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向守志战歌之神头岭伏击战: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

1938年3月,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日军一处受袭他处必援的规律,决定以385旅769团为左翼队,袭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来援;以386旅为右翼队,在潞城与浊漳河畔潞河村之间设伏,迎击增援黎城的日军。

向守志战歌之神头岭伏击战: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

21岁的向守志时任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

向守志分析指出:“这种战法,在《孙子兵法》上叫做‘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

战前,刘、邓首长并没有给386旅设定具体的伏击战场。386旅旅长陈赓、政委王新亭召开作战会议,作战参谋通过仔细研究作战地图,一致决定将伏击战场设在神头岭。

从地图上看,位于潞城县城东北12.5公里处的神头岭确实是个打伏击战的好地方。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正从沟底通过,两旁山势陡险,既便于隐蔽部队,也便于出击。

向守志战歌之神头岭伏击战: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

但是,陈赓没有马上做结论,而是环视一下会场,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看过?”

会场一阵沉默,参谋们没有人察看过现场地形。

陈赓宣布散会,立即带领侦察警戒小组前往神头岭。

现场情景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实际地形与地图标示的完全两样,公路不在山沟里,而在山梁上。路两边,地势比公路略高,但是没有任何隐蔽物。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显然,这样的地形,是不大适合打伏击的。

向老将军说:“在共和国十大将中,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打仗最精数陈赓’。”

回到旅部,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将伏击战场设在神头岭。然而,“最精”的陈赓再次令所有人大吃一惊:“我看,这一仗还是在神头岭打好。”

接着,陈赓分析:“一般讲,神头岭打伏击的确不太理想。但是,现在,却正是我们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的好地方。正因为地形不险要,敌人必然麻痹。山梁狭窄,兵力确实不易展开,但敌人更难展开。”

向守志叹服地说:“事实证明,旅长确实高人一筹。”

“‘杀猪’地点选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杀猪’了。”向守志说。

向守志战歌之神头岭伏击战:毙伤俘虏日军1500余人

向守志所在的771团在左,772团在右,都埋伏在路北;补充团设于对面的鞋底村一带。陈赓还决定由771团抽出一支小分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相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由772团3营担任潞城方面的警戒,断敌退路。

向守志回忆说:“上面的作战方针确定后,接下来就要靠我们下面的脚板了。我们要先于敌人赶到伏击地点,然后才能‘杀猪’。”

一阵强行军后,向守志率领机枪连赶到预定地点。伏在工事里,既兴奋又紧张。他说:“兴奋的是眼看着又可以打一场大仗了,紧张的是敌人会不会如我们预料的那样行动?计划实施中还会碰到什么问题?等等。这些都令人担心。”

3月15日,担负“钓鱼”任务的左翼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对黎城展开了猛烈攻击。

3月16日,驻潞城的1500多名日军,慌忙赶往黎城支援。上午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附近时,看到公路桥被毁,知道中了八路军的计。

“但为时已晚,他们已进了我们的伏击圈。就在他们掉转回头时,我们从正面和公路东、西两侧实施夹击。”向守志扶了扶眼镜,挥舞着拳头说。

日军就地展开顽抗,但为地形所阻,重火器不能发挥作用。向守志指挥机枪连的6挺马克沁重机枪,向日军猛烈射击。“我们打得鬼子叽哇乱叫,尸横遍野,枪弹满地。当时,几个鬼子受武士道精神的毒害较深,呼天唤地,被我用机枪送上了西天。”老将军异常兴奋地说着。

这次战斗,八路军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和骡马600余匹。刘伯承认为是很成功的“吸打敌援”战例;日军统帅部称它为八路军“典型的游击战”;在伏击战中逃跑的日本《东亚日报》随军记者本多酒沼在《脱险记》中写道:“神头岭战斗大伤皇军元气,八路军的灵活战术,实在使人难以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