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在古代"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不是倚天屠龙而是羽檄

汉代发兵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

。王朝设有符节台管理符、节、玺印。虎符要与诏书同时使用。节的使用没有地域限制。而羽檄则独立作为发兵文书,用于紧急军情。

在古代

汉高祖七年,韩信反叛,逃入匈奴,高祖带兵到平城而回,封陈豨为列侯,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率赵国、代国的军队。汉高祖十年(前197)七月,高祖派人召陈豨进京,陈豨以病重为由推托。九月,与王黄等人一同反叛,自立为代王。汉高祖谓左右说:“非汝所知也,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兵耳。”

  可见,羽檄发出,天下郡国将听命调动。汉高祖刘邦据此处理突发叛乱等紧急事件。“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在古代

  羽檄一出,即有战事。汉乐府诗歌“庭多警急,羽檄未曾闲。从军出陇阪,驱马度关山。”晋朝鼓吹曲里:“驿骑进羽檄,天下不遑居。姜维屡寇边,陇上为荒芜。”《元诗选初集·乙集》选“……河表背盟约,羽檄飞边尘。” 诗歌中唱出羽檄纷纷的年代,亦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

  地方握有重兵的将领一旦看到插上鸟羽的文书,就知道情况紧急,需要立即援助。处理突发事件,将领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权,可“便宜行事”,即不经中央批准即调动军队。因为羽檄往往跟遭受入侵联系在一起,为此,地方军政领导为了给谋反制造一个调动兵员的理由,就会伪造羽檄。

在古代

  据载,淮南王想要发动国中的军队,又恐怕自己的国相和大臣们不听命。他就和伍被密谋先杀死国相与二千石大臣,为此假装宫中失火,国相、二千石大臣必来救火,人一到就杀死他们。谋议未定,又计划派人身穿抓捕盗贼的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从南方驰来,大呼“南越兵入界了”,以借机发兵进军。

  羽檄到后来估计没有再插上羽毛了,而是代之以金牌。沈括《梦溪笔谈》:“ 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惟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 “羽檄”只是“古”时候的名字。

在古代

  到清朝,“羽檄”这个名词又大量使用了:袁简斋六十三岁乃生子。时有族弟某观察,在苏州勾当公事,接江宁方伯陶公羽檄,意颇惊骇。发之,但有红签十字曰:‘令兄随园先生已得子矣。’”但是,不知这个“羽檄”插了羽毛没有。

  到太平天国时期,确确实实是插了羽毛,而且是鸡毛!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说:“曾文正公硕德重望,传烈丰功,震于一时;顾性畏鸡毛,遇有插羽之文,皆不敢手拆。辛未十月,到上海阅兵,余供张已备,从者先至,见座后有鸡毛帚,嘱去之,谓公恶见此物。不解其故。公姻家郭慕徐观察阶告余云:‘公旧第中有古树,树神乃巨蟒。相传公即此神蟒再世,遍体癣文,有若鳞甲。每日卧起,床中必有癣屑一堆,若蛇蜕然。然喜食鸡肉,而乃畏其毛,为不解耳。’

在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