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曾国藩左宗棠互唱双簧,瞒过了天下人

曾国藩,左宗棠是晚清政坛两位极具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全都生前封侯,死后一谥文正,一谥文襄。二人虽是同乡,官运不同。

曾国藩是年少得志,一帆风顺,年纪轻轻已做了二品侍郎,左宗棠年逾四十尚在为人幕宾。年轻时互相欣赏,入仕后又互相砥砺,但是随着权力的增长与地位的显赫,二人反而交恶互相指责。首先发难的是左宗棠,因此很多人认为左忘恩负义涵养不够,其实曾左二人皆是饱学之士,古人礼让之风,儒家修身之学莫不精晓,二人的交恶实在是有难言之苦衷。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围攻长沙,时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幕中的左宗棠向张亮基进言,保荐当时守母孝在家的曾国藩出面练勇。曾国藩母丧守孝在家数月正是百无聊赖之时。他患有疥癣之疾,发作之时奇痒难忍,每当心情不顺之时,癣疾便会发作。这时的曾国藩正是癣疾发作之时。古人尚礼,父母亡故必须守孝三年。君父之旨到来要曾国藩墨绖出山,组建湘勇。从此曾国藩时代来临。

虽然与太平军的靖港之役在石达开的打击下,曾国藩数败走投无路之下曾跳水自杀。左宗棠闻讯大感着急,他赶到曾国藩驻地见面就是一通大骂:“你这个不忠不孝的曾涤生,大丈夫不做却效仿小女人,死了我也要鞭尸扬灰让你入不了祖茔”曾国藩大感羞惭,最终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成就大业。

左宗棠此人可以说是晚清第一能打之人,早在蛰居时期便自谓“今亮”意即当今诸葛亮。其居室客厅楹柱撰有一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可见其志之高。入幕湖南巡府骆秉章后,湖南军政悉出左之手。一时之间有:“国家不能一日无湖南,湖南不能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左心高气傲,脾气火爆湖南当地官员拜访巡府皆要向四品的左师爷行礼。因此事左与二品总兵樊變交恶,樊變告到湖广总督官文处,官文一道奏折上去,告左宗棠“劣幕把持政务”左宗棠差点为此丢了性命,在曾国藩,胡林翼等人的保举周旋下才摆平此事并因禍得福被咸丰钦派与曾国藩一起练勇。

这个时期的曾左二人相处融洽,互为奥援。后来曾国藩保荐左宗棠出任浙江巡府。左做了封疆大吏并掌握了楚军之后,画风突变,对曾国藩开始龃龉相加。曾亦针锋相对,上折弹劾。先是左宗棠奏告曾氏兄弟在攻陷南京天王宫后将天王宫大批财货装船运回湖南老家,继而在陕甘总督任上左宗棠又写信指斥曾国藩处置天津教案失当助长了洋夷气焰。他在信中说道:“津郡事变由迷拐所起……正以养民锋锐,修我戈矛,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态,方可锉夷人凶焰,长我中华志气”。

天津教案已把曾国藩拖入泥淖,天下士人皆曰曾国藩卖国可杀。在这个关头左宗棠的这封信,无疑是火上浇油,让曾国藩头疼不已。曾氏族人无不骂左宗棠忘恩义,是卑鄙小人。曾国藩与左宗棠竟八年不通私信。凡有公文来往,皆是板着面孔的官话。很多人不明白了,以曾左的交情和智慧,何致于弄到现在的地步。仔细想想,很可能这是曾左二人唱的一个双簧戏。他瞒过了咸丰,也瞒过了慈禧,让曾左全都安然度过了晚年。

天王宫事件当时正是曾国藩春风得意的顶峰。清廷对曾国藩和湘勇是警觉有加。湘勇的周围强敌环伺,更有蒙古的数万铁骑。曾氏兄弟一旦处置失措,朝廷将立即下旨将他们剿灭。左宗棠的奏告,是给曾氏兄弟的一个警示,也是将一件大事化成小事。但凡朝庭用人,多是用疑参半。要想得到朝庭的完全信任,那是不可能的。两位一等一的功臣,皆手握雄兵,如果搅在一起,那对朝廷来说是怎样的心腹大患?左宗棠的奏告让朝廷彻底放了心。朝廷乐意看到两位功臣的不睦。朝廷不怕大臣贪墨,贪恋财富之人多无大志。左宗棠的奏告,将朝廷对曾国藩的谋反恐惧拉回到对钱财的关注,这无疑是一次巧妙的移花接木。

天津教案让曾国藩再一次陷入绝境。朝廷中很多人将曾国藩视为卖祖求荣之辈,曾国藩|当了冤大头还无处诉苦,一旦朝廷震怒后果不堪设想。左宗棠在此时如上折为曾国藩鸣冤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如上折弹劾又太显小人伎俩。他通过总理衙门转交给曾国藩这封私信意在向天下表明,我左宗棠不赞同曾国藩的处置方法。天下皆指责奉旨处理教案的曾国藩这在朝庭看来,既失颜面又赔了钱如再重责他那更是使朝庭无颜面。天津教案最终化险为夷!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所作所为虽心知肚明,也就全面配合但也苦于无法与这位老友交心。就在曾国藩行将就木的时候,左宗棠给他寄来的一封私信,将所有的疑问全部解开。左宗棠在信中写道:“八年不通音问,世上议论者,何止千百,然皆以己渡人,漫不着边际,君子之所争者国事,与私情之厚薄无关。而弟素喜意气用事,亦不怪世人之妄猜臆测……前世如烟,何须问,孰是孰非,余日苦短,唯互勉自珍自爱,戏作一联相赠,三十余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一联,许多人将它作为左宗棠送给曾国藩的挽联。其实这是一封私信里面的一联,在这一联里,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和他们的情谊,作了一个全面的交代!曾国藩读完此信,心中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喃喃自语,左季高是真君子,左季高是真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