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何短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列強?


明治維新實際上就是日本在近代進行的一場現代化資產階級改革運動,解放了生產力。我們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比明治維新前後日本所發生的一些變化。

——明治維新前

●政治體制方面。閉關鎖國,國家日趨沒落。明治維新前,即公元1850年左右,日本處在最後一個幕府(相當於中國封建王朝)—德川幕府統治時期。德川幕府手握日本實際大權。德川幕府同當時的清政府一樣實行的是封建制度。也同中國末代清朝一樣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可以允許中國、朝鮮、荷蘭等國通商,但通商地只准限制在長崎)其主要表現在禁止外國人入境,同樣不許旅居僑外的日本人歸國;禁止製造適用於長途跨洋航行的船舶;同時德川政府嚴格禁止基督教在日本傳播。


(明治天皇)

●經濟方面。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統治時期社會生產力低下,廣大農民僅靠種地為生。而且還要面對來自幕府統治階級的壓榨剝削,生活難以為繼。幕府統治後期,即19世紀開始日本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主要表現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僱傭制的手工作坊。但是嚴格限制僱傭人數,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美國黑船抵達日本)

●軍事方面。有個著名的例子,明治維新前,美國海軍佩裡親率艦隊抵達日本,提出開港通商的要求,史稱“黑船事件”。面對冒著黑焰的美國先進蒸汽戰艦及佩裡的傲慢神態,日本被迫同意接收這一請求。因為德川幕府清醒的認識到對抗是沒有好結果的。

●教育方面。德川幕府統治時期,日本國民普遍沒接受過教育。整個國民素質水平低下。

——明治維新後

●日本邁入資本主義社會。德川幕府兵敗倒臺後,明治天皇重新迴歸國家權利中心。日本開始正式邁入資本主義社會。1871年,明治政府派遣大型考察團出訪歐美學習西方先進制度。而日本國內,明治政府打開國門,歡迎各國往來與日本通商。

●日本出現產業革命浪潮,經濟迅猛騰飛。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口號。政府引進西方技術建立國營企業。招聘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高科技人才。政府鼓勵發展民間工商業。大力扶植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經濟迅猛發展。

●軍事方面,明治維新後,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國強兵的口號。改革軍警制度,創辦現代軍火工業。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民接受軍事教育)

●文化教育方面,實行文明開化的生活方式,學習西方文明。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提高國民知識水平,培養現代化人才。

綜上所述,明治維新短短20年的時間就使日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明治維新最大的特點就是改革了社會制度,解放了人們思想,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現,使日本從此走上了獨立自強的發展道路,並迅速成長為亞洲軍事強國。


小司馬說


日本為什麼能通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原因就一個,日本近代化的起點高。


這是一個超出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的答案,但事實上日本確實起點高,比中國、朝鮮、乃至所有的東亞國家都高。

日本很早就接收西方文化

日本最早接觸西方文化是由荷蘭人傳入的,遠在17世紀初就已經開始了,而這一時期的荷蘭已經發明瞭證券交易所,同時期的中國,明朝還沒有滅亡。

18世紀,日本為了大米期貨交易,就已經發明瞭陰陽線。這種陰陽線,今天在證券市場都能看到。

從17世紀初,日本雖然鎖國,但對於荷蘭人卻一直保持開放的態度,並且一直從荷蘭人這裡接收西方傳來的信息。這對於日後規劃國家建設和考察歐美各國,都形成了有利的條件。

所以,對於日本人來說,歐美的出現,並不是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

明治維新前,日本已經開始了近代化

和中國不一樣,明治維新前,日本已經開啟了近代化。幕府雖然是全國最大的掌權者,但是各國藩政在本國領地內仍然有很高的自治權。

比如薩摩、長州二藩是最早開始近代化的藩國。他們建立了工廠,依照西方的方式訓練軍隊。

之後,他們推翻幕府為代表的舊勢力。

日本有完整的資本力量

1853年,美國為首的歐美諸國佔領日本,對他們而言,只是需要尋找一個市場,用於商品傾銷。中國的市場因為沒有強大的現代企業,最終只能遭受歐美各國的傾銷,自身卻無能為力。

相比之下,日本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企業,雖然不夠強大,但足夠自保。這為日本提供了足夠的時間,用於完成近代化。

這些企業有三井、島田、鴻池、小野。他們在倒幕運動時為薩摩長州二藩提供資金,在明治維新後又稱為日本企業的中堅力量以保護日本民族企業。

當然,日本政府也賤賣了非常多的國有資產以回報他們。並且,日本政府也千方百計的保護扶持這些民族企業,使得他們很快地成長了起來,終於為日本成為一流強國立下汗馬功勞。

總之,日本明治維新前,已經是一個處在近代化路上的國家,遠遠走在中國之前。


就到這裡,我是奇縝君,如果你覺得寫得還不錯,那就點個贊!如果有更好的看法,來評論區交流吧!


奇縝君


日本是近代以來亞洲國家中唯一成功擺脫西方列強侵略,避免被殖民或半殖民化,並且通過自己的侵略和擴張,擠入帝國主義陣營,佔領殖民地的國家。日本的崛起,既有自身的不懈努力,也有外部的客觀因素,以及一些小小的運氣。

日本人向來以強者為自己的老師,並不拘泥於陳舊迂腐的觀念。自隋唐以來,學習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經濟制度。千百年來,不管華夏大地上政權如何更替,日本都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學習,直到鴉片戰爭之前。

江戶時代的日本和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很像,基本上也是閉關鎖國的狀態,除了清朝和荷蘭,幾乎沒有對外交往。而鴉片戰爭中,中國在與西方的交火中,完敗給英國,也讓日本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自己的出路,如果不改變策略,西方列強會不會也會像侵略中國一樣侵略自己。日本人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很快西方列強就找上門了。

1853年7月8日,剛剛躋身強國之列的美國,派遣准將培裡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今橫濱)。盛氣凌人的美國人對日本人說,你們最好不要抵抗,因為如果抵抗只有一個可能,美國必勝。幕府請求考慮一下再給回覆,在美國的武力脅迫下,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於1854年3月31日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日本被迫同意開放下田、箱館(今函館)兩港口,條約還允許美國在上述兩港派駐領事,並享有最惠國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國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簽訂了類似條約。

對外開放後,西方國家的工業品開始在日本傾銷,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日本根本無力與廉價的西方工業品競爭,一時間,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通貨膨脹,經濟衰退,老百姓苦不堪言。

憤怒的日本國民認為是幕府政府的無能造成了日本的落後,因而,在武士階層的主導下,一場王政復古的倒幕運動開始了。

國家的權利再次回到了天皇的手中,民治天皇執政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掀起。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制度,剛剛成立幾年不久的明治政府,拿出鉅額資金派出使節團前往歐洲各國考察,學習,寫下了長達萬卷的考察記錄。

始驚——次醉——終狂是日本使節團的客觀寫照。到了西方,一開始驚訝於西方工業時代的文明,然後陶醉在發達的西方文明中,最後回國瘋狂的學習西方,把日本建設為同樣的強國。大久保利通,自稱東洋俾斯麥,在他的主導下,日本以德為師,開始了全面改革。

廢藩置縣,強化中央集權。廢除士農工商的身份制度,一律為平民。提倡學習西方文化和思想。實行義務教育,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大力發展近代工業,改革軍事制度。一系列的調整,增強了日本的國力,基本上避免了被西方國家殖民的危機了。

雖然通過民治維新,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畢竟是一個資源小國,並且市場狹小,為了進一步謀求強權,日本必須尋求對外擴張。而日本作為西太平洋的島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不可能南下去惹東南亞的西方列強,也不可能北上去惹俄國,只能把擴張目標放在東亞,對中國與朝鮮等國動手。

中國雖然衰敗,但是畢竟是日本人一千多年的師傅,在師傅面前,日本畢竟不敢太囂張,所以先要捏軟柿子試探一下,第一個開刀的對象就是琉球國。

1871年,有琉球漁船因為颱風的影響,漂流至臺灣,被高山族人誤殺船員50多人,12名生存者在清政府的護送下回到琉球。事件與日本毫無關係,但是日本卻以此作為藉口,1872年,日本要求琉球接受日本藩王的封號。1874年,在美國的慫恿下,日本入侵臺灣,大肆掠奪財富,屠殺臺灣居民。要知道,此時日本民治維新還不到10年,根本沒有能力挑戰中國。即便如此,清政府依舊在列強的調停下,被勒索了50萬兩白銀。1876年,日本武力威脅朝鮮,逼迫朝鮮政府簽訂了《江華條約》。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併,改為日本的沖繩縣。

面對著日本的一系列挑釁行為,清政府一開始是不屑於顧,瞧不上日本,到後來知道日本是個心腹大患了,又不積極採取措施應對。

殊不知,面對著千百年來的鄰居朝鮮和中國,早在明代就有想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日本,已經再次啟動了自己的侵略計劃。

平心而論,日本早期的侵略確實有點冒險,也有運氣成分,甲午戰爭中,日本確實已經有所壯大,但是真的沒有強大到已經可以碾壓清朝的地步。但凡清政府內部再團結一點點,戰爭中將領們在給力一點點,政府在堅持久一點點,也許日本可能就要對中國求和了。

然而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是該打的時候沒有堅決打,該談判的時候又不願意好好談。結果是戰場上一邊打,一邊等著談判桌上早點談,所以一敗塗地。談判桌上一邊談,一邊等著戰場上傳來點好消息,好和日本人討價還價。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中,戰場上一潰千里,談判桌上毫無還手之力。最後爛泥扶不上牆的清政府寧願選擇妥協,寧願將2.3億兩的白銀賠給日本,也不願意繼續堅持戰爭。

伴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清政府的國際形象可以說是一落千丈。洋務運動之後近代強國的面紗被徹底揭穿。清政府到底有幾斤幾兩,西方列強是徹底看清楚了,基本上沒有任何一個西方列強還把清政府當回事了,瓜分狂潮迅速到來。

而甲午戰爭之前,日本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是總體上和中國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2.3億兩白銀的鉅額賠款,讓清政府徹底進入休克狀態,而日本則利用賠款加速了國內的經濟發展和陸海軍建設,迅速躋身強國之列。強大起來之後的日本又是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國的侵略,拿著中國賠償的銀子發展起來,然後扛著槍炮繼續來掠奪。

一百多年後,面對著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恥辱歷史,有些文化大咖們提出了所謂的“國運論”,認為中國戰敗只是運氣不好,日本是運氣好,所以賭博贏了。甚至直到今天還有有一些小有名氣的歷史學者認為清朝之所以落後是因為接受了漢人的文化,所以才落後了。筆者真的只能一笑而過。日本也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直到今天都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華夏文化,為何沒有看到日本落後呢?

甲午戰爭後,日本將清政府的大量賠款大部分投入了擴軍備戰之中,尤其是海軍的建設。不斷壯大的日本,在10年後,又一次選擇了冒險。日俄戰爭中,俄國並非衰敗的連日本都弄不過了,只是因為主力被拖在了歐洲,無法全力照顧遠東地區。俄國如果繼續拖下去,日本大概率也會妥協,但是俄羅斯選擇了放棄,日本又一次冒險成功。

幾次得手之後的日本,已經蒸蒸日上。而已經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以俄為師,以日為師為時已晚。在西方列強掀起的颳風中國狂潮中,日本盡心盡力,雖然沒有撈到最大的油水,但是醞釀已久的獨霸東亞的野心已經日益膨脹,這些就是後話了。

總的來說,日本在近代能夠出人意料的成為亞非拉地區唯一一個成功擺脫西方控制,並且建立地區霸權的國家,原因是很多的。

自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同時西方國家在日本努力的過程中正在加緊爭奪中國,沒有把日本太當回事也是客觀存在,最後,日本的數次賭博式的冒險也都運氣很好,使得日本最終成為東亞第一強國,對我國進行了幾十年的侵略。

不過日本在幾次得手之後,野心越來越大,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三次冒險的日本最終慘敗收場。隨著日本的慘敗,東亞的主導中心也由日本再次轉移到中國方面,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國力日益強大,再也不是從前那個任人宰割的時代了。


徽南城意


日本大和民族好學先進的發達的和科學的是出了名的。這個評價是得到公認的。另外,日本人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也許跟島國特別是火山地震多發因素有關。再次,日本民族重視國民教育,造就了一個聽勸並守規矩的社會風氣。一個民族有了以上這些優點,成為世界強國並不奇怪。但是這些個優點同時限制了她們在其它方面的發展,或者說發展高度有限。即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創見在世界層面上尚顯欠缺。看問題不夠高度直接妨礙他們行事的高度。諸如戰爭後果等問題就不敢自我鞭笞。以至於不少國家對其表示失望。好學確實是優點,但是停留在好學是不夠的,特別在思想領域,它會導致一個民族彷彿不夠自信的結果。


傅德萊


日本不是通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強國,而是英國扶持日本在東北亞打了兩場代理人戰爭並讓後者獲得了東北亞的勢力範圍。歸根結底,當時日本整體國力遠遜於中俄,便於英國掌控。之後日本的衰落,則是日本越到了中國腹地和東南亞這種列強傳統勢力範圍。像日本的崛起之路,韓國這類小國可以借鑑,中印這類大國卻學不來


落燼寒柯


明治維新後,日本成為當今亞洲最強大的國家。若無美國的打壓,今日的日本會更加恐怖強大。教育,醫療,科技,工業製造,基礎研究,全是世界頂尖。中國若是繼續迷失在地產經濟的繁華泡沫中,日本軍國主義政府野心勃勃~


熱流道車間SNOW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日本何時成了“列強”之一?“列強”的標準又是什麼?按維基的說法,“列強,又稱一流大國、一流強權,是指在國際社會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顯著優勢的國家”。在當時西方世界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大勢”之下,軍事實力和殖民地是“列強”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說不止要有軍事能力,還要有對外擴張的行為。(這裡要注意的是,“綜合國力”強未必就能成為“列強”,比如我大清在甲午戰爭前經濟軍事都壓過日本,但就是打仗輸了。這是後話,在此不多說。)

就日本的情況而言,自明治初年天皇發表“宜大力充實軍備,光耀國威與海外萬國,以應答祖宗先帝之神靈”,這種“發揚國威”的旨意後,就開始切實執行先軍發展路線,在“富國強兵”的國策下大搞軍事改革,利用20年時間形成了近代軍國主義體制。明治政府有多麼支持軍隊和戰爭呢?從財政支出一項就能看的很清楚。甲午戰爭前,日本的軍費年預算佔國家財政總數比最高達到41%,最低也有12.8%,(雖然41%那年是西南戰爭的緣故,但一般年份也在13%~38%浮動)而甲午戰爭時達到69.4和65.6,日俄戰爭時達到驚人的81.9%和82.3%。我們一般存在一種誤解,就是認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諸領域取得重大發展,成為和歐美一樣的近代國家。但實際上,日本一般國民的生活狀況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好,幸福指數也沒那麼高,1890年代之前日本國內農民運動的此起彼伏就是最直接的證明。所以說,日本的近代化是在犧牲本國和周邊國家人民幸福的基礎上的。那麼,面對國內民間社會的巨大壓力,政府就要通過戰爭這種形勢加強凝聚力,緩解矛盾。危險在於,戰爭只能贏而絕不能輸,而運氣也確實站在了日本一邊。日本通過戰勝清國成為亞洲霸主,但西方諸強並不承認日本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國際地位,於是有了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而到了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一大列強沙俄,鞏固了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利益,西方才真正承認了日本的列強地位,日本終於搭上了“列強”的末班車。


東瀛遊俠



1、日本在進行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最主要的是扶植私人企業,而中國的很多企業都是朝廷官辦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私人企業是日本的經濟首先進行了變革,走向了工業時代;而中國的企業是官辦的,很多都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沒有擺脫農業社會。

2、日本有長期的虛君傳統,便於接受西方思想和體制。中國的洋務運動一直沒有圍繞著君王至上來進行。日本有憲法,憲法確定了社會的各種關係,有問題看憲法。中國是皇帝太后說了算,犯錯了怎麼收拾要看老佛爺的心情,可殺可不殺。日本改變了政治的根本制度,學習西方進行了議會制度,引入了選舉制。

3、日本由於長期的分裂,各個藩的百姓都只知道自己是水戶藩、薩摩藩的,不知道自己是日本國人,國家的概念很淡。而且日本過去等級觀念森嚴,當官的必須是武士階層,農民、商人是不能做官的。日本過去,你家是武術,代代都是武士;你家是農民,再有錢也是農民,見著武士要下跪,要避免,要有禮貌,否則武士拿刀就殺了農民,而且不受法律制裁。明治維新後,日本百姓首次有了“國”的概念,百姓被稱為“國民”,日本不總說國民偶像之類的話嘛。而這個“國”對“國民”也給了很大的優惠,隨便是什麼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做官,可以進入上流社會,這是很誘人的。這個改變讓很多人能夠得到實惠,所以國民擁戴國,國愛國民,形成了良性循環。


阿爾法軍事


這個問題就複雜了,就當時日本來說,日本是一個鬆散的封建國家。明治維新的實質是以較為先進的蕃(長洲、薩摩、土佐、肥前等)舉著天皇旗號推翻了幕府統治(實際上幕府早就不能實際統治那些西南強蕃了)。在明治維新之前西南強蕃已經接觸了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已經興起了蘭學(荷蘭學)! 明治維新之前的黑船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