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2018年3月,康寶萊美國公司宣佈,將尋求股東批准,正式將公司名稱由Herbalife 改為Herbalife Nutrition,以體現康寶萊在營養領域中不斷增長的領先地位和專長。

企業更名是一個廣泛存在的經濟現象。在直銷行業,有不少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過更名經歷。本刊記者特意梳理了關於直銷企業更名的那些事兒,以及企業更名背後的戰略需求。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企業更名動因

企業名稱是一個企業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文字符號,也是一個能夠概括企業歷史業績、識別經營特徵、體現企業聲譽的的載體。名稱對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隨著企業發展壯大、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企業更名現象愈發流行,而且是被納至企業戰略層面進行權衡。在全世界,企業更名事件可以說屢見不鮮。2010年,據相關統計,在美國證券研究中心登記的企業中,超過30%的企業至少經歷一次更名。2017年,麥當勞(中國)有限公司更名為金拱門(中國)有限公司,引來社會熱議。在中國,企業更名現象也越來越多。據統計,2017年有53家上市公司更名。

企業更名素來被視為茲事體大,尤其是對已經有一定知名度和辨識度的企業,品牌更名更是一項需慎重考慮的戰略決策。因此,企業決定更名,通常有以下幾方面的動因。

發生併購重組,是企業更名的一大原因。一直以來,上市公司更名,多以併購重組為內涵。企業併購重組,或者戰略投資合作伙伴的加盟,使企業的股權結構有較大改變。這時,企業為釋放改革信號、凸顯經濟活力,多選擇更名這一舉措。

企業在業務轉型,即企業業務延伸或業務模式轉變時,也可能會選擇更名。蘇寧的二次更名便是典型的例子,從蘇寧電器到蘇寧雲商,再到蘇寧易購,其更名可以看作是蘇寧擴大業務、多元佈局的戰略實踐。

還有企業是在主營業務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更名重新賦予新的品牌內涵。之所以要重塑品牌,主要是因為過去品牌名稱與產品特性、成分或服務理念的關聯性不高時,導致消費者產生認知上的錯亂;或者當初企業進行命名時,沒有長遠考慮品牌名稱能否適應將來企業壯大和市場變化的要求,導致後來品牌名稱讓消費者產生不適應。

此外,從聲譽角度來看,當企業發生商標侵權事件,或被爆出醜聞,想使品牌遠離事件的影響,作為與企業自身歷史切割的低成本手段,更名自然成為企業的重要選擇。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業務擴張是趨勢

在互聯網時代,跨行業、多元化經營成為趨勢。因此,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選擇更改企業名稱或品牌標識,多半預示著企業要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走轉型之路,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而圍繞核心業務不斷觸類旁通、延伸企業觸角,成為不少直銷企業的選擇。

2011年3月,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宣佈正式更名為“完美(中國)有限公司”。完美在企業新名稱中去掉“日用品”,預示其來到發展新階段,開啟“百年完美,全球完美”的嶄新篇章。完美公司表示,將始終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緊跟時代步伐、創新營銷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如今,完美的產品已涉足健康食品、小型廚具、化妝品、保潔用品及個人護理品等諸多領域。

佳萊在1999年進入中國大陸,起初從事服裝行業,開設工廠生產T恤。2008年9月,佳萊成立了亞洲頻譜研發中心,將發展方向轉向高科技頻譜儀市場。因此,佳萊於2010年7月成立廣州佳萊頻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高端美體內衣工廠。2014年6月,廣州佳萊頻譜科技有限公司又更名“廣州佳萊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再次更名為“佳萊科技有限公司”。從主打頻譜,到凸顯科技實力,佳萊牢牢把握核心競爭力,謀求創新發展。

2017年8月,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宣佈更名為“玫琳凱(中國)有限公司”。對此,玫琳凱大中國區總裁麥予甫表示:“這是一種態度,也是對外界的宣告 :玫琳凱的定位是一家美麗公司,而不單只是一家美妝公司。”走在時代前列的玫琳凱,不再僅僅侷限於生產和提供化妝品,而是由此開始了向健康產業行進的新徵程。

無論完美、佳萊還是玫琳凱的企業更名,都是出於業務擴張或者“去主業化”目的,是企業為了強化現有業務、拓展市場、實現多元化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市場拓展之路

企業更名,不僅代表了企業自身經營模式的調整和轉型,也彰顯了企業與時俱進、自身改革的勇氣。而這種勇氣,又建立在對未來市場走向提前預判的基礎之上。因此,從直銷企業的更名,我們可以看出該企業的市場拓展之路。

2011年,三生在上海世博園內召開的企業年會上正式宣佈,寧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更名為“三生(中國)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同時啟用新的品牌口號“自然生活力”,吹響企業使命和未來發展戰略升級的號角。三生公司董事長黃金寶表示,包括企業更名在內的戰略升級行動,是三生公司順應時代趨勢而作出的必然抉擇,“我們希望成為一家國際化的公司,名稱中由‘寧波’變成‘中國’就是這一願望的真實表達”。

同樣,上海如新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於2014年6月9日,正式宣佈更名為“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對此,如新公司領導人表示,包括改名在內的一系列舉動,“表示我們信守在中國內地市場長期發展的承諾,更表明集團總部看好中國市場”。

三生和如新紛紛更名背後,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直銷市場的無限前景。事實上,中國直銷企業爭相拓展海外市場,海外直銷企業紛紛瞄準中國市場,這是中國直銷發展蓬勃的一體兩面。據本刊統計,2017年度,90家獲牌直銷企業一共創造了2199.83億元業績。而從直銷企業數量來看,近三年來,獲得直銷牌照和申請直銷牌照的企業越來越多。另外,隨著直銷企業逐漸從東部開始往西部輻射,中國直銷還有很大的地域空間值得開拓和挖掘。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強化品牌效應

品牌建設對於企業的發展意義深遠,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上來重視品牌建設與推廣。美國營銷專家拉里?萊特曾說過:“未來的營銷戰將是品牌爭奪市場主導地位的戰爭——品牌互爭長短的競爭。”因而,有些企業選擇更名,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規模效應和品牌價值。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是2009年3月由原來的南方李錦記有限公司更名為現在的名稱。事實上,南方李錦記在2008年曾取得了30億元的輝煌業績,因此,公司突然更名引來業界熱議。更名後,公司與李錦記健康產品集團的隸屬關係不變,但公司名稱、事業品牌、產品品牌都統一為“無限極”,結束了16年來三者分離的尷尬局面。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更名是李錦記品牌國際化戰略的一大舉措,通過更名,公司可以整合旗下的產品線,結束了困擾公司多年的品牌混亂局面,以新形象來衝擊直銷市場,進而搶奪市場份額。

2011年,三生在更名的同時,也藉此契機來重塑品牌——放棄使用了七年的“共享健康,分享未來”品牌口號,將“自然生活力”作為新的品牌口號。而這一口號,又與當今生態中國、和諧自然的背景相一致。“新的口號,不是對原有口號的否定,而是對原有口號的昇華和超越。”三生品牌運營相關負責人表示,三生將通過切實的行動,踐行人與自然的生命連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18年3月,全球領先的營養品公司康寶萊宣佈,公司將尋求股東批准,正式將公司名稱改為Herbalife Nutrition。為了體現在營養領域中不斷增長的領先地位和專長,此次康寶萊公司的更名,著重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和強調了“營養”,以期打造全球營養品領域領頭羊的角色。對於此次更名,康寶萊全球CEO顧禮詩表示,“新名字將更好地體現我們的共同目標:讓全世界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同時,更有利於傳遞我們作為營養行業領導者的戰略與投資定位。公司做出這一安排是基於當前我們全球業務的強勁發展勢頭。”

直銷企業為什麼要更名?這3個原因你得知道

更名需謹慎

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名稱也逐漸從標識產品出處的符號,昇華成具有象徵意義的品牌,而品牌背後則包括企業文化、消費認知、產品價值等一系列無形資產。所以,企業更名不像換身衣服或僅僅發個公告廣告那麼簡單,其風險與代價其實是很大的。

企業更名後,會存在原有品牌資產流失的風險。企業在建立和塑造品牌時,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才在消費者心中產生了知名度、美譽度、聯想度以及忠誠度,由此積累一大筆無形的品牌資產。所謂品牌資產,是以品牌名字為核心的聯想網絡,也就是消費者心中品牌的意義。一旦品牌名稱發生變化,品牌資產就可能隨之消亡。

舊品牌棄用後,新品牌的重建可以說難上加難。當企業原來的名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消費者也熟悉和習慣了這一品牌名稱。那麼,更名後的新品牌名稱便會帶來陌生感,消費者需要很長的適應過程才能接受,這需要進行一次徹頭徹尾的品牌體系重建。而在這個“青黃不接”的過程中,企業又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巧妙的營銷植入等,讓受眾群體形成再次認知。

最關鍵的是,新名稱啟用後前途未卜。更名意味著企業需要被市場重新認識,新的品牌名稱最終能否被消費者接受和認可,能否給企業帶來生機和活力,這都是未知數。一旦認知出現偏差,就有可能弄巧成拙,甚至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失。

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前瞻行業的發展形勢,沒有足夠的條件和實力,沒有縝密的戰略規劃,那企業更名的風險與代價將非常巨大。而且,不管是在品牌的建立還是重樹另外一個品牌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必須要對企業發展方向有準確清晰的定位。品牌定位的塑造關係到企業發展方向,同時也向消費者傳遞了產品消費的內涵。企業在更名之前,要做好受眾對新品牌不太認可的預案,以及承受各種損失的準備。在進行品牌更名時,應採用適合自己的更名策略,最大程度上保護原有品牌核心資產,將更名風險降到最低。

當然,對於品牌更名是好是差,其評價標準並不在一時一事,而應由短期直觀的角度和長期建設的角度共同衡量。此外,改名只是轉型的第一步,它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企業調整的方向,但要真正實現“名實相副”,在經營模式、技術研發、管理創新、業績提升上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文-本刊記者張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