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搭班子帶隊伍,馬雲為何比馬化騰先進

搭班子帶隊伍,馬雲為何比馬化騰先進

2015年,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更名雲棲大會,馬雲才成了主論壇的常客。尤其是最近三年,馬雲新概念頻出,雲棲大會總能找到刷屏重點:

2016年,五新理念提出,新零售火到今天;

2017年,達摩院問世;2018年又有了平頭哥。

等到明年雲棲大會,馬雲已經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但作為精神領袖,他無疑還是主角。

既然馬雲選擇放手,在熱詞頻出的雲棲大會背後,春風得意的不只是張勇。

對於即將接任董事局主席的張勇,馬雲選擇了大力度的扶上馬送一程,在浙江省和杭州市主政官員演講後,張勇排在了第一順位。

事實上,很難想象,這是張勇第一次登上雲棲大會主論壇,甚至是第一次出現在雲棲大會。

2015年阿里開發者大會更名的時候,張勇已經接任 CEO小半年。但那場雲棲大會的首秀,更大的榮光給了胡曉明。

同一年,胡曉明從螞蟻金服集團首席風險官的位置上調任阿里雲總裁。胡曉明是阿里金融(小貸業務)的締造者,建設銀行和光大銀行的履歷、金融圈浸淫多年,讓他在B2B業務賺錢的能力上優勢明顯。

把金融背景出身的胡曉明放在阿里雲總裁的位置上,就是張勇的主張。“他不是技術咖,是個商業咖”,張勇希望胡曉明把原來的積累釋放在商業上做轉化。

技術變現一直是前六七年阿里雲的沉重包袱,王堅甚至揹負了騙子的罵名,若不是馬雲、劉振飛(為阿里招攬王堅的伯樂,曾任阿里首席風險官,現任高德總裁)等人的力排眾議,帶著強烈王堅個人符號的阿里雲可能等不到胡曉明的到來。

話說回來,相比前兩任阿里雲總裁王堅和菲青(王文彬),胡曉明更是技術的門外漢。

只不過,從磕磕絆絆到一騎絕塵,大公司需要成長的陣痛,這就有點像王堅出現在雲棲大會(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上的頭銜變化:阿里雲總裁——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

管理能力讓馬雲連連搖頭的博士,逐漸遠離實權崗位,依然是雲棲大會主論壇雷打不動的佈道者之一,是符號、是信念。

胡曉明所能展示的就是實力。

搭班子帶隊伍,馬雲為何比馬化騰先進

張勇在雲棲大會出現的雖然晚,但起點很高,馬雲把最重要的角色給了他——價值觀捍衛者。

在阿里巴巴的語境中,價值觀大於一切。以前彭蕾是捍衛馬雲價值觀的最佳代表,不管是HR負責人還是螞蟻金服董事長,人們願意相信,彭蕾是那個幫助馬雲團結一切能團結力量的人,是那個幫助馬雲清除一切不正確價值觀的人。

但彭蕾也“退休”了,現在必須是張勇。

阿里高管在雲棲大會主論壇的演講,側重點分外清晰。張勇負責價值觀,講述阿里是一傢什麼企業;胡曉明負責方法論,講述雲計算如何改變世界;馬雲只負責方向,講述新零售之後,輪到了新制造。

過往數年,阿里一直在進行架構調整,及至確認張勇的接班人(董事局主席)身份,雲棲大會成了阿里架構體系的一次完美展現。

據說,今年的雲棲大會阿里非常重視,幾乎所有的BU(事業群)都要參與。而伴隨著馬雲身份的後撤,更為明晰的管理班底浮出水面。

從陸兆禧和張勇換代之後,在大的業務板塊,馬雲一拖三,每每帶領張勇、井賢棟(螞蟻金服董事長兼CEO)、胡曉明四處奔走,分別象徵了阿里在商業零售、金融和雲計算的重視程度。

現在,張勇要承擔馬雲的更多職責,也就不會再侷限在新零售的位置,他是整個阿里的代言人。

有意思的是,此中的三五年,也有俞永福這樣的代表文娛版圖的躍升力量,卻未能風光常在。

有意思的是,如同十年前對王堅的信任,阿里開始以更激進的姿態信任未來。

2016年,張建鋒接任王堅,以阿里巴巴CTO的身份出現的雲棲大會上,他在內部被稱為“小馬雲”,也是張勇欣賞的團隊成員,“張建鋒作為集團內為數不多的兼具技術和商業背景和經驗的領導者,系擔綱落實集團中臺戰略的最佳人選”。

在官方傳播語境中,那一年,張建鋒是雲棲大會上馬雲“五新戰略”戰略的解讀者;

到了2017年,張建鋒登上主論壇,“小馬雲”天馬行空的成色更高,達摩院就是從他嘴裡宣佈。

CTO是很多科技公司的標配,尤其是早期,一家公司可能沒有首席財務官、首席市場官,但必備首席技術官。

但越大的公司,反而走向了另一種境地,CEO和CFO成了標配,CTO反倒被邊緣化,這幾本呈現了企業從技術驅動,轉向商業驅動,甚至財務、資本驅動的趨勢。

大公司,即便有CTO,多半也開始賦閒,只在重大戰略中協助老闆。

你看,騰訊創始人張志東2014年卸任CTO後,這一崗位已經空置了許久,多數工作由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負責。

百度有CTO的日子更要追溯到2010年李一男離去之前。

倒是阿里,從王堅到張建鋒,一直熱鬧。尤其是張建鋒,虛虛實實,操盤的事兒越來越多。

在阿里,張建鋒還兼任中臺事業群總裁、集團技術戰略執行小組組長、達摩院院長。

尤其是達摩院的出現,簡單說,張建鋒不僅對內進行技術協調,對外還要前沿技術產學研,包括具象產品的商業化,以至於一些高深的名詞都能出現在達摩院的統籌範圍: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區塊鏈、基礎算法、網絡安全、視覺計算、生物識別、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交互、芯片技術、傳感器技術、嵌入式系統……

以現有成果看,2016年低調成立的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已經併入達摩院,司職智能音箱、無人駕駛等消費級別AI產品,已經在天貓精靈、智慧物流車上有了落地產品,並拿到了無人駕駛路測牌照。

今年雲棲大會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張建鋒宣佈的平頭哥公司,由達摩院芯片團隊和中天微(4月被阿里收購)合併而來,明年就要量產首款神經網絡芯片。

搭班子帶隊伍,馬雲為何比馬化騰先進

對比看,阿里巴巴上述技術攻勢,百度、騰訊均有涉獵,但在架構清晰度上,阿里領先了不只一個身位。

百度業務矩陣相對簡單,過去兩年,梳理或者剝離了O2O、金融和文娛業務。在留下的業務中,內容條線,搜索和信息流緊密相關;AI分了阿波羅自動駕駛和DuerOS智能硬件兩條線。前者有元老向海龍。後者,很多時候李彥宏親自上陣。

騰訊則要複雜的多,也落後的多。最近一段時間,張志東的一些話在圈內反響巨大,也暗示了騰訊的焦灼,他直言,(AI+BigData+Cloud)的技術的快速進步,騰訊的生產組織方式就顯得滯後了。

張志東核心提到了中臺建設的短板。

以產品為部門快速迭代,是騰訊決勝移動互聯網的法門,尤其是微信這樣殺手級應用的產生,讓騰訊幸福也容易喪失革命動力。

AI、大數據、雲計算,甚至區塊鏈,都是未來科技的資源型、基礎性技術,講究數據打通,資源協調,平臺型公司對內對外都需要向ABC進化,打破組織藩籬尤為關鍵。

不過在騰訊,無論是雲計算還是金融、AI,仍然歸屬於某個產品事業群下,需求分別協調不同產品的資源,這些前瞻業務的架構優先級也不高。橫向對比,百度金融已經獨立拆分為度小滿,百度雲由總裁張亞勤負責;螞蟻金服和阿里雲更是在阿里體系中尤為重要。

何況AI這類更前瞻的業務,騰訊資源分散,遑論阿里達摩院類似的高級別設置,甚至比不得百度的架構體系。

2015年年底,阿里巴巴提出“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概念時,外界並不很懂,畢竟普通人接觸的都是天貓、淘寶、盒馬、支付寶、高德、優酷這樣具象的產品。

三年過去,ABC時代,常被認為懂商業,而最不懂技術的阿里反倒跑的最快:雲計算的市場份額明明白白;人工智能的一系列佈局與百度旗鼓相當,而且達摩院這類投入決心似乎更狠。

球,拋給了騰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