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青白江精神”鑄產業新版圖:一個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來了!

青白江區,位於成都東北部,一座充滿活力、後勁十足的年輕城市。近年來,因為中歐班列(成都)、成都國際鐵路港和自貿試驗區,成為媒體關注度越來越高的“明星城市”。

  對於這個建區60年的老工業區來說,2017年是產業基礎再造、產業能級提升的關鍵一年。

  這一年7月公佈的《成都市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明確青白江納入成都中心城區。今後產業發展重點為:發展先進材料、智能裝備等產業,建設先進材料產業園;發展現代物流(鐵路)、口岸服務、加工貿易、跨境貿易等產業,建設成都國際鐵路港服務業集聚區。

  2019年4月,《優化調整後的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名單》正式印發。“年齡小、天賦高”的歐洲產業城作為新增被列入了其範疇。至此,在成都市66個產業功能區中,青白江區佔三席——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成都市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歐洲產業城。

  從邏輯上分析,這三個功能區瞄準國際化方向,突出臨港產業特色,“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採購配送”為代表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耦合聯動,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在這裡,能管窺通過產業功能區優化城市空間佈局、重塑經濟地理這一重要路徑。

“青白江精神”鑄產業新版圖:一個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來了!

敢想:老工業區變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

  青白江是國家“一五”時期規劃建設的西南第一個工業區,經歷了“因廠建區”“因工興區”的光輝歲月,曾經是成都首個財政收入過億元的區縣。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化工、鋼鐵行業產能極度過剩,不景氣,再加上國家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去產能,青白江的兩大國有企業,川化和攀成鋼都面臨轉型。

  “老工業區怎麼轉型升級?很多地區沒有走出一條成功的路子。青白江怎麼快速發展,怎麼突破瓶頸制約?我覺得不能空想,不能脫離實際,不能不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在青白江區委主要負責人看來,“產業夢”得實打實地來。

  經過認真研究本地特色和資源,青白江轉型發展有了實招:利用中歐班列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利用成都國際鐵路港做大做強臨港特色產業、利用自貿區國家試驗田推進各項改革體制機制創新是根本出路。而目的就是,依託鐵路港和自貿區優勢,把青白江推向世界,把青白江從一個老工業區,打造成為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

“青白江精神”鑄產業新版圖:一個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來了!

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

善謀:系統思考產業功能區高質量發展路徑

  縱觀青白江的三大功能區,構建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採購配送”為代表的創新鏈、產業鏈和供應鏈。具體來看,又各有特色。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在一舍一得之間“破繭蝶變”;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則不斷進取,成為四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實施“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成都發揮“一干多支”主幹城市作用、構建西部國際門戶樞紐的核心支撐;歐洲產業城是近年來成都市唯一一個“白紙畫圖,平地造城”的產業功能區,也是最年輕的產業功能區。

  同時,三個產業功能區都有自身的準確定位和主導產業。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突出以通道帶貿易、以貿易聚產業,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加工三大主導產業;歐洲產業城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中歐班列,突出適鐵適歐、“兩頭在外”特色,打造臨港智能製造產業聚集區;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則突出研發創新、銷售結算等總部功能,打造全國一流的先進材料研發中心、老工業基地轉型示範區。

  作為我國西南地區“工齡”最長的老工業基地,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按照城市“形態、生態、業態、文態”四態合一和產城融合的思路,大力推進老工業區轉型升級。推進攀成鋼和川化上下游41家企業調遷,累計去化工產能150萬噸,鋼鐵產能350萬噸。該功能區牢固樹立“公園城市”理念,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實施了青白江建區以來最大規模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7300畝土地完成拆遷和功能留白。同時,大力發展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功能型金屬材料研發創新,引進實施臺嘉、川非海特等總投資415億元52個項目,124家主導產業規上企業年營收達400億元,佔成都市新材料產業收入的2/5,其中積微物聯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成為新興準獨角獸企業。

  這裡,是國家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獲批為省級經開區、全省千億產業園區。

“青白江精神”鑄產業新版圖:一個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來了!

歐洲產業城。

勇為:實施城市和產業跨過毗河向南發展策略

  如果說成都先進材料產業功能區的發展體現了“善謀”,那麼歐洲產業城則是“勇為”之舉。作為成都最年輕的產業功能區,它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從“白紙畫圖”實現“平地立城”。目前已集聚總投資420億元的重大產業化項目15個。總投資100億元的華鼎國聯動力電池項目一期建成投產,天馬軸承成長為世界軸承行業“亞軍”。北京鑫創、芬蘭普樂等18個總投資350億元的項目即將簽約落地,玖龍、正創、天宇、遠洋等9個項目全面開建,一個產業新城掘地而起。

  “歷史上,毗河以南的地區都是農村區域,從未形成大的城市聚落,而歐洲產業城的落地改變了這一格局,成為能對地方發展起到支撐作用的‘後廚’。”談及功能,歐洲產業城管委會副主任康樂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在青白江的規劃中,歐洲產業城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中歐班列,實施城市和產業跨過毗河向南發展策略,規劃建設一座現代產業新城。

  目前,提前摸清供應鏈管理服務、智能製造等適鐵適歐“兩頭在外”進出口加工貿易產業實際需求後,歐洲產業城已實現標準廠房通用性和特殊性統一協調,已實現一批次12萬平方米廠房100%建成投用。在這裡,52萬平米標準化廠房已基本建成,目前已通過評審項目21個。

  在康樂看來,能擔當“後廚”重任的底氣,一是歐洲產業城是成都目前少有的能連片開發的區域,二是它的名字在66個功能區中也是獨樹一幟,IP性很好;三是它能成為新經濟蓬勃發展主陣地、主戰場。

“青白江精神”鑄產業新版圖:一個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來了!

成都國際鐵路港。

爭先:打造全國最具特色的臨港服務業功能區

  俗話說,站高才能望遠。在謀劃鐵路港未來發展方面,青白江區委、區政府自加壓力,提出了打造“國際一流鐵路港”,規劃建設國內首個鐵路智慧無人港,建成後,每年港口吞吐能力將達400萬標箱。

  為實現這一目標,對標西班牙薩拉戈薩、美國芝加哥、德國杜伊斯堡,建設全國知名的陸海聯運樞紐、四川省對外開放高地和成都市城北核心增長極的重要支撐,打造全國最具特色的臨港服務業功能區。

  在體制機制上,成都國際鐵路港臨港服務業功能區堅持市場化方向,發揮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在全國率先開展路地合作和產城運營,實行功能區“領導小組+園區管委會+平臺公司”模式,組建“城市運營商”現代物投公司、“樞紐運營商”港投集團,成立國際貿易和現代物流發展局。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榮獲全國十大改革案例,首創推出的“中歐班列集拼集運模式”入選國務院第五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可複製可推廣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中國與俄羅斯開展國際鐵路聯運“一單制”金融結算融資規則試點被納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青白江蟬聯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十佳區”和“示範區”,鐵路港獲評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十佳產業園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