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感悟一年一度的除夕,其实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

​今我不乐,岁月其除

文丨若夷

公元2020年1月24日,农历己亥年的最后一日、一夕——除夕。

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更深层寓意来看,“除夕”之“除”,实际上都与“消除” “离去”等概念密切相关。除者,去也、逝也;夕者,时也、夜也。因此,所谓“除夕”,其实也就是“时间消逝之夕” “一年离别之夜”,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 “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光的流逝,原本并不会因为某个日子而有所不同,消逝得更快或更慢。但除夕之所以仍显得与众不同,成为格外被牵挂、瞩目的一日一夕。其实,还是因为在大多平常劳碌奔波、风尘仆仆、行色匆匆的日子里,原本“不舍昼夜”的光阴流逝,被人们有意无意间忽略、无视了。


感悟一年一度的除夕,其实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

只是到了岁末年关这样的时间节点、除夕之夕,暂时停驻脚步,蓦然回首,才会恍然觉察,并萦绕眉间心头。这或许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截断水流的大坝前,一切看上去都显得那么波澜不惊,但大坝后的倾泻瞬间,却汹涌澎湃,极具跌宕感、冲击力。

趟过除夕的时间堤坝,之所以总是让人易生感触、动容不已,当然并非客观的时间本身,具有什么特殊的魔力,终归还是因为我们与时间之间存在太多水乳交融、无法割舍的关系,在流逝的时间中留存、寄寓了我们太多的情感、价值,它不仅见证更构筑了我们的生命本身。


感悟一年一度的除夕,其实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

因此,面对这“逝者如斯”的光阴流转、岁月变迁,尤其是面对这一夕之间便诠释一年之变的除夕之夜,我们不能不油然心生感叹,在一年一度的守岁守望中,再次被撩拨起挥之不去的浓浓相思之情。

不仅感喟光阴易逝、岁月难留,也黯然于青春不再、人生不复,“明日便为经岁客,昨朝犹是少年人”,“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不仅感叹那些即将或已然逝去的岁月印记、羁旅形迹和其中相伴的苦乐悲欢、成败得失,“自嗟落魄无成事,明日春风又一年”,“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更感叹那些曾经或正在与我们一起共度这些“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亲人、爱人、友人、故人,以及内蕴其中的亲情、爱情、友情、乡情。


感悟一年一度的除夕,其实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迭叙新年”。

就此而言,“除夕”之夕,不仅是告别流逝时光的送别之夕,更是品味光阴价值的相思之夕,不仅是标注外在岁月变迁的日历转换之夕,更是镌刻内在人生成长故事的守望之夕。

于是, 此夕此夜,我们不能不急着回家、赶着团圆、忙着守岁,为今夜今夕预备最丰盛的肴馔、点燃连宵不寐的灯火,寄寓我们最浓炽的相思、照亮最深邃的梦寐。“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相思因为相恋,守望因为希望。除夕之“除”,不止意味着“岁除”,亦是“除旧布新”之“除”,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其中同样寄寓着万象更新的蓬勃气象、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底蕴,所谓“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感悟一年一度的除夕,其实送别的同时也意味着迎接

所以,在这饱含浓情的除夕夜,我们在相思守望中所寄托传递的,不止是低徊婉转的牵挂、惦念,更有酣畅淋漓的快意、奋发昂扬的祝福,不仅为亲友的团聚重逢,也为辞旧迎新、继往开来的新春良宵而;不仅为老人们的健康、孩子们的成长祝福,为自己不虚掷光阴的新年新气象、新征途而祝福,也为整个家国的和谐安泰,繁荣强盛而祝福。

有道是,“今我不乐,岁月其除”,“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