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天才,自古至今都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即使到今天,也依然传颂着许多让人佩服不已的古代天才故事。比如,年仅六岁的小曹冲就会开动脑筋称量大象,七岁的骆宾王张口就吟诵出了流传千古的《咏鹅》,等等。

这些小天才们要么文章写得好,要么思维能力超群,数千年来,一直牢牢占据着各类天才人物排行榜。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可是,东汉时这位名叫应奉的记忆力天才,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应奉是河南项城县人,出身于东汉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就是汉和帝时官拜河南尹的应顺。

这个天才应奉到底厉害到什么程度呢?简单地说,他那个神奇脑袋的记忆力强大得只有今天的电脑硬盘可以与之相比。如果古人们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的话,最后夺冠的那个人,必定非应奉莫属。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这样说,并不带半点夸张成分,因为,我们如果形容谁记性好,会用“过目不忘”这个词,可对于奇才应奉来说,过目不忘,已经不是夸张的形容了,而是纯粹写实的描述。

在《后汉书》里,详细记载着他的生平故事。与所有的神童一样,他也是从小就聪明过人。但最令周围人惊异的,却是这个小孩儿拥有的超凡记忆能力。而且,长大后,他再回忆起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那些日常细节,还会像回放电影一样,清晰如昨,历历在目。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有着这样好脑子的应奉,读起书来,自然是省劲的多。一般形容阅读速度快,就会说是“一目十行”。在这一点上,应奉倒很谦虚也很实在。他说,自己根本做不到一目十行,平时读书的时候,都只是看一眼记五行而已……这,到底是该算是谦虚还是炫耀啊?

不过,天才的世界本就不能用常理去解释,所有那些我们认为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到了天才这里,就会变得稀松平常,甚至还能变出新花样。比如他另一个被“载入史册”的经历:“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刚刚成年的应奉去拜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袁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袁贺要出门了,不见客。当时,袁贺的车夫正在忙着捯饬马车呢,他从半开的门里向外看了应奉一眼,正巧,应奉也看见了他,不过,只看见了半张脸。

后来过了几十年后,有一天,应奉在街上偶遇了这位车夫,瞬间,就把他的脸和自己年轻时看见过的半张脸对应了起来,并很自然地跟他打起招呼,当车夫明白了怎么回事时,惊异得简直都要变成惊吓了!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后来,应奉也当官了,起初,在郡太守手下干活。有一次的工作是,把全郡的罪犯名单誊抄一份报送刑部,应奉很快抄完以后就送去了。回来后,太守又找他了解这些罪犯们的情况,于是应奉就像一个复读机一样,把看过的卷宗一字不落地背给了太守听。

那可是全郡的四十二个县,各种案犯共几千名啊。看着应奉一个一个背出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具体作案过程等细节,太守都惊呆了。

如果古人也举办最强大脑竞赛,最后夺冠的,定是这位汉时记忆奇才

有了如此神奇的脑袋,自然是很容易出人头地的。难得的是,长着天才脑瓜的应奉入仕后,还是一位智慧、仁慈、刚直和清正齐备的好官。

然而,他却生错了时代。生在了东汉晚期这个黑暗末世,又遇上个放任宦官们把持朝政的汉桓帝。看着朝廷上对能臣士大夫们的禁锢、杀戮,他称病辞官了。等到皇帝再次想起他,召他回朝委以重任的时候,他已在项城家乡病逝多日了。

一个罕见的天才,就这样如同流星般,匆匆地划过天空,湮没进了历史尘烟里,给汉家王朝留下了,一份无比凄凉的“憾”!

史料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