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大辩论”落幕 法国向何处去一片茫然

【欧洲时报】真理愈辩愈明?有时也有例外。

是黄衫革命街头暴力升级压力下的“权宜之计”?或是马克龙“端正对人民态度”的姿态的产物?法国总统亲自发动的“法国全民大辩论”历时四个月进入尾声。

4月3日,马克龙在西部某地,作其“下基层,走遍每一个地区”承诺的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发言。他的发言照例很长、照例直播、照例少有喝彩、照例“黄衫”不买账。

照例“蓝带”(戴着红白蓝三色绶带的市长们)狐疑。最为可圈可点的是,他照例向法国人说了“实话”。马克龙说,这个大辩论不可能包治百病、不可能调匀众口……六千六百万人民可能有六千多万诉求,他无法掏出安抚每个人的锦囊妙计的“纸条”。他的任务是拿出治国方略,带领国家走出危机。他还发现:这次大辩论,“失业”“全球”“国家”“责任”等等关键词缺席,这说明法国被“个人主义”所弥漫……在法国,每个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可抗争也有责任。在大辩论后,若欲使国家走出危机,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自己那一份责任!他说得不错,但太“实”了!

曾几何时,马克龙下基层与草根辩、与中产辩、与退休者辩、与基层官员辩、与民间协会辩、与环保党人辩、与所有人辩……一辩就是一天、一夜,一场就是7小时8小时,有时闻鸡起舞,有时通宵达旦,一度他的支持率居然回暖。媒体甚至一度相信大辩论“奏效”。而实情是,他被指为“对民粗鲁”的态度忽然“端正”,引起的暂时“买盘”利好。马克龙毕竟年轻,没有效法法国历任老政客的政治手腕,没能借此“东风”扩大“战果”,而是越来越将“辩论”变成了他宣讲、详解其上台时既定的治国路线的“独角戏”,再次被舆论定性为“不思改悔的自由派”。这形成了大辩论开始后的第一个“抛盘”拐点。此后,无论他怎么讲怎么辩,都像是他的第二次竞选,将他第一次胜选的政策再次“合法化”一番!不是“像”,而是“是”!

也许这是“非政客”型年轻总统所不能理解的政治逻辑:为什么“讲实话”与“人民对政坛更新换代之迫切”两个助其当选的因素,如今成了他“粗鲁”与“无经验”的象征。难道是应验了中国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大辩论进行时,法国黄衫抗议从未停止,且经历了“最暴力香街周六”。暴力升级,法制后退,既说明黄衫军根本没有拿大辩论当一回事,也从反面露出维持社会秩序的治安软肋。黄衫军誓言“倒马到底”;反对党在危机中“火中取栗”;工会组织罢工呼应黄衫;而大辩论结束之际,法国面临的“得罪人改革”一连串(以退休改革首当其冲);不由人不为马克龙捏把汗。

马克龙“发现”的东西没有错,他的“实话”也没有错,但在日子难以为继的民众一派“涨工资”诉求下谈他治理失业已见成效,在贫困阶层要求国家“保护”的语境下谈“改革”,在怨声载道中谈“责任”,似乎都显得“不合时宜”。

在大辩论结束之际,各个阶层都知道法国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马克龙并无锦囊妙计;而又似乎在期待着马克龙此时此刻拿出“奇迹”,安抚各方。社会气氛如此,马克龙政府下一幕戏怎么演,法国在这个关键历史时刻何去何从,显得前所未有的扑朔迷离。面对越来越长寿、却坚决不愿推迟退休的法国人,马克龙下一幕戏的开场戏——“动了大批人奶酪的退休改革”,败象已经显露端倪。

尽管民调显示,欧洲议会选举,马克龙的执政党仍然领先于第二位的极右党两个百分点,在欧洲层面胜选,对稳住执政党阵脚或许能起到缓冲作用,但这似乎对马克龙政府改革、国内事务治理,并未增加更大的空间。巴黎如何结束逢周六即乱的噩梦,法国如何脱离“少数人街头统治”的乱象,如何恢复社会稳定再求前进,仍然是法国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难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