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为抗击肺炎而新晋的门神:霍去病,是让他去生病吗?

肺炎肆虐,疫情来袭。为了打赢这场战役,鸮胖和大家一样,减少外出,勤洗手,多通风,为战胜病魔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在自我防护的同时,鸮胖也发现,两位大神突然火起来了。他们火的原因不是奇葩的身世,也不是虚构的事迹,而是他们的名字。相信您也猜到了,这两位大神,就是霍去病和辛弃疾。

“去病”、“弃疾”,名字里面就带着一股战胜病魔的信心。那么,您可能有疑问了,为什么他们,会叫这个名字呢?

咱们先从“名”的由来说起吧。

中国人对“名”的重视程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礼记·祭统》中讲道: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以称杨其先祖之美 而名著之后世者也。”

为抗击肺炎而新晋的门神:霍去病,是让他去生病吗?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这就可以看出来,“铭”和“名”,是通用的。这里的“铭”呢,其实是为祖先扬名,也就是极力称赞祖先的丰功伟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从也逐渐重视自己的“名”了。《说文解字》中对“名”的解释,就是人们重视名字的集中体现:

“名者,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天黑了,人们互相看不见,为了知道对面来者何人,就需要报上名来。既然是自己报名字,那还不起的好听一些?不过这名字,不能起的太随心所欲,毕竟还是得说出口的。所以久而久之,这起名字,也就有了一定之规。

为抗击肺炎而新晋的门神:霍去病,是让他去生病吗?

《说文解字》: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这个规矩,放在咱们现在看来,叫做避讳。其实避讳,就是不能言说的内容。古人将避讳用于名字中,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记载相关规定的书籍,还是《礼记》。

《礼记·曲礼上》中写道:“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郑玄在做注时提到:“此在常语之中,为后难讳也。”

所谓“不以国”,孔颖达疏中说:“不以本国为名。”为什么呢?孔颖达在后文有提到:“国名受之天子,不可辄易。” 国的名字受自于天子,不可改易。

所谓“不以日月”,孔颖达说:“不以甲己丙为名。”“《春秋》鲁僖公名申,蔡庄公名甲午者,周末乱世,不能如礼,或以为不以曰月二字为名也。”可能是因为日月或者甲乙丙丁等天干经常提到,不吉利,所以不以这个为名。

所谓“不以隐疾”,郑玄注:“疾在外者,虽不得言,尚可指摘。此则无时可摇,俗语云:‘隐疾难为医。’”孔颖达疏:“谓不以体上幽隐之处疾病为名。” 也就是说,病在明处,医者不言犹可以手指指出,若得病处乃化处,医者不可指,则不得不说出,因此不利于避讳。

所谓“不以山川”,《左传·桓公六年》中说:“山川则废主。” 孔颖达疏:“废主,谓废其所主山川之名,不废其所主之祭。”作为名字,不能随意说出,要严加保护,这个和“不以日月”意思大致相同。

秦汉时期,在《礼记》的基础上,人们会更加重视名字中的吉语,就是吉祥话。所以咱们会看到许多重名的人,比如“千秋”、“万岁”、“延年”等等,这些名字,其实都是吉祥话。在这里,咱们就要说说冠军侯霍去病的名字了。

提到霍去病的名字,有一个您熟知的小故事。汉武帝生了一场大病,正在睡梦之中,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啼哭,便从梦中惊醒,说:"寡人近几天来身体欠安,这孩子几声大哭,惊得我一身冷汗,病便霍然去除,朕赐名与这孩子叫'去病'怎样?"卫少儿一听连忙叩头谢恩。

为抗击肺炎而新晋的门神:霍去病,是让他去生病吗?

霍去病:西汉战神之一。

当然,这个故事真假咱们暂且不说,单说这个名字。去这个字,在古代,和“却”、“弃”是相同的,所以这“去病”,也是吉祥话。希望病灾退却,有一个好身体。这和现在给孩子起名叫“宝平”、“子健”性质差不多。

多说一句,在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竹简当中,考古学家发现有士兵名叫“去死”,其实这个“去”,也是“却”、“弃”的意思。“去死”,就是指“却死”、“弃死”,意思是让死退却,这也是一个吉祥话。

说完了霍去病,咱们再说说新晋的另一位门神,就是辛弃疾。这个名字和霍去病的意思相同。只不过,辛弃疾有个双保险,就是他的字。他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幼年平安。虽然字是成年之后才起的,但这也算是辛弃疾对于幼年平安的一种慰藉吧。

为抗击肺炎而新晋的门神:霍去病,是让他去生病吗?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新晋的两位门神也只是让我们在心理上有些许安慰,但真正能让我们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的,依靠的是前线医护工作者的奋斗和我们平常注意防护的双重努力。相信在众志成城之下,病毒会早日散尽,毕竟,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