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結束時,美國應該立刻進攻蘇聯嗎?

我也很絕望351


這怎麼可能呢?第一,兩國的矛盾還沒有完全暴露,第二,美國老百姓強烈要求讓美國孩子回家,繼續打仗是不得人心的,尤其是還不存在能擺上桌面的理由。

先說美蘇矛盾。二戰結束時,美蘇還是盟友,兩國的矛盾到1947年才進入不可逆狀態,這期間經歷了德國問題,希臘問題,波蘭問題,伊朗問題……這一個又一個問題暴露了兩國深層次的分歧和矛盾的不可調和性。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可以看作是冷戰開始的信號,隨後馬歇爾計劃出臺,情報局問世,捷克斯洛伐克非共產黨政府倒臺,北約成立……美蘇關係徹底由盟友轉為敵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也漸漸浮出水面。但是在1945年,美國沒有理由打蘇聯。說實話,從太平洋到歐洲,戰爭已經打了四年,儘管美國本土沒有捲入戰爭,但各種管制限制還是存在的,沒有人願意在大戰結束後立即開始新的戰爭,這與抗戰勝利後人民反對打內戰是一個心理,就是想過和平日子。

更重要的是,二戰一結束,美國就進行了雪崩式的軍隊復員,從1200萬迅速裁至200多萬,其中陸軍由89個師下降到10個師,以至於有人說美國簡直就是在解散軍隊。美國為什麼如此快速復員?因為對外大規模的軍事捲入在美國曆史上總是罕見的事,戰爭既然結束了,就得讓美國孩子馬上回家。另外,美國社會也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對於保持龐大的軍隊從骨子裡是反感的,認為這與美國的價值觀不符。在冷戰時期蘇聯集團的軍隊一直超過北約,北約在人力方面始終處於劣勢,這是它們依賴核武器的原因。但是,西方的人口真的比東方少嗎?完全不是這樣。按50年代的統計,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適齡男性8540萬,而蘇東國家只有5840萬。因為軍隊大幅縮減,美國也不具備在二戰結束後立即進攻蘇聯的能力。

當然,你可以說美國有原子彈,這個難道不管用嗎?還真的不管用。第一,原子彈十分稀缺,第二,其威力遠不及後來的氫彈,所以,原子壟斷也不能賦予美國對蘇聯的軍事優勢。


進擊的女武神


如果美國敢進攻蘇聯,那麼美國作為主動挑起戰爭的一方,無論單憑實力,還是輿論,美國都要處於不利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法西斯戰線一舉潰敗,雖然說以美國、蘇聯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勝利了,但是這兩個作為反法西斯的軸心國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戰爭所帶來的損失。所以說,即便美國處於世界一流的超級大國的強勢地位,但是如若冒然在二戰剛剛結束就對蘇聯發起進攻,那麼恐怕美國就不是能笑到最後的了,直接地說,如果美國直接進攻蘇聯,這不是乘勝追擊,反而是急功近利,最後肯定也會落得個得不償失的後果。

斯大林


那麼為什麼美國不應該在二戰後進攻蘇聯呢?

第一點,罪惡的戰爭剛剛結束,在長期遭受戰火摧殘、飽受戰爭折磨世界各國人民好不容易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和平。如果美國僅僅現在自己政府的立場上魯莽進攻蘇聯,一方面美國不僅會受到美國人民的反對,而且會惹來世界人民的唾罵,而作為對立面蘇聯人民肯定也會為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同美國作鬥爭的;另一方面,美國在二戰時期打著“人道、民主、自由”的口號,如若進攻蘇聯,那麼這不是明擺著打自己的臉嘛?


第二點,美國早在1929-1933年遭受到了巨大的經濟危機,這次歷時三年的經濟危機波及到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中尤以美國受害最重。正當美國致力於恢復經濟、轉移經濟危機的過程中,1941年,日本偷襲了珍珠島,一瞬間中斷了美國的經濟恢復和國家和平,與此同時,在偷襲珍珠港中,美軍的空軍幾乎全軍覆沒。所以說,美國不管從經濟還是軍事上損失的都遠遠大於蘇聯,如果冒然進攻,那肯定是得不償失的。


第三點,如果美國先發制人,出兵蘇聯的話。其一,美軍遠土作戰,跨越太平洋的戰爭一旦爆發,就會由於戰線拉的太長,兵力太少等原因而被本土幾百萬的蘇聯紅軍立即消滅;其二,當時的蘇聯在斯大林“兩個五年計劃”的作用下,早就於1936年完成了“從落後的農業國到先進的工業國”的蛻變,而且蘇聯空軍佔據極大優勢,美國敢在蘇聯撒野,那麼東斯拉夫民族肯定不會放過你。


第四點,當時世界各國都剛剛從法西斯的陰影中走出來,如果美國敢在二戰硝煙未散的基礎上重新點燃戰火,那麼世界各國也會不介意再多一個罪惡的法西斯。那樣的話,美國就不光光是與蘇聯為敵了,那就是是與世界各國作對了。

丘吉爾與羅斯福


第五點,美國早在一戰結束的時候,就想控制英法都歐洲國家了,但是苦於當時政治地位太低,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也不會給美國發言的機會,但是美國對“控制歐洲,稱霸世界”一直都有著居心叵測的念頭,從未停止過。在二戰結束,參與各國都不約而同、不同程度地收到了損失,但單單從強國角度來說,美國和蘇聯還是各自作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領域存在著,這樣基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英法等西歐國家會更加遠離蘇聯而偏向美國。


總之,二戰結束美國進攻蘇聯的想法是不理智的,事實上美國也的確沒有這樣做,不過導致了之後“美蘇冷戰”的兩極對峙序幕的拉開。


青年史說


蘇聯也很機智在勝利之日就開始了規模宏大的閱兵儀式,讓所有盟軍都覺得蘇聯坦克領先我們10年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打不過鋼鐵洪流!



美國還指望蘇聯在遠東戰場牽制日本軍隊犯不上要和蘇聯開戰吧,從各個方面美國和蘇聯開戰都是弊大於利,要知道當時蘇聯已經有1280萬的


作戰部隊,這個龐大的部隊看著都害怕!

還有就是當時怎麼說蘇聯和美國還算是同盟國,你先動手別的陣營怎麼也要弄死你啊,如果說真的動起手來也只會兩敗俱傷,英國得利 如果說用原子彈那就太天真了,當時原子彈剛剛造出來,成本巨高而且還不好生產,加上路途遙遠這方案根本不可能 所以從任何角度來看美國都不會主動開戰


歷史如滾滾紅塵


二戰還未結束,甚至歐洲方向美軍剛剛踏入德國境內,由於蘇聯軍隊已經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大舉向狼穴柏林攻擊前進,美軍著名勇將第三集團軍司令巴頓就力主全力向柏林方向攻擊,與蘇軍爭奪攻取柏林,甚至不惜引發衝突。


然而如果不是艾森豪爾的阻止,巴頓搶先打到柏林城下,以他的第三集團軍即使加入布萊德雷的第一集團軍就能拿下柏林嗎?以這兩個集團軍區區50餘萬兵力,火力尚且不如蘇軍,當然無法拿下尚有上百萬德軍拚死防禦的柏林城,只會鎩羽而歸,要是巴頓不死於車禍,聽到蘇軍為拿下柏林投入了三個方面軍三百多萬部隊,僅傷亡兵員就達他巴頓的1個集團軍的這種戰報的話,他也得後怕到後脊樑冒涼氣兒。

說到二戰結束後,可能有人認為東線戰場美國擁有100多般航母的強大海軍和麥克阿瑟麾下艱難啃下太平洋各島的幾十萬陸軍及十幾萬海軍陸戰隊大量戰機或直接進攻蘇聯遠東地區,或調往歐洲方向編入艾森豪威爾序列,集中兵力從西面進攻蘇聯,即使把當時英加兩軍全部加上一共只有不足4百萬部隊,美國那支強大的海軍就別算了,這是歐洲大陸戰場,海軍航空兵憑它的小短腿只配看熱鬧。



為了不傷和氣,雙方就別真打了,咱坐下來一邊喝著優特加/威士忌,一邊互相比比殲滅德軍的戰績也能比出輸贏來,請記住德軍中普遍流傳的一句話——向東死死頂住!向西直到美軍踢我們的屁股;由此可見德軍東西兩線抵抗烈度的不同。關於這一點,德在東西兩線戰場的投降率也足以證明兩個方向抵抗烈度的不同。西線盟軍面對德軍的防禦兵力一共也就100多萬部隊,而在東線除去反攻作戰開始前殲滅的德軍不算,蘇軍對面的防禦兵力也達500多萬,僅柏林一城的守軍就接近西線的總兵力。就這種情況下,蘇軍的進攻進度也遠超西線了,還用再比嗎?



出現如此巨大的戰力差距,有人說雙方兵力差距造成的,這確實是一個重大因素,蘇軍此時總兵力達到近千萬,西線盟軍才300多萬。但更重要的是蘇聯本身就是個大陸軍國家,與德國相同,海軍卻遠比美、英、日、法、意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弱得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軍隊的整體戰鬥意志,這以蘇軍攻守作戰中的傷亡率從另一個側面得到充份印證——戰鬥意志越強的軍隊傷亡率就越大,反之就是投降率越大了。


鐵嶺鋒


菸酒閣大學士文章:差一點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1998年,英國政府解密一批檔案,其中有一份《不可思議行動》,制定於1945年5月22日,是歐洲戰事結束後,英、美重新武裝德國與俄國人作戰的計劃。

隨著德國投降,歐洲戰事結束了。這次席捲整個歐洲的戰事,最大的輸家是誰?當然是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從頭號世界強國變成了二線強國,這口氣英國無論如何咽不下。

英國在歷史上,見不得任何一個歐洲強國的出現。從消滅西班牙無敵艦隊,到組建反法同盟,再到遠征高加索、兩次世界大戰,本質就是英國要遏制歐洲出現一個能挑戰他的強國。

俄國人對英國態度非常不友好,二戰時期丘吉爾痛恨俄國人源源不斷向德國輸送戰略物質,不但經常離間蘇德關係,甚至四次準備轟炸高加索油田,以避免落入德國人手裡。

歐洲戰事剛結束,感受俄國人咄咄逼人的態勢。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進行俄國人發起對西歐及北歐的戰棋推演,在沒有美軍支持下,結果與德軍掃蕩歐洲的戰局極其相似。



丘吉爾在歐洲戰爭結束前,就下令秘密制定對蘇作戰計劃,並要求蒙哥馬利指揮的駐歐洲300萬英軍作好戰爭準備,同時停止德軍戰俘遣返、儲存武器。

丘吉爾在1954年演講中說:我在德國投降之前,就命令蒙哥馬利,命令他收集德軍武器,妥善保存,以便在蘇聯進攻時,再迅速發給我們不得不與之合作的德國士兵。

杜魯門總統上任後,就表示將阻止俄國人前進。1945年4月23日在白宮辦公會議上,杜魯門表示要結束對蘇聯單方面的退讓政策 ,他強調將採取強硬立場。

在杜魯門上任第二天,美國報界就掀起一股“廢除反法西斯同盟”、與蘇聯決裂、建立美英反蘇集團的叫囂,並提及“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論調,美蘇關係迅速惡化。

英美甚至推測過俄國人與日本人結盟,重新瓜分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對蘇作戰是英、美認真考慮過的,落實于軍事計劃裡,並非天方夜譚、空穴來風。


對蘇作戰計劃由英國參謀部制定,分進攻與防禦兩套方案,丘吉爾力主選擇開戰。美國人驚訝丘吉爾對開戰的瘋狂執著。

1945年6月,丘吉爾為推進對蘇作戰實施,派蒙哥馬利飛赴美國,與美國、加拿大兩國參謀長召開與俄國人作戰會議,三方初步達成一致:一旦對蘇戰爭爆發,三國將並肩作戰。

當時盟軍在歐洲與俄國人武裝力量對比是:官兵600萬比700萬;作戰飛機3.2萬對2萬架;坦克戰車2.2萬比1.2萬;火炮7萬對12萬門;摩托化裝備97萬比38萬輛。

蒙哥馬利提出,經過調查:相當一部分德軍軍官願意加入盟軍陣營,參加與俄國人的作戰。在後面幾次軍事會議中,美國的態度逐漸冷卻,最終沒有執行《不可思議行動》。
英國不可思議行動第一階段作戰路線。


《不可思議行動:進攻方案》盟軍、德軍對俄國人作戰計劃具體內容:

《不可思議行動》的盟軍進攻時間選在1945年7月1日,首先使用空軍對俄國人佔領的德國、奧地利等地40餘處軍事集結地、資源中心、交通要點進行大規模轟炸;

隨後英美加三國裝甲集群及德國、波蘭軍隊分南北兩大作戰集團,對蘇軍發起全線攻擊。北方集團主攻方向是德國德累斯頓,即俄國人戰線最薄弱環節;南方集團主攻羅馬尼亞、南斯拉夫。

同時盟軍以絕對的海軍優勢,儘可能多佔領港口,用以運輸軍用物資。在第一階段作戰計劃中,盟軍將收復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國,一直推進到波蘭中部但澤至布里西牢一線(即蘇德戰爭爆發前分界線)。




《不可思議行動:防禦方案》盟軍作戰具體內容:

防禦計劃制定於1945年6月11日,是丘吉爾擔心美軍撤離歐洲後,蘇軍對西歐、北歐甚至英國本土發生大規模軍事行動,英國沿北歐至英吉利海峽、地中海及非洲西海岸大規模防禦計劃。

防禦計劃主要依靠英國強大的海軍、夜空戰鬥機優勢進行本土防禦為核心。由於動靜過大,俄國人獲得了這一情報,並在佔領區加強了兵力。丘吉爾落選後,新首相艾德禮宣佈停止英國防禦行動。

實際上英國是當時世界軍事強國之一:二戰中英國(不含英聯邦軍隊)動員1200萬人參戰,最高時擁有540萬現役軍人。即使1比1與蘇聯單挑,英國也未必會輸。

英國擁有世界上規模第二的海軍;還擁有質量超過蘇聯的空軍:二戰中共生產了12萬5千多架各型戰機,光四發重型轟炸機就超過萬架,另外颶風和噴火式噴氣戰鬥機更處於世界最尖端。

蘇聯武裝力量也沒有那麼強大:蘇德戰爭耗盡了國家元氣;蘇軍有數量優勢,質量不能與美英相比。蘇聯戰鬥機很多是木質結構、壽命極短;坦克無法解決鑄造時氣泡問題、防禦力較低。

所以英國對於俄國人進攻假想完全是杞人憂天式的反應。同時想把美國拖下水、自己重回歐洲霸主的戰略設想。而聰明的美國人充分利用這點,把當年世界霸主收成了自己小弟。


美國人對與俄國人作戰行動並不太熱心,隨著丘吉爾下臺,不可思議行動計劃擱淺與終止。

對蘇進攻計劃的第一階段,盟軍將推進至但澤一線,第二階段為對蘇全面戰爭,為摧毀俄國人戰爭潛力,必須進入蘇聯腹地。對此盟軍完全沒有把握,參謀部甚至無法作出第二階段作戰計劃。

與丘吉爾對於開戰的瘋狂態度不同,美國人表現比較冷靜:

  1. 當時日本還沒有投降,美軍正在源源不斷從歐洲調往太平洋戰場。
  2. 美英單方面不宣而戰,是對反法西斯同盟的直接背叛,在道義上說不過去。
  3. 盟國對蘇戰爭將迫使蘇聯倒向日本,並與之結盟。
  4. 雖然蘇聯無法與英美巨大戰爭潛力相比,但是打敗俄國人所付出的代價過於高昂,美國承受不起。
  5. 丘吉爾在7月5日的大選中失敗,作戰計劃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推進者。

1946年,因希臘、土耳其衝突,《不可思議行動》被重新提上戰爭議程,到了實施階段。

希土衝突爆發後,西方國家秘密討論對蘇戰爭,新任英國首相艾德禮對發起戰爭最為積極,派陸軍元帥威爾遜前往美國與杜魯門、艾森豪威爾磋商,討論戰爭爆發後各方面的分工。

8月30日,美英參謀部再次討論關於戰爭爆發的各種問題。9月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會晤,討論盟國與蘇聯集團的實力對比,會議得出結論:一旦蘇聯發起攻擊,西方將難以抵擋。

英美再次放棄與蘇聯開戰,後來盟國又制定幾套作戰計劃,而丘吉爾制定的《不可思議行動》兩套計劃,長期作為盟國的應急方案。美英對於蘇聯這種相互敵視,逐步演變成北約與華約長達幾十年的冷戰。

冷戰進入真實戰爭的臨界點,是美國依據北約給華約畫出的巨大全球包圍圈,蘇聯勢力一旦踩到這條底線,必然發生戰爭。

冷戰開始後,北約對華約形成巨大的戰略包圍圈。這個包圍圈東起阿拉斯加,經日本、南韓、臺灣、越南、印度、阿拉伯半島,以色列、土耳其;再從西歐至北歐。

二戰後發生的戰爭與衝突,都發生在這條包圍線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兩伊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等。


菸酒閣大學士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什麼應該進攻蘇聯?就當時而言,真正軍力強大的是蘇聯,美國會搬起石頭砸自已的腳嗎?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假如當時美國攻打蘇聯,完全會被蘇聯打爬下。所以這種邏輯不存在。自從紅色的蘇聯成立以來,真正俱怕蘇聯又與蘇聯為敵的是英,法,德這些西方國家。因為它們都怕被紅色的蘇聯感染,或被其吃掉。因為蘇聯大龐大了,所以戒心很大。美國則不同,雖然同樣不贊成紅色的蘇聯,但美國也是大國強國又遠離蘇聯,不怕紅色的蘇聯感染和侵咯。所以美國和英國比,對蘇聯的憎恨程度就較溫和,左右都不佔居中的成度。新中國成立後,採取一邊倒的政策和蘇聯友好,這才使美國著了急,因為蘇,中,美都是頂級的巨人大國。美國當然不願看到蘇,中二個大國來對付自己。五,六十年代美國也採取很多措施來瓦解中,蘇,也發動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但收效甚微。萬般無奈之下,為了對付蘇聯,七十年代初美國主動與中國示好,才促成以美,蘇,中,三國鼎立的這樣一種局面。就此而言,美國從二戰結束就一直無心更無力去進攻蘇聯。既使九十年代蘇聯自行解體,到現在的俄羅斯,美國都無心去加入攻擊。


歲月靜好7684209691403


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是站著說話腰不疼,二戰結束時可謂滿地瘡痍,哀鴻遍野。同盟國費勁千難萬苦好不容易把軸心國法西斯們給擊敗了,所有人期盼的和平來到了,這時候同盟國之間在大打出手一決雌雄,這不又回到了希特勒爭霸世界的老路上來了麼。

可以負責任的說在當時那種情況下,除了個別一些神經病又繼續再戰的想法,絕大多數人,不論是上層還是底層都希望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即便後來發生了美蘇之間的冷戰,那也只是在一些堅定的意識形態分子的攛掇下進行的。冷戰也就是某些人不斷妖魔化宣傳對手才造成的,這主要是出於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恐懼所造成的。

在此多說幾句,蘇聯的無產階級政權消滅了資本家,西方從內心對無產階級的強大也還是非常顧忌的,為此西方的資本家走上了不斷改善無產階級待遇的道路。其中工人階級的組織工會在這當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早年資本家的血汗工廠,工人如同奴隸一般,唯有看到了工人階級組建了自己的國家,有頭腦的西方資本家才開始不斷的改善與本國工人階級的關係。

對經歷過二戰的人來說,他們看待戰爭更加的理智。因此即使知道蘇聯在國家體制上與自身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在大戰後在通過一場大戰來解決這些問題,顯然更多的人覺得是不現實的,既然沒有人支持使用戰爭手段來進攻蘇聯,那麼發生互相對峙的冷戰也就順理成章了。


異域邊緣


當然不應該立刻進攻蘇聯。

二戰之前,西歐各國對蘇聯的恐懼不輸於對納粹德國的恐懼,所以他們一直寄希望於德國和蘇聯進行一場大戰,最好兩敗俱傷,而自己坐收漁利。二戰結束後,西歐各國對蘇聯的恐懼就更厲害了!

因為,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是這樣的:美國人有最強大的海空軍實力,而蘇聯人在陸軍方面無人可比,可以輕易佔領歐洲!

早在1944年,美國人就發現蘇聯的陸軍簡直是變態一般的存在。白俄羅斯戰役後,蘇軍殲滅了45萬德軍,其中俘虜了近10萬德軍。斯大林將這件事兒告訴美國人的時候,他們都不相信,認為是在吹牛,要知道當時英美盟軍還在諾曼底一帶與德軍死磕,數百萬美英聯軍每天艱難的向前推進,難以成建制消滅德軍。

所以呢,斯大林特地在紅場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戰俘遊行儀式。1944年7月17日,經過挑選的5.7萬德國戰俘分成90個方隊在紅場走過,聲勢之浩大讓美英等國目瞪口呆!

緊接著,1944年底,希特勒的阿登反擊戰又打得美國灰頭土臉,如果不是因為德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拿不出太多軍隊和軍用物資來進行這次反擊戰,美國人很可能會被懟到法國境內,甚至被懟到敦刻爾克。可惜的是阿登反擊戰正打的火熱時,德國軍隊的油料和彈藥就宣告不足,後來德國人只能就地防守,然後眼睜睜的看著美國人一步步再反擊回來。

這種對比讓歐美各國深知自己的陸軍與蘇軍相差甚遠,在冷戰時期歐洲各國認為蘇聯人可以在1個月之內佔領歐洲就源自於此。

地面軍隊的差距實在過於巨大,而當時美國海軍對蘇聯的封鎖又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蘇聯完全可以依靠自己龐大的國土,豐富的資源完成戰爭準備,根本就不需要海外進口。

而美國的空軍雖然強大,但也不敢保證能夠遏制住當時的蘇聯空軍,畢竟蘇聯空軍的戰機數量也是非常多的。

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吧。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生產了16萬架飛機,又接受了美軍援助的1.4萬架,自身的損失大約為6萬架。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了30萬架飛機,援助盟友6萬架,對德轟炸期間損失了4萬架,太平洋上損失2.7萬架,訓練和事故損失4萬架,再加上其他戰區的損失數,所以到二戰結束對蘇軍並沒有壓倒性優勢。

美軍唯一能夠制衡蘇聯的就是原子彈,可惜,僅有的兩枚已經送給了日本,而新的原子彈生產出來需要很長週期。況且,對於蘇聯這麼大的國家來說,區區幾枚原子彈是不會傷筋動骨的,更不要說攜帶原子彈的戰機要突破蘇軍的重重陸空防線才能投擲,這在當時看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

當然,蘇聯對美軍的原子彈還是投鼠忌器的,比如1946年初,美國督促蘇聯在1946年5月1日之前撤出伊朗,否則刀兵相見。談判期間,一些美國報紙叫囂戰爭,甚至宣稱用300枚原子彈摧毀蘇聯。

蘇聯迫於壓力只能遵循美國意見從伊朗撤軍。當然,美國當時也只是對蘇聯虛張聲勢,他哪有那麼多原子彈攻擊蘇聯,但確實起到了威懾作用,也就僅限於此了。

(蘇軍從伊朗撤走)

所以,二戰結束後的局勢是這樣的:

美蘇兩國互相忌憚,由於美國掌握了原子彈這種大殺器,佔據了主動權,但真要爆發大規模戰爭誰都不敢保證能贏,所以大家都很剋制。

到1949年,蘇聯也有了原子彈,這個時候兩國更不可能打仗了,然後冷戰正式到來!


歷史風暴


如果我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的話,我也絕對不會去進攻前蘇聯!因為這個時候前蘇聯是最強的!

任何一個國家在面對外來勢力入侵已後戰勝外來勢力的入侵,對於當權者來說,這都是一次能夠統一國家大權的一個機會。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國家的民族意識都會得到空前的加強這樣一個國家是最強悍的!

在抗美援朝期間,正是由於我國經歷過八年抗戰的洗禮,民族凝聚力,民族意識達到空前強盛,才能夠將不可一世的聯合國大軍當頭一棒!即便是武器落後,(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補給跟不上的我國軍隊都能夠給美國人如此大的重創,更何況是當時兵強馬壯的前蘇聯紅軍呢?

關於當時前蘇聯紅軍和美國軍隊以及歐洲各支軍隊之間戰鬥力的差距,我們可以從他們共同的對手,納粹德國身上得到一點啟示。

當時歐洲開闢第二條戰線,美國,英國登陸諾曼底以後,德國看美國,英國實在是有點兒看不下去了,從東線緊急調了一批部隊加入到了西線的戰場上,結果將美國和英國的部隊打的那一角,一個落荒而逃!如果不是德國人的補給和軍隊人數跟不上,說不定西線戰場就是另外一副樣子!

德國花了15%的作戰力量在西線戰場上花了85%的作戰力量在東線戰場上!美國人是最清楚,當時前蘇聯紅軍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戰鬥能力的!

如果說真的在那個時候開戰的話,憑藉歐洲的一片廢墟是擋不住前蘇聯紅軍的進攻步伐的。前蘇聯紅軍從羅斯科一路殺到了柏林,這麼大的一個戰略奔襲都已經跑下來了,還在乎那幾百公里剎到太平洋西岸嗎?更何況當時的前蘇聯紅軍是一路攻城拔寨,拔過一個又一個軍事硬骨頭,以後才跑到了柏林城下,柏林城以西所有的工業重要城市已經在英國和服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的轟炸之下成為了一片廢墟。拿什麼去阻擋前蘇聯紅軍?

原子彈確實有效,但是當時暈在原子彈的工具仍然還可以說的上是簡陋!美國人的緣分,技術尚未革新,那個時候要建造一顆原子彈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美國人自己也頭疼,就好比打日本的時候,杜魯門不想多扔幾顆原子彈嗎?但是實在是造不出來,短時間之內原子彈想要批量生產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美國和英國最後能夠戰勝前蘇聯對於美國和英國來說這其中需要付出的巨大的傷亡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損失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美國和英國不會幹這樣的傻事!

所以我們發現當時柏林危機以後,美國人針對前蘇聯強硬的軍事態度做的通常都是拿著飛機去運物資!他不敢在這個時候跟前蘇聯開戰,因為他知道一旦這個時候跟前蘇聯開戰,兩個國家雖然沒有原子彈把地球毀滅,若干次,但是足夠把兩個國家的經濟徹底打回到青銅時代。


漩渦鳴人yy


1945年的美國士兵和其他國家一樣,對戰爭已經極度厭倦。相比在戰爭結束時立刻發起對蘇聯的進攻,美國軍人也許更想回家喝一杯可樂,去看去看一場電影,然後過上和平的生活。而不是繼續向拿破崙和希特勒一樣,發起對蘇聯的漫長戰爭。入侵蘇聯從來不是一個好主意,起碼拿破崙和希特勒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

圖為二戰美國核武器

美國在二戰結束時是各國中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當時還並不具備大批量生產核武器的能力。事實上,一直到1950年,美國後期的庫存也不超過17枚。而在二戰結束想依靠出其不意發起對蘇聯的全面進攻,沒有核武器的支撐,戰局的結果是非常難以想象的。

圖為米格-15戰鬥機

而且,二戰結束之時的美國和蘇聯仍然是徹底的盟友。在1946年,美國和英國還在幫助蘇聯重新組建工業,併為其提供大量在當時對於蘇聯來說非常關鍵的技術。米格走廊上空的雄鷹米格-15戰鬥機就是英國轉讓飛機設計技術和發動機製造技術的成果。毫不誇張地說,二戰結束時美國對蘇聯發動攻擊的可能性比向英國發動攻擊的可能性還要小,畢竟對於美國來說,未完全開發的蘇聯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對象。

圖為美國總統杜魯門

最重要的一點,假如美國無端的對盟友發動突然襲擊,資本主義就會在道德立場上被共產主義壓上一頭。在一個當時如此民主的國家,任何一屆美國總統發動如此規模的戰爭都是政治自殺。所以說,考慮到何種因素,美國都不應該在二戰結束時立刻進攻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