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加、減、乘、除,是數學的基本運算規律。其實,這個也是人的不同境遇和藝術的不同層次的四個階段。他對應的是“發現自己,尋找自己,掌控自己,否儘自己”。這是一種人生從簡到繁再到簡的過程,是修煉的歷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書法學習中的這幾個過程。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加法——臨帖

加法的階段,是向他人學習的階段,是博覽的階段。向他人的經驗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事情,尋找自己定位。這個過程不論任何藝術的修習,乃至人生的經歷都是很重要的。

這個階段,最忌的是“好高騖遠”,基礎沒有打好,就急於進入下一個階段,這是很多人的誤區。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大部分人還是需要更好的積累這一階段。如果說人生是一道選擇題,這個階段,則是明白選項是什麼。

佛家雲門宗有禪語,曰“函蓋乾坤”說的就是這個階段的事情。莊子所說的“庖丁解牛”也是這個層面。這個階段要很長的時間,從人生來說,上學受教育基本都是在這個階段。側重的是一種積累性的學習,對系統的認知。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減法——脫帖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提到了武學的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見自己已經是減法的過程了。是對自己之前經驗的一種重新洗禮,發現了自己的清晰定位。

減法是一種智慧,很多人的一生都沒有到這個階段,是做不到一種“當機立斷”的“捨棄”。書法臨帖容易,脫帖卻很難,因為找尋自己是不容易的,敢於自己我表達,敢於斷,是要有勇氣和智慧的。

減法,是剝離其他,尋找自己,“見自己”;如同雲門宗所說“截斷眾流”,也如莊子所說的“官止神行”。要遮蔽一部分過去的榮耀,重新發現自己。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見自己

乘法——創作

乘法,將自己擴充到應世之用,才能“見天地”。人的精神追求,其實不是加法,不是減法,而是乘法。減法(放下)是乘法的前提,因為要“提取公約係數”,這就是開始研究規律了。加減還是在規則圈裡打轉轉,乘法則是以身應萬物。

見天地,就不僅僅是在自己所熟悉的圈子裡打轉轉。道家人物這時候要下山,雲遊四方,去感受不同的人和事情。就如同我們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一萬個人”。

書法在這個階段,就是創作階段,是自己的感悟與書法技術與所見所感的疊加,而形成一個具有內涵的豐厚藝術感覺。這個階段的書法家,功力深厚,閱歷非凡,這些都通過筆墨看得出來。

這個階段,雲門禪宗說“隨波逐浪”,這不是“隨波逐流”的放棄,而是由小見大,大展身手的時候。道家莊子說“道在屎溺”,意謂道無所不在,萬物都蘊含著道。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除法——風格

加法是學習別人的經驗;懂得做減法,才能“見自己”;懂得做乘法,才能“見天地”,懂得做除法,才能“見眾生”。

如果說乘法是加法的倍數增加,那麼除法就是更徹底的一次減法。這個是在乘法之後,是對自己的更大舍棄。禪宗說“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曾經的深厚,輝煌,博學,此時都要放下,這個太難,比荊棘叢中下足要難的多。

如果人能有決心做除法,是很了不起的,這是一種靈性追求,已經不是自我追求。否儘自我,很難。 ​​​​莊子說這個階段叫“得意而忘言”,乘法的階段,可能侃侃而言,可能坐而論道。而真正到了真意,則不想說,不多說。

除法,是再次尋找自己,才可能“見眾生”。在書法上,則是個人風格的形成。越往後越需要勇氣。除法要否定自己好多東西,因為自己也是眾生的一員,“見眾生”是“見自己”的高度迴歸。

當一個書法家的個人風格自然形成,必然是其藝術上做到了除法,這個不僅僅是藝術經歷,更多的是人生的歷練,做到了除法,則說明其人生經歷的豐富李叔同(弘一)則是最顯著的例子。

【書藝叢談】書法學習過程中的“加、減、乘、除”

李叔同(弘一)書法風格的四次變化

李叔同(弘一)書法風格的四次變化,恰如同“加減乘除”四個步驟。花枝春滿,天心月圓。從俗子李叔同到名僧弘一,從紛擾紅塵至清涼蓮界,恰如由水入茶,又藉茶復歸於水。他的字也如同他的人,是一個漸進的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