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劉潤 溝通能力


思維導圖|劉潤 溝通能力

原文摘要

快樂痛苦四原則

如果說演講,是一個人,影響一群人的能力;溝通,就是一個人,影響一個人的能力。演講需要關注群體心理,溝通更需要關注個體心理。

快樂痛苦四原則的溝通方法

第一,多個好消息要分開發布。

你是一次撿到10元,走兩步又撿到20元走兩步又撿到50元開心,還是一次撿到80元開心?多數人是分開撿更開心。

第二,多個壞消息要一起發佈。

溝通時,多個壞消息要一起發佈,會明顯減輕對方的痛感。

第三,一個大的壞消息和--個小的好消息,分別發佈。

在A項目上賠了1000萬,在B項目上賺了100萬。不要說:總的來說,我們賠了900萬。

你要分開說:很遺憾,我們在A項目上賠了1000萬,但是我們在B上面賺回了100萬!

這就是一個大的壞消息,和一個小的好消息,要分別發佈。記住,還要先說壞的,再說好的。沒有好的,使勁找一找,總有好的。

第四,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一起發佈。

反過來說,在A項目.上賺了1000萬,在B項目上賠了100萬。不要說:很遺憾我們在A項目上賺了1000萬,但是我們在B上面賠了100萬!你要一起說:總的來說,我們賺了900萬。

這就是一個大的好消息和一個小的壞消息,要一起發佈。瑕不掩瑜,別讓小的壞消息,破壞了大家的心情。

溝通,又是一門有關心理的學問。今天我們說了基於'損失厭惡’和‘近因效應”這些個體溝通心理,一個有趣的溝通策略:“快樂痛苦四原則”

5商派寫作心法

和演講幾乎同等重要的一種跨層級的、大功率的、穿透人心的“廣播式溝通”工具:寫作。

寫作這麼重要?是的。演講,是一種同步的、情感豐富的溝通工具;寫作,是一種異步的、無損傳播的溝通工具。演講在現場時影響更深;寫作在時空上影響更遠。這兩種神功,兩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你施展影響力最重要的載體。

5商派的三大心法

第一,價值感。

我把專欄文章分為三類: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

做)。

寫WHAT類專欄相對最容易,解釋概念:沉沒成本“是什麼”;寫WHY類專欄要難不少聯繫動機:我“為什麼”要理解沉沒成本;寫HOW類專欄相對最難,實際應用:到底“怎麼做”,我才能利用沉沒成本,並因此獲益。

WHY比WHAT有價值感;HOW比WHY有價值感。寫作之前,你要想清楚,你打算讓你的讀者,帶著WHAT離開,還是帶著WHY離開,還是帶著HOW離開。

第二,結構感。

一個不剋制自己表達欲的人,寫不好專欄。為什麼?因為寫作的內核,是關注對方怎麼看,而不是自己怎麼寫。用“結構感”這把手術刀,把文字切割到讓對方“醍醐灌頂式的理解”,才是好的寫作者。

《劉潤.5分鐘商學院》使用的“起承轉合五步法”的寫作結構

第一步,場景導入。

用發生在你最身邊的事,,最容易有“代入感”。這就是“場景導入,為了請求你給我30秒,繼續讀下去。

第二步,打破認知。

打破認知就是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好奇

第三步,核心邏輯

終於要講核心邏輯了,但是,不能光講道理,讀者不愛聽,要用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大案例,帶出邏輯。

第四步,舉一反三。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把WHY和WHAT講完了,下面就是最難,但是最有用的HOW了。我應該如何運用

第五步,回顧總結

你聽了5分鐘,太辛苦了,我再用30秒,幫您回顧總結一下要點吧

第三,對象感。

寫作相對於演講,損失了現場感。為了還原現場感、傳遞情緒,寫作者有個重要的心法:對象感。你想象自己不是在對著電腦,而是在與每一個具體的“你”,面對面交談。

怎麼做?

剋制用“大家”這個詞,而是儘量用“你”營造對象感。

除了用“你”之外,用詞還需要適當口語化。比如:好了

這就是對象感。想象一下演員,對著鏡頭卻想象自己對著觀眾。

今天談寫作,不是為了成為文學巨匠,而是為了準確傳遞信息,並獲得最大的接受度

用價值感死磕自己,用結構感切割文字,用對象感伺候讀者,才是好的“5商派”寫作者。

電梯測驗

這就是麥肯錫著名的“電梯測驗”:在乘電梯的30秒內,清晰準確地向對方講明白你的觀點。

電梯測驗,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溝通訓練,不僅是因為對方的時間總是有限,更重要的是,它也在測試,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的事情,能想得非常明白,講得極其清楚。風險投資機構CTR的羅傑·布瓦斯韋特說:“在進行商業彙報時,尤其就我本人而言,如果不能通過電梯測試,就不應與任何人討論。”

"WHY"這張王牌

一個結構化的溝通,我們無外乎就是在講三件事:WHY,WHAT,和HOW

專欄寫作的秘訣,是努力回答“HOW"(怎麼做)的問題;那麼,電梯測驗的秘訣,就是用30秒努力回答"WHY"(為什麼)的問題:給我一個極其充分的理由,讓我願意再多給你10分鐘,詳細聊聊WHAT和HOW。

那應該怎麼練習這種高超的溝通能力呢?其實,互聯網給了我們一個比坐電梯更好的練習“電梯測驗”的手段:發微博。

普通人語速大約每分鐘160~180個字,主持人大約250~300個字。而一條微博140個字,如果讀出來,差不多正好30秒。試著經常發微博,用140個字講清楚“大WHY,小WHAT,和一帶而過的HOW"吧。

電梯測驗,就是在乘電梯的30秒內,清晰準確地向對方講明白你的觀點。它是一種極具價值的溝通訓練,不僅因為對方的時間總是有限,它也在測試你是否真的理解自己在做的事。

那如何通過電梯測驗,用30秒錶述你的觀點呢?用一個大大的WHY,加一個小小的WHAT,和一個一帶而過的HOW,讓對方說出:“你剛才說的東西有點意思,給你10分鐘,我辦公室坐坐。"互聯網時代,訓練電梯測驗最好的方法,不是坐電梯,而是發微博。

如何開會

到底什麼叫開會?開會,本質上是一個商業模式和一切商業活動一樣,是一個有投入、有產出的經濟學遊戲。開會的投入,是所有與會者的時間成本;開會的產出,是一組結論,比如說所有人的共識,或者與會者的共創。

開會,是一個用時間,換結論的商業模式。

那為什麼要開會?為了賺錢!用有效的會議,創造出比時間成本,更大的結論價值。會議價值=結論價值一時間成本

理解了這個“WHAT”到底什麼是開會,“WHY”為什麼要開會之後,那個“HOW”,

怎麼開會,就變得自然而然了:增加結論價值,減小時間成本。

高價值會議的兩個方式

第一,增加結論價值。

開會的第一個結論價值,是共識。領導想統所有人的思想,這叫員工大會;幾個部門在一起各自報告進展,這叫通氣會;每天早上溝通當天價格政策,這叫晨會。這些會議都是為了達成共識。

增加“共識會”結論價值的方法是:能不開就不開。開會是一個成本極高的同步溝通,方式。試試看,能不能用異步溝通方式,如果可以,用異步溝通,取代開會

開會的第二個結論價值,是共創。一起研究客戶方案應該怎麼做,這叫研討會;公司高管閉門幾天討論明年規劃,這叫戰略會;技術部、市場部激烈碰撞,發散思考下個產品應該長啥樣,這叫頭腦風暴會。這些會議都是為了促成共創。

增加“共創會”結論價值的辦法是:用專業的方法開會,比如六頂思考帽,比如KT法,比如羅伯特議事規則,而不是大家往那裡一坐,開聊吧

此外,不管是共識會,還是共創會,有一個共同的原則:跟進。

會議之前,要充分準備達成結論的資料;會議之中,以達成結論為導向專注議題、分配時間;會議之後,發出3W會議紀要:WHO do WHAT by WHEN,誰在什麼時間之前完成什麼事。

第二,減小時間成本。

會議時間成本=每人時間成本x參會人數x會議時間。

假如,你公司員工的時間成本大約是100元每小時。你找20人開了一-個2小時的會。那這個會議的時間成本就是:100元X 20人X 2小時= 4000元。

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公司每花1分錢,都需要財務部簽字;但隨便誰召集一個小會,4000元就花出去了,都沒人心疼

那怎麼減小時間成本呢?

限制參會人數:Facebook有一條會議規則:開會時只能定一張比薩餅;蘋果拒絕,無關者參會;谷歌說,會議人數不要超過8個

縮短會議時間:亞馬遜的會議,文檔資料先讀完,不在會上宣講;柳傳志說,聯想會議不準遲到,誰遲到誰罰站1分鐘;王健林開會講話,誤差不超過5分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辦法,比如給會議室定價,只允許站著開會,開遠程會議,在微信群裡開會等等,都是減小時間成本的好辦法。

開會重要嗎?開會雖然名聲不好,但在“腦電波溝通術”發明前,依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開會,本質上是一個用時間換結論的商業模式。你之所以不喜歡開會,是因為在這個商業模式中,你常常虧得血本無歸。

精確的提問

提問,是一種聽者發起、講者回答,被聽者邏輯主導的“C2B式”反向溝通

如果聽者邏輯清晰,能精確的提問,一問一答,再一問一答,如此往復,那就算講者的邏輯再差,整個溝通的效率都會顯著提升。

如何提出精確的問題

抽屜一:繼續/中止性問題。

“這是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誰關心這個問題?討論的目的是什麼?你、我是否需要參加這個討論?還有誰需要參加這個討論?討論的重點是什麼?”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我們是否需要討論這個問題?

抽屜二:澄清性問題。

“XX是指什麼?你是指__還是__?時間、地點、多久一次、什麼比率、什麼範圍?舉個例子?你是不是在說___?”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你的意思是什麼?

抽屜三:假設性問題。

“前提假設什麼?你把什麼當成必然的了?這是否存在?是不是唯一的?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你的前提假設是什麼?

抽屜四:質疑性問題。

“你怎麼知道的?你從哪裡聽說的?此人的可信度如何?是否有數據支持?數據是.否可靠?有哪些可選項?在什麼範圍內選?誰來做?”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你怎麼知道你是對的?

抽屜五:緣由性問題。

“什麼引起的?為什麼會發生?觸發事件是什麼?根本原因是什麼?驅動因素是什麼?抑制因素是什麼?它是怎樣起作用的?機制是什麼?當__出現時會發 生什麼?這是事情的起因還僅僅是個相關的因素?”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

抽屜六:影響性問題。

“結論是什麼?成果是什麼?所以呢?短期效應?中期?長期?哪種是最好的情形?最壞的情形?最可能是什麼?有哪些意外後果?積極的?消極的?”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那會帶來什麼影響?

抽屜七:行動性問題。

“我們應該做什麼?怎樣應對?與誰合作?什麼時間完成?這是不是意味著解決了根源問題?是否全面?是否有應對風險的策略?是否有支援?”

這個抽屜裡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問:應該採取什麼行動?

這就是精確的提問。對方本來也許要花2個小時講述的觀點,通過回答你的結構化的、精確的問題,也許花15分鐘就講清楚了。

精確的提問,是建立在層層遞進的七個問題抽屜上的,被聽者邏輯主導的,C2B式反向溝通,用以大幅提升溝通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