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

这是一首久为传诵的《送别》,作者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弘一法师像

在中国近百年的文艺史上,弘一法师无疑是文艺界、宗教界和学术界公认的大师。他的前半生,风情、才华无与伦比,在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等领域都开一代风气之先,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然而,就在他38岁时,也就是1918年,这位翩翩佳公子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开始了24年刻苦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的生活,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从此,世间多了弘一大师。1942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安详示寂于泉州“不二祠”晚晴室,是年63岁。火化后所得舍利子分成两份,一半供奉于杭州虎跑定慧寺,一半存放在泉州。1952年,为纪念弘一法师圆寂十周年,他的弟子们在清源山为他建造了一座舍利塔。前几天,在采集清源山摩崖石刻的图片之前,我们先去拜谒了弘一大师舍利塔。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无尘”石刻

按照清源山老君岩的路标,我们登上一条叫做智慧天阶的山道,弘一大师舍利塔就在老君岩右上方1000多米的地方。山道中有个无尘台,这里据说是清源山道教与佛教文化区的分界点。一块园石,上镌“无尘”二字,就是弘一大师的手笔。人生在世,红尘万丈。何以能“无尘”呢?弘一大师绚烂之极,皈依佛门,一洗凡尘,归乎平淡,似乎已经告诉我们些许什么?从无尘台再前行大约500米,虽然不远,但毕竟比较陡峭,我平时锻炼不多,竟渗出了汗珠。终于,一个宽敞的石庭映入眼前,这就是弘一大师舍利塔所在地,顿时一种无上清凉的感觉涤荡全身,我想,这大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气场吧。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广净、广洽大师灵骨塔

石庭的左边是广净、广洽大师灵骨塔。广洽事弘一以师礼,后至新加坡弘扬佛法,被选为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广净受广洽召唤也赴新加坡,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会长。两位高僧奔走于祖国和新加坡之间,对故国名山大刹的复修做出巨大贡献。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泉州市政府特批在清源山上弘一大师舍利塔旁建造灵骨塔,让两位高僧圆了归乡的梦。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弘一大师石像

舍利塔附近的岩石,一尊石像盘膝坐于其上。哦,那就是弘一大师的石像了。但见大师脸庞削瘦,双眼平视,微微皱起的眉头似乎在洞察着世间万事。我凝视着这尊石像,不,是仰视,带着无比的敬意。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大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是啊,在弘一大师面前,他在俗在僧的事业,足以让再高傲的人俯身低眉!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弘一大师舍利塔

石像后方就是弘一大师的舍利塔了。这座石塔是1962年大师圆寂二十周年之际,在原塔地址,由圆拙法师主持改建的。墓塔背倚青山,坐西向东,周围苍松翠柏掩映,巍然庄严。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舍利塔上镌刻“弘一大师之塔”及“无相可得”

它整体由花岗岩仿木结构彻成,六角尖顶,四方塔身。塔盖二重檐,下檐二层斗拱承托,中间檐下辉绿石匾,上镌隶书“弘一大师之塔”,无纪年署款。塔门正中横匾书“无相可得”,为弘一大师手迹,也无年款。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舍利塔拱门分别镌刻有法师楹联两对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

拱门两边分别镌刻楹联,其一曰: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上款为:乙亥首夏,归卧净山,书此补壁;下款为:尊胜院沙门一音撰,时年五十又六。此联应是大师为泉州惠安县净峰寺客堂所题,题写时间为大师56岁时阴历五月。观其书法,是典型的“弘一体”,字形修长,结体疏朗,运笔沉稳,筋力内敛,确如大师自道:“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此固然是大师笔下功夫的娴熟,更是他人格修为的体现。其二曰: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此联自然是极好的,想想那万古是非概就了作为李叔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师、为佳公子、为革命者的种种影迹,然而,千帆过尽,恍如一梦,唯有那青灯古佛才最契合自己心灵深处的灵魂,于是一句弥陀自度度人,终成一代宗师。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舍利塔塔内镶刻丰子恺所画“弘一律师遗像”及晚晴老人遗偈等

透过拱门,只见塔内内正中有圆形莲花石礅供龛,内置大师部分灵骨及舍利。正面墙上镶着五块石刻,居中为丰子恺所画“弘一律师遗像”,款识为“弟子丰婴行敬造”,丰婴行就是丰子恺。传说是丰子恺惊闻大师离世,含泪研墨而画的“泪墨画”。画像上方刻有偈语: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落款为“晚晴老人遗偈”。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有弘一大师致刘质平信札,偈文比此石刻多了十六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致刘质平,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质平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也。谨达,不宣。音启。

遗像左右,复嵌大师手迹石刻楹联:愿尽未来,普代法界一切众生,备受大苦;誓舍身命,弘护南山四分律教,久住神州。这是弘一大师在开元寺南山律苑的自勉联,从是联或许我们可经体解到那位在西湖边上出家的李叔同的真心内心和追求:他要为劳苦大众承受一切苦厄,他要使佛教真谛长驻华夏大地。遗像下的石刻是本如大师为弘一大师题写的《像赞》:律以束躬,法以化俗。功德庄严,相好具足。遗教伊问,南山是嘱。示寂伊何,仰止高躅。由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中国佛学院因明学教授虞愚所书。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本如大师为弘一大师题写的《像赞》,虞愚书。

塔前石庭的左侧崖石上有三块石刻。其一为:悲欣交集。旁刻:弘一大师最后遗墨,叶恭绰。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弘一大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石刻

《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原件写在宽约三寸,大师写过字的纸片背面,字如核桃大小。廖廖数字,无限玄机。所悲为何?所欣为何?这是大师留给世界的谜团,后人虽然不断的试着去解读,从不同角度、从不同层面,但我想,大师此时的心境,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不是同等感受之人又怎能体会?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虞愚题写的诗《留题弘一大师舍利塔》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赵朴初的联句

在此石刻的左边,有虞愚题写的诗《留题弘一大师舍利塔》:春满花枝不可寻,清源山上柏森森。悬知诸艺皆余事,直契孤云有本心。东海学归偏托钵,南山律废赖传音。际天石塔巍峨在,依约昙光远照临。其右是赵朴老的联句: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另外,我们知道赴朴老还有一首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应该是对弘一大师传奇一生的总结了。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弘一大师略传碑

靠在石庭的栏杆上,回望着弘一大师舍利塔,细读着弘一大师略传碑文,此时,大师舍利塔周遭一片安宁,是所谓“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时吗?那就让我们沉静,沉静,沉静……

END

往期阅览

弘一法师:这个世界,我总要来

陈祥耀:重谈我对弘一法师的三点认识

陈祥耀:弘一法师在闽南

黄花标晚节 皓月镇中天——记抗战时期的弘一大师

传奇高僧弘一法师临终遗嘱:别伤蚂蚁

桑莲居|林培养: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高僧

· 林培养

1971年8月出生,福建省南安市五星中学教师。作品曾入展全国正书展等各级展览。曾获泉州市人民政府刺桐文艺奖。2014年个人作品集《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集》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5年举办个人书法展。采写《天下无桥长此桥》《千载洛阳桥 万古守安澜》等系列文章以及诗词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参与编写《蔡氏古民居文化丛书》。2017年编写的《玄秘塔》系列图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林培养:安平桥访古

林培养:九日山纪游

林培养:闽南书法大观园——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书法艺术简述

王宝林:漫谈题跋书法名家林培养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浮嚣世界的一缕清风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金石情怀长伴月

林培养拓片题跋书法展:培根固本开生面,养气涤尘润慧心

林培养:关于拓片题跋的几点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