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兩院院士吳良鏞:人居環境治理應注重整體性 避免城鎮化無序發展

兩院院士吳良鏞:人居環境治理應注重整體性 避免城鎮化無序發展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城鎮化走到下半場,以單純追求GDP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已成為過去,以“人”為核心、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人居環境成為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的新戰場。

12月7日,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冬季論壇暨人居科學院2019年會在北京舉行。作為人居環境科學的開創者,97歲高齡的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吳良鏞也出席了會議。他強調,面對人居環境規劃建設中的複雜問題,應以整體性方法,深刻把握好規劃、建設、保護、管理的科學規律,為廣大人民提供生產、生活、生態合理組織的有序空間與宜居空間,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與會的相關部委領導也表示,人居環境治理應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改變過去大建設、大消耗、大排放、大尺度的導向,做到精準化、精細化。

治理標準亟須轉型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過去40年的發展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現在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上述部委領導指出,過去主要是發展的速度、規模,現在更多地要質量和效益;過去要的是經濟的速度,現在更多是要“綠水青山”。因此,從思想認知再到政策體系、治理體系,以及學科工具、理念、方法等標準,都需要改變和轉型。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住房。當前,我國人均住宅面積達到40平米左右,超過了小康的標準30平米,居住的矛盾不再是有沒有、大不大的問題,更多的是結構和質量上的問題,一方面新進入城市的市民沒有房子,另一方面部分地區空置率則非常高。

並且,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居民、市民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城市裡有多少個功能區、GDP達到怎樣的數字不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重要的是服務供給的質量,包括生態環境、教育醫療,甚至家門口的停車場等等。另外,新的技術和新的生活方式也先於城市物化環境發生了劇變,但城市尚未做好準備,也沒有系統地去謀劃如何去承接這些變化。

也是因此,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用整體和系統的眼光去審視人與自然、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係。而人居科學正是以系統性和層次性的觀點研究人類聚落及其環境的空間結構的學科,包括五大層次,全球、區域、城市、社區和建築,以及五大系統自然、社會、人、居住和支撐網絡。在每個社會層次中,既要考慮自然、社會、人、居住、支撐網絡五大系統各自的質量和發展水平,更要關注各相關係統間的聯繫與結合,以高質量的人居環境為整體目標。

推進綠色城鄉建設

而在當前城鄉人居環境涉及的科學問題當中,生態問題是其中最為迫切的一個。吳良鏞提出,要以綠色城鄉建設促進人居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在城鄉建設中,應開展人居科學指導下的城鄉空間整治和優化,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一方面促進人居環境相對集中,另一方面重整、修復自然環境,創造佳美的“山川形勝”,使得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中有更多的綠色廊道相間,既保障生態安全,又為人居提供休閒遊憩的公共空間。

對此,他提出,儘早保護城市之間寶貴的綠色地帶,避免城鎮化無序發展,以更高的遠見與更大的魄力形成全國性的綠色戰略體系,實現中國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建設以人為核心的綠色城鄉人居環境,上述部委領導表示,在政策層面有幾個方面的工作正在推進。首先是統籌規劃區域城市群和都市圈。隨著交通方式的變化,高鐵的出現改變了時空,都市圈大量興起,但也因此城市和城市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越來越明顯。例如北京副中心通州和河北省廊坊三河市之間只隔了一條河,兩邊公共財政投放的差距有可能是10倍之多。“在大的都市圈裡面解決這個問題,更多的是要精細化,出臺同城化的政策,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標準提高,不能只重物化的東西。“

其次,還要建設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等。從人居環境來講,“美麗”的概念包含了許多非常豐富的內涵,但在實踐當中,如何解決存量問題、用高標準建設新的增量是個難題。過去走過的一些彎路應該避免,比如過去許多地方在村裡建了大量學校和醫院,但實際上,許多家長都更願意將孩子送到縣城裡去上學,造成了供給和需求的錯配,因此需要更加精細、精準地統籌規劃。此外,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文化保護,改革建築行業、推廣綠色建築、推動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推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