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 为每个阅读者创造舞台 』

大学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日本文学,但老师告诉我,看日本文学要适可而止。她说:“日本文学看到最后没有出路,会让你越看越小。”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最近看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最新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这是一部有格局,有历史责任感,给困境中的人以希望的小说。译者林少华说:“村上春树虽说是个日本作家,在知识结构,价值观,意识结构,写作手法上却主要得益于美国当代文学,比如菲茨杰拉德,而他文学中的灵魂质地则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加接近。”因此,它突破了日本文学本身

《刺杀骑士团长》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36岁的画家,原本美满的幸福生活,突遭离婚的打击。结婚6年的妻子有一天没有缘由地对“我”说:“非常对你不起,我恐怕不能和你一起生活了。”

婚姻破裂后的“我”开着二手“标志”到北海道流浪,之后住进了朋友雨田政彦的家。雨田政彦的父亲雨田具彦是日本著名的画家,“我”在他家的阁楼上发现了一幅叫做“刺杀骑士团长”的画,从这幅画开始,开始经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

夜晚固定时间听到古庙里的铃声、认识了神秘男人“免色涉”、放出了“井”底的“理念”(即化身为骑士团长的小人儿)……故事在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当下中来回地穿梭,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一旦打开,阅读就无法停止。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骑士团长”与“理念”

原著70多万字的小说,围绕着《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展开了一系列奇妙的事件,那么,究竟“骑士团长”是怎样的存在?

小说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中骑士团长出场的时候,我们会吃惊地看到他是一个会走会跳的身高六十厘米的小人儿,身着白色传统衣服,就像从《刺杀骑士团长》画里走出来一样,但他并非灵异,纯属“理念”。

理念即“Idea”。这个概念比较复杂,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理念论,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洞穴比喻”。

没有哲学思想的人们犹如被锁在洞穴里面的囚徒,他们是一堆火,他们看到的是一堵空白的墙,影子照在洞穴的墙壁上,这就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象征我们通过感官看到的事物的外表。而有一天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看到了洞穴外面的光明的、广阔的世界,这个世界就象征着人们学习了哲学之后,通过理性把握到的理念知识。这个囚徒想把他的发现讲给他的同伴们,却无法得到理解。

以“骑士团长”形式存活于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理念”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角色,对小说故事的推进可谓至关重要。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小说给人以好的力量

村上春树曾说:“暴力是打开日本的要素。”《刺杀骑士团长》这部小说无论是集体暴力,还是个体暴力都兼而有之。

书中提到的纳粹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这些都属于历史的集体的恶与暴力。

书中作者写道:“有人说中国死亡人数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书之外,村上春树在接受《朝日新闻》的记者采访时说:“历史乃是之于国家的集体记忆。所以,将其作为过去的东西忘记或偷梁换柱是非常错误的。必须(同历史修正主义动向)抗争下去。小说家所能做的固然有限,但以故事这一形式抗争下去是可能的。故事虽不具有即效力,但我相信故事将以时间为友,肯定给人以力量。如果可能,但愿给人以好的力量。”

无论是书中的叙述还是面对记者的回答,都体现了村上春树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和道德责任感。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到底要刺杀什么?

如前所说,“骑士团长”是理念的赋形,理念的化身。作为事物的原型,“理念”本身超乎善恶,寄身于集体潜意识当中。无论是集体的意识,还是个人的潜意识,一旦固化,改变就很难,“刺杀”的过程必然带来痛苦。

作为画家的“我”,通过画免色君的肖像画,感受到他意识深处的暴力性,也因此在画肖像画的事业上开始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我”画“白色斯巴鲁男子”的肖像画也让主人公开始隐隐约约地直面另一个意识深处的自己。

故事的最后,“我”为了营救失踪的少女,在骑士团长的指引下,在老画家的病床前重现了杀死骑士团长的过程。骑士团长死后,另一个通道打开,画中的“长面人”出现,“我”拽出“长面人”,强行钻进了“地下二层”的异世界,接受死亡威胁的考验。经历种种艰难的炼狱,最终以惊人的意志力返回到现实世界的“井底”,回到妻子身边,接纳她的孩子,接受生命的恩典。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我”,还是免色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我们要“刺杀”意识深处的另一个恶的自己。“消除‘本我’恶的一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恶,体质的恶。”

相信相信的力量,“我能够由衷地相信:无论进入多么狭窄黑暗的场所、无论置身于何等荒凉的旷野,都会有什么把我领去那里。这是我在小田原近郊山顶那座独门独院的房子里居住期间通过若干非同寻常的体验学到的。”故事走向善的终点。

《刺杀骑士团长》:黑暗中的爱与悲悯

译者林少华说:“在村上春树看来,爱与悲悯,才是东亚关系的出口。”

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爱与悲悯,又何尝不是人生转折处的指引?

• • • • • •

T H E E N D

感 谢 读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