11.04 太極拳鬆沉內勁

襠——武術術語,指人體兩大腿內側交界處,即恥骨聯合與尾骨之間的部位。

象是自行車輪胎充氣時內胎貼向外胎的太極拳的“束肋下氣”,會引起髖骨的兩側由內向外側張開而向前裹合的感覺,兩腿之間的襠後部也會有張開來的感覺,就象是襠部變圓了。這就是所謂的“將襠撐圓”或稱為“圓襠”。

“圓襠”是“氣沉丹田”之“氣”沉到腳從而使得站立沉穩、勁力傳遞順遂的必需條件之一。“圓襠”又稱“開襠”,是幾乎所有中華武術各拳種共同的要領。必須指出“圓襠”或“開襠”不等於“開膝”。圓襠主要是指會陰部位有寬敞的感覺,與兩膝、兩大腿是否張開沒有關係。襠的虛圓協調能使兩髖關節撐開,旋轉圓活。”這就是說做到了圓襠,在放鬆的前提下,左右開立步型的兩腿膝是既向兩側外撐使小腿豎直又微微向前內旋的,這被稱為“兩腿相合”,這就象是騎著馬用兩小腿的脛骨面夾馬肚子。

太極拳松沉內勁

如果這種步型兩腳尖都是外撇的,兩膝尖就偏於朝向前方而與腳尖的方向不一致。而如前後開立、後腳尖外撇的弓步步型,則後腳膝尖也是偏於朝向前方而與腳尖方向不一致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說後腳尖外撇之弓步的後膝尖要與後腳尖同向,顯然這樣的步型是尖襠而不可能是圓檔的,因而是一種錯誤的步型。圓檔的左右開立步型必定兩腹股溝都有內縮的感覺,前後開立的步型則前腳的腹股溝內縮。做到了“圓襠”,腰曲似乎感覺變得直了,臀部向兩側張開又向前內旋捲攏,這種體態被稱為“裹臀”。所以“圓襠”必然“裹臀”。圓襠之臀部後方(屁股)下橫的臀紋溝會有如小半個屁股坐在高凳子上那樣的擠壓感,如果不是圓襠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圓襠的效果是使股骨頭在髖關節中移向側外方,因而髖關節間隙變大達到松胯﹙松髖關節﹚,有利於胯的靈活和沉著。松胯需要膝的自然放鬆似乎微屈,這種膝微屈在外形上沒有明顯表現;而如果膝往後挺直要做到松胯那是困難的。雖然圓襠可以使得站立如扎地般的沉穩而能夠抵抗住他人破壞其平衡的推按,但這不是太極拳圓襠的目的,太極拳圓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沉著和胯的轉動靈活。

與圓襠相反的是尖襠,“尖襠”外形上就是“開膝”,就是使兩膝朝向的角度變大,“尖襠”其襠部必然是夾緊沒有放鬆的。“尖襠”的左右開立步型包括馬步,如兩腳尖朝向外側,兩膝尖就均與腳尖同向。而後腳尖外撇弓步的“尖襠”,後膝尖也與後腳尖朝向一致。自我鑑別是圓襠還是尖襠,當左右開立步時可以去摸一下屁股縫,圓襠時由於臀部肌肉向兩側分開前裹,會陰部就有寬敞感,屁股必張開而屁股縫較淺;而尖襠時由於臀後肌肉相互合攏,會陰後部必然有夾緊感,屁股縫必然閉合較深。對於圓襠的正弓步,後腿之臀部和大腿根後部有明顯的夾角形成,即其臀紋溝形成的縫較深,左右兩屁股後面的形狀相差不多甚至幾乎一致;而尖襠正弓步的前腿屁股豎而後腿屁股斜,後腿臀部和大腿根後部之間是沒有明顯夾角形成的,在腰部髂嵴處則往往出現了凹陷形成了突臀,也就是突屁股。現代武術界有不少人都誤將“尖襠”當作了“圓襠”。尖襠對於全身放鬆、氣沉丹田、胯的靈活轉動都有妨礙,是太極拳學練所必須要避免克服的。

太極拳松沉內勁

“把襠撐圓”必須“束肋下氣”,而“下氣”又有賴於“把襠撐圓”,就是說“下氣”和“把襠撐圓”相互也是離不開的;“束肋下氣把襠撐”是太極拳對於由頭至胯形體方面的重要要領。

太極拳松沉內勁

然而具體如何做?

太極拳所謂的“松胯”就是指髖關節、腹股溝放鬆不用力。在體重主要由一腳支持的步型時松胯,支持體重一腳的臀胯部就有由“立正”轉變為“稍息”姿勢的感覺,就是會有後小半個屁股即臀紋溝處一小部分坐到了高凳子上的感覺,就象是軀體略向後移尤其再下墜而落實了似的,所以“松胯”也稱為“落胯”。做到了“落胯”,軀體最下端的腰、骶骨就承擔了全部脊椎和頭的重量,使得全部脊椎可以不橫向承擔身軀的體重而全部身軀可能放鬆了。

松胯對於沉穩和輕靈十分重要,做不到松胯,沉穩和輕靈是極困難的,在上步時尤其可以體會到這一點。在上步時如果承擔體重的一腿膝微屈,由於同側胯有下支撐相對容易放鬆,不承擔體重的一腿向前移動中相對胯關節就不易放鬆,所以上步時尤其需要注意不承擔體重的一腿要松胯,方法是胯關節不僅要放鬆不用力,還必須略往內收縮,使得腿與胯關節的運動趨向相反,這樣這一胯就容易放鬆。做到了松胯,承擔體重一腿會有重墜感沉到小腿後部的感覺,感到站立很沉穩;不承擔體重一腿之胯則感到沒有主動承擔腿腳的移動。而如果上步時沒有做到這樣的松胯,站立就相對不沉穩,不承擔體重一腿的移動也相對重滯,向前邁步就會使人感到是似乎著地有聲的重濁。

太極拳松沉內勁

由於弓步形成時胯關節會自然抵緊從而會妨礙松胯,所以,弓步形成後必須要立即注意松胯。做到了“松胯”,身軀如果被人一推就能靈活轉動;被人一壓,髖關節就能毫不抵抗地使身軀靈活下沉,身軀就象是安裝在彈簧上;如果沒有松胯,無論是被推動還是下壓時髖關節就會發生抵抗,使得身軀不能靈活地轉動和下沉,因而外力必然會作用到身體重心;這樣的話,如果在弓步形成時身軀被人左右斜向推動,由於身軀轉動不靈活存在著抵抗,這一方向又是弓步穩定角較小的,就容易被推倒。太極拳往往需要在腳步不動的情況下身體能有大的轉動和沉浮幅度,圓襠松胯就能滿足這個要求。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是由於胯的活動使得被稱為“氣”與“勁”的內力能上下傳遞而引起的,從而可以使得手臂不用力,如果襠不撐圓,胯的松沉受到了妨礙,就會感覺到全身向下的松沉感和腿腳向上傳之內力的感覺被卡住在胯部了,勁氣就無法通過胯部下沉和上傳,手臂不用力就必然會受到破壞,太極拳特殊的武術功夫就不可能發揮了;所以太極拳的沉穩是以圓襠松胯為基礎的,但太極拳鍛鍊沉穩的目的主要是在於輕靈,這也就是說太極拳圓襠的目的主要是在於轉身、移步的靈活、敏捷,也就是避免“雙重”。由於避免“雙重”是太極拳能夠以弱勝強的基礎根本之一,可見圓襠松胯對於太極拳是至關重要的。

太極拳松沉內勁

圓襠、松胯沒有明顯外形標誌,但必須十分明白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人體各結構特定的相互位置關係所引起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把形成這些姿勢說成是用意想什麼來達到,這是十分錯誤的。有的人還用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中的“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來作為引證,這是用現代漢語的詞意來牽強附會地錯誤解釋古代漢語的詞意,古代漢語的“意”有比現代漢語的“意”多得多的詞義,“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其實是說這些都是體內的神經反應引起的微小動作和感覺,不是明顯外形動作這樣的意思;這句話的“意”主要是指神經反應和微小動作的感覺,不是指思維意識的“意念”。圓襠、松胯都是屬於外形姿勢,如果人體相關各結構沒有達到所要求姿勢的相互位置,不管如何意想,姿勢也是不可能正確的。這種用意想來代替實際姿勢鍛鍊的說法純然是將太極拳神玄化的誤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