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见证」曾光:抗击非典,只是考过了公共卫生的最初级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记者王娴)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2003年,疯狂肆虐的SARS疫情让很多中国百姓第一次听说了“公共卫生”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曾走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个凶险的战场。

曾光:最严重的时候,把锅炉房洗衣房都当成病房了,吹鼓风机,给医生多戴口罩,但是病毒那么小,病毒密度那么高。

面对危急的局面,曾光提出意见——关闭北大人民医院。

曾光:这医院得关,得向远郊区县转移,立刻被采纳。

4月15日,曾光进入国务院督导组,在“非典”防控中建言献策。

4月28日,曾光到中南海讲非典疫情的防控。据说这是中央政治局的第一堂公共卫生课。

2003年7月13日,非典疫情终于结束。但是它留下的公共卫生问题仍然存在。

曾光:调查这个传播链是最关键的,当时我们的防疫系统根本跟不上。这是我们体制上出现的问题,应急管理出现的问题。

抗击非典,有人说这是公共卫生事业迈步一跃。转折之后,转变开始。

曾光:这是给上至中央,下到老百姓,包括公共卫生队伍和医院各个部门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公共卫生课。

曾光认为,通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非典、汶川地震次生灾害预防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中国的公共卫生进入了“新阶段”:信息更加透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更公开、更公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有了严格的制度规范,甚至公共卫生的成功经验也推广到了各行各业。

不过,曾光还是不满意。比如他坚持认为,我们对“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强调得远远不够。

曾光:对于公共卫生的公益性性质,重视不够,拨款不足,甚至让他们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曾光说,对于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意识成长而言,单靠一次抗击非典行动的启迪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堂课就能毕业吗?公共卫生这么复杂。还有新问题呢。”

“从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后,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对健康的指示以后,我相信中国公共卫生最深刻的变化,现在刚刚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