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鬆:現在是雲定義一切的時候

Douglas在2015年放棄了Oracle(甲骨文)軟件實施顧問工作,這是一家全球最大的企業級軟件公司。這一年,O2O從火熱到遇冷,兼併收購四起,2C市場趨於飽和。越來越多創業者將目標轉向2B服務,大小SaaS公司如雨後春筍,中小企業信息化正式啟程。

而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PC終端滲透率不再是企業信息化的障礙。“當時隱約感到,以後企業可能不需要特別重的服務單元來做實施,未來的趨勢是SaaS。”Douglas在1月15日向時代財經回憶起當時的決定,對於IT行業的趨勢預判直接影響了他的職業規劃。

2015年被媒體稱作中國SaaS元年,背後是底層基礎設施的完善。彼時美國IT市場領先中國十年以上,得益於Amazon、Rackspace等IaaS 服務的成熟,SaaS行業水漲船高,最終成就了Salesforce這一10年40倍牛股的行業神話。

相比之下,國內雲計算發展長期滯後,直至2012年在政府政策助推下,亞馬遜、微軟、IBM雲服務才相繼在國內落地,以阿里云為代表的國內雲計算廠商也逐步邁入正軌。

2012年可以看做中國雲計算發展的拐點,阿里雲既是紅利的推動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於1月7日對時代財經表示,“當時一大波APP蓬勃發展,他們可以自建機房,也可以上雲,大多數超級APP都選擇了阿里雲。”

劉松於2014年加入阿里雲,是阿里巴巴雲計算與大數據生態體系的主要推動者。在這之前,他分別在甲骨文、IBM等公司擔任高級技術管理與戰略發展職位。

2012年,Oracle以一體機的方式試水雲計算。在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看來,這依然是典型的數據庫思維,他將雲計算比作“廣場”,將一體機比作“後院”,而中小企業80%的需求是對外的需求。

“2012年我離開Oracle時,被看做一個另類。”劉松表示,“到今天為止,IBM、Oracle這些公司依然沒有把互聯網當回事。”

在工程師高速流動的硅谷,IBM、Oracle變得很少被提及。“他們早就招不到好的工程師。斯坦福畢業的年輕人不會去傳統的IT公司,軟件和算法的創新都集中在互聯網公司和雲計算公司。”劉松說,“留在Oracle工作的都是等退休的人。”

作為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Oracle於2019年裁撤了1600人的中國區研發中心,類似調整波及全球,包括美國、印度地區都有裁員消息。遲滯的業務增長和微不足道的雲計算份額,使得雲計算研發人員進入首批裁員名單。

在劉松看來,整個世界範圍內,從技術到運維到運營,以及IoT等技術體系和芯片的設計邏輯,能夠以宏觀角度看待雲計算的公司不超過3個,而阿里雲是其中之一。

如今,中國SaasS行業經過五年的探索,領先廠商開始向垂直領域深耕,扮演行業解決方案商的角色,廠商間的投資併購也更加頻繁,領先廠商將業務向後端延伸,開始搭建PaaS平臺。

對於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Douglas只猜對了一半。企業軟件的確不再需要大規模本地部署和調整,但諮詢顧問的角色依然具有生命力。“SaaS是離業務越近,越需要個性化,個性化需要很重的服務團隊,這些服務人員離業務更近,以確保企業能把SaaS用好。”

中國企業信息化投入與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關係依然極不平衡。根據36氪《2019年中國企業級SaaS行業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GDP佔全球的比例達到15.8%,但中國企業的IT支出佔比僅為3.7%,軟件SaaS化是大勢所趨。

早在2015年,劉松就判斷雲計算是超級的IT規模經濟,它會在IaaS層逐步收攏,而在垂直的SaaS領域,會擁有空前巨大的創新空間,“能把雲用好的,比做雲的更聰明”,如今他依然持有這種判斷。

而過去兩年中,雲計算廠商不僅持續深入業務場景,還在產業鏈條中向上延伸,定製數據中心、定製服務器、定製芯片,用劉松的話來說,“現在是雲定義一切的時候”。

在1月7日與時代財經等媒體的交流中,劉松回顧了雲計算從“草根”,到APP、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大型政企時代的歷程,重新解釋了阿里雲智能業務升級後的業務邏輯,也解答了媒體對於行業競爭的疑惑。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现在是云定义一切的时候

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持話筒)介紹雲計算相關情況。來源:時代財經

以下為時代財經根據採訪內容整理而成:

“現在是雲定義一切的時候”

問:怎樣理解雲智能向下定義芯片?

劉松:雲計算廠商規模已經達到上百萬臺,需要考慮整個機房的經濟性,一方面是機房的效率;另一方面是計算架構。我們現在意識到雲計算場景中,再以服務器為單元,就會出現瓶頸。

例如神龍服務器,是把硬件的極致能力和雲計算的虛擬化能力二合一,變成比原來物理機性能更強更靈活的狀態。現在所有廠商不僅自研光纖交換機,還要自研服務器組合設計,包括下一代的雲計算中心都是用新的架構,儘量把CPU、存儲、帶寬都放在一起。

現在由於雲、人工智能場景已經變成了前瞻性技術需求,它會反過來要求數據中心這麼做,所以現在是雲定義數據中心,再向下定義硬件。超級場景可能是雙11、城市大腦,可能是工業互聯網,未來會是軟件、算法向下定義芯片、硬件、機房,現在是雲定義一切的時候。

問:甲骨文曾經表示雲計算會讓中小企業數據碎片化,而用數據庫的方式更好,您怎麼看?

劉松:2012年,Oracle推出一體機作為對雲計算這一趨勢的回應。而買一體機做雲正是典型的數據庫思維。

中小企業用雲計算真正的意義是讓上下游企業交互更容易。因為任何一箇中小企業,80%能力是對外。所以“上雲”本質上是上“廣場”,而用數據庫是回到自己的“後院”,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為什麼傳統IOE廠商與互聯網公司做雲本質技術上就有很大差別?以前互聯網只有幾十萬臺機器,底層以分佈式結構為主,強調以數據為中心的商業驅動模式。而傳統的IT廠商到今天為止,無論是IBM還是Oracle,都沒有把互聯網當回事。IT技術的人和DT技術的看技術,有本質的差別,是思維範式的差別。

2012年的時候,我在Oracle是一個另類,我說Oracle做的事已經落後於時代。我離開時跟老闆說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如果我現在不去一個雲計算的公司,說明我不是一個專業人士。

“雲計算市場大小,與IT市場無關”

問:和亞馬遜、谷歌以及微軟等海外廠商比,阿里雲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

劉松:美國幾個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它們在全球佈局的時候要比我們容易得多。全球的雲市場,中國佔比大概不到10%。我們雖然是全球第三名,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唯二兩個數字經濟的超級國家,也孕育了兩個最大的雲計算市場。雲計算市場本身的大小,並不與IT市場多大有關。與日本、德國相比,中國IT市場絕對沒有這麼大,但由於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發展和美國一致,所以今天全中國買的服務器裡面,硬件中有超過40%是互聯網需求。

從產品服務能力和產品豐富度上來看,阿里僅次於亞馬遜,高於微軟和谷歌,谷歌公司雖然技術很強,但是2B和2G業務也不強。我們在技術上跟亞馬遜同代,但略有滯後。

優勢方面,我們的產品豐富度、解決方案,跟亞馬遜比,有點像“黑五”和天貓的區別。中國做解決方案、產品細膩度更高,而亞馬遜比較“高冷”,只為技術人服務。阿里要考慮商業客戶、數字轉型客戶的需求,所以我們的模式很容易複製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我認為雲也有一定的文化和體制敏感性,如果阿里雲是一家美國公司,我們現在的市場可能要多3-4倍。

問:如果與中國市場的華為、騰訊等其他公司比呢?

劉松:阿里有三個獨特優勢:一是技術加持,從飛天自研核心技術、“一朵雲”到現在的達摩院,底座非常穩,而國內很多其他的雲計算公司用的是開源技術;第二是大規模運維能力,阿里做雲比較早,它的運維體系已經空前成熟;還有大規模運營能力,傳統IT公司很難掌握,你到阿里雲官網上很容易買到一個產品,配置好了,就能夠用,就像一個大的淘寶天貓平臺,這需要多年積累。

大規模運維和大規模運營是硬件廠商來轉身做雲計算的兩大瓶頸。一些公司原來只賣硬件,自己沒有運維過一個像阿里這樣龐大的電商經濟體,怎麼會有大規模的運維能力。

長遠來看,能做好雲計算一定要有整體互聯網思維,有平臺化運營能力,還要不斷做持續的研發。當然,我們現在還有難題,就是對於垂直行業的理解,這也是數字化轉型中政府和企業的問題。

混合雲是“冰水混合物”

問:中小企業市場更需要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通用還是定製化?

劉松:我們是80%通用性需求,加上20%的定製。從複雜度來看,應用越複雜,定製的程度越高。

我們把定製化的東西,儘量交給服務合作伙伴。例如工業互聯網領域我們搭了一個平臺,但我們並不瞭解紡織、消費電子行業,往往有一百人左右小團隊在雲端服務幾百家企業,這是一個典型的場景。

SaaS化後,原來他們裝服務器要半年時間,現在在雲端只要幾天。定製能力在雲端配置後,可以突破物理和時間邊界,因為在雲端服務幾百家智能工廠時,只需要拉跟線上來,就可以24小時遠程服務上百家企業,實現IT線上化。

問:市場上有觀點認為, AI獨角獸會不斷擠壓市場空間,從PaaS層分走一部分AI能力。您怎麼看?

劉松:這裡面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AI技術的本質,二是規模。AI本身作為一種技術,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託雲服務或與硬件疊加,才擁有大規模變現能力,所以AI獨角獸永遠不可能成為千億市值公司。

我們現在缺的是把AI用好的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如果一個AI獨角獸不僅有算法,在某一個垂直領域也有專精,並且有應用場景,就有可能長大。雲智能和AI做雲服務密不可分。例如商湯就是阿里很重要的合作伙伴。如果你只有算法,沒有云計算平臺的能力,怎麼處理大規模人工智能場景?

問:很多人說混合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您還是傾向於做通用性技術?

劉松:混合雲可以說是未來十年長期的混合狀態。因為大的銀行、航空公司過去二三十年大的機房還在,還有大量IBM、Oracle的機器,大量ERP系統,例如登記系統,中國的空管系統也還停留在80年代。

混合雲其實是大規模公有云的互聯網化服務,在和IT世界打通過程中長期並存的“冰水混合物”狀態,所以它不能算一個趨勢。我覺得混合雲,10年、15年、20年都將長期存在,例如你要考慮工廠的安全性,以及金融行業專門的合規要求。

混合雲的確是常態,但這個常態是在新興世界和原有世界之間架設橋樑的混合狀態。

問:阿里雲瞄準什麼樣的新世界?

劉松:我們自己也提供混合雲的解決方案。我們不反對混合雲,我們必須跟現有世界有長期穩定、相融的連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