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cheers~ 图/soogif

如果说青岛啤酒是被帝国主义的枪炮捅进来的产物,那么北京的燕京啤酒就是中国本土自酿的代表。

如今的青岛啤酒、雪花啤酒是外资入股的代表,那么燕京啤酒则自始自终拒绝着外资的进入,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北京一贯的傲气与稳健的民族企业的代表。

01

在上个世界80年代,那是属于青岛啤酒的高光时刻,声名鹊起,驰名中外。

1972年青岛啤酒出口美国,1978年销量达2万箱,当时要想买到青岛啤酒都得找人批条子。

1981年扩产后销量达到了80万箱,依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泡沫是啤酒的最大标志,啤酒泡沫可以有效地抑制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溢出,防止酒和空气的直接接触,相当于

1985年美国《华盛顿人》杂志甄选世界各地350种精酿啤酒,青岛啤酒因其明显的麦芽香与发酵后的酒香花味捧回“华盛顿国际啤酒评比会”冠军的金质奖章。

1987年,在密西西比州的国际啤酒大赛中,青岛啤酒又再次征服老美捧回“世界啤酒皇后”,在媒体的助力下,青岛啤酒声誉达到顶点。

唐朝诗人孟郊写的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应该就是青岛啤酒的真实写照,青岛啤酒的心情应该也是“让我们青春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前路繁花似锦:品牌全球知名,产品供不应求。那时应该没人会想到,中国啤酒行业的第一名会是另有其人......

而此时还是小人物的燕京啤酒正蹬着2600辆三轮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胡同巷陌中...

徐徐拉开了中国啤酒战国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帷幕。

02

燕京啤酒并非名门之后,不过却诞生在风起云涌之时——1980年初。

此时,恰逢改革开放,首都人民对啤酒的需求处于长期欲求不满状态。

想买啤酒,对不起,您得提前去定点的国营烟酒公司门口排队,去晚了,就真没了。

整个北京市每天生产的啤酒只够卖2个小时。

实在想喝啤酒了,您只能去饭店,还必须搭着买两份菜,实行的是捆绑销售。

而当时北京市场也根本没燕京啤酒什么事,当时北京市场被被五星啤酒(1916年建厂)和北京啤酒(1947年建厂)牢牢占据着。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20世纪80年代的北平啤酒广告。图/图虫·创意

两家啤酒厂把北京啤酒市场一分为二,两家也很“局气”。五星啤酒位于城西,北京啤酒地处城东,以天安门旗杆为界,各占一半,井水不犯河水。

刚刚面世的燕京啤酒压根没引起两位前辈的注意,毕竟当时北京二环才只通了一半,远在30公里外顺义生产的燕京啤酒,对于皇城根儿的国营经销公司来说只有一个身份——农民啤酒

此番景象景象像极了如今进商场,逛苹果、华为、三星专柜的消费者望向小米专柜的消费者......

但幸好,市场够大,生产出来的啤酒不愁卖。

燕京啤酒投产两年后,产量就已经达到了设计规模2万吨,上缴完利税想要再扩大规模就难了。

就在这个时候,顺义县政府在1982年拍板:

未来十年,少收2000万的税,帮你扩产。

天时、地利已经齐备...似乎命运中有人对燕京啤酒招手,“小伙子,未来已来,你要做好准备。”

03

1982年,请大家务必记好这个时间,这年在燕京啤酒的成长历程中尤为重要。

1985年,国家开启了啤酒专项工程。此时再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都不如家门口的小桥流水令人心潮澎湃。

沈阳人啃鸡架时,需得来瓶老雪才过瘾;

北京人撸羊肉串的标配是燕京;

重庆人涮火锅时,离不开山城啤酒;

“哈”啤酒、吃蛤蜊,也早已成为青岛人的生活标配。

云南的味道,藏在风花雪月啤酒的瓶子里;

汉斯九度是西安人的情结;

宁夏人的心中,西夏X5以外的啤酒都是白开水;

甚至茅台、狗不理等品牌,也纷纷跨界涉足啤酒行业。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如今,塑料袋盛啤酒,已经成为青岛的城市名片之一。图/视觉中国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茅台啤酒。图/图虫·创意

各地啤酒品牌,称雄争霸,毫不掩饰鳌头独占的野心。

但在面对新疆时,多少有些“英雄气短”。毕竟,酿造啤酒的“大杀器”——啤酒花,生长在新疆。依托自新疆优质啤酒花的乌苏啤酒,以“夺命”之势,是当年啤酒市场为数不多的高度啤酒,且因酿造工艺原因,其内含杂醇和高级醇较多,容易上头,后劲极大,但也独具特色在啤酒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夺命大乌苏,你能喝几瓶?图/图虫·创意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站在1985年的时间节点上,回头望去,凝视建国以来三十年的啤酒,看它从最初的萎靡,到此刻的气象万千、火树银花,难免不产生“星桥铁锁开”的感慨。

按理说,这铁锁,似乎开得晚了一点,中国啤酒的勃兴应该早些到来的。

它的准备工作其实早已经就绪了。

关于啤酒产业的一切关键要素,早在1972年青岛啤酒出口美国前都已经完成,就好像柴薪已经堆满,空气已然炽热,就等待那最后的一丝火星了。

可啤酒的盛世却迟迟还没出现。

沉闷、燥热、无聊……

人们熬过了今天有啤酒今朝醉,明天没啤酒去排队的日子,可情况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啤酒品牌的火种依旧在深处封存着。

难道就没有希望了吗?

人们猛一回头,才发现亮光已经在不经意处出现了。一批小人物昂然举起了火炬。

“跟着我们来!”他们吼到。各地有志之士观望着,犹豫着,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聚拢到了他们身后,那火把汇成一条长龙,大家呐喊着,向着啤酒的盛世浩荡进发。

04

随着国家啤酒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暗沉去了,铁锁开了。

问题也来了——啤酒品牌之后何去何从?

全国大搞“啤酒工程”后,中国涌出800多家啤酒厂,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本地品牌,光北京城就有10多家。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原浆啤酒,被称作啤酒中的啤酒,也被誉为液体面包。图/soogif

随着销量放缓,供求逆转,到了90年代——

啤酒似乎成了“疲”酒。

此时摆在啤酒品牌厂商的路,并不多,一拨人说:我要守着一亩三分地,结硬寨打呆仗。代表人物是:青岛啤酒、哈尔滨啤酒、山西汉斯啤酒...他们携手乘兴而去。

另一拨人伫立在当地,说:我要创新,我要打造全国性知名品牌。他是燕京啤酒。

而此时的燕京啤酒抢在啤酒工程的高潮前,虽完成了扩产,打下了夯实基础,但如何顺应市场新形势变化、如何突围、如何打造品牌优势......摆在桌面,成了燕京啤酒待解决的问题。

此时的燕京啤酒往回退一步是万劫不复,往前一步是血染征途。

时年1989年,年仅35岁的副厂长李福成出任厂长,并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率领同样年轻的燕京突出重围,这也是他30年燕京掌门人之路的开始。

突围策略很简单——突袭。

绕过国营烟酒公司垄断燕京的销售封锁,直接把销售网络铺到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胡同巷陌,给老百姓送货上门。

军令如山,燕京啤酒人开始免费给经销商送货,燕京光在1989年就买了2600三轮车,几千辆“燕京牌”三轮车风驰电掣穿梭在胡同里,蔚成一景。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燕京啤酒的三轮车。

这可惹怒了那些过惯舒服日子的国营烟酒公司们,有人下了通牒:

强烈要求燕京三天之内停止在该区自行配送啤酒,否则就在该区封杀燕京啤酒。

对此李福成正面回应:

“你敢封杀我,我就敢封杀你,销售权不想要了?”

扒了扒算盘,很快这家下了封杀令的国营公司老板上门乖乖和解。

就这样,燕京靠着“突袭”与“上下同心“打破烟酒公司的统购包销模式,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加上本身产能的提高与品质保障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燕京一路狂飙,91年跻身全国前十,1992年进前五,1993年进前三,1994年排第二。

燕京啤酒的底色。(上)

▲ 炎热的夏日,谁能拒绝一杯冰啤酒呢~ 图/视觉中国

或许是担心资本的冲击波太强会对中国啤酒产业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才有了燕京啤酒带来的涤荡——

“三轮车突袭”一番冲杀,扫荡啤酒市场最后的一丝绮靡,等到了2002年,资本进入后,啤酒市场又会是新的一番景象。

\\ 结语 /

以上就是关于燕京啤酒高速发展期的脉络与轨迹。

大家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起来走几圈,喝杯茶,看看远方,放松眼睛。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将是中国啤酒行业中的惊涛骇浪、海雨天风的故事。

我们试问谁能扛起中国啤酒产业的大旗,谁又会是品牌时代啤酒品牌的明星?而那些曾经耳熟能祥的汉斯啤酒、乌苏啤酒、山城啤酒都去哪了.....


[1].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态势及战略模式分析,费显罡,2002年

[2]. 资本:能否酿出醇美的啤酒,韦桂华,2002年

[3]. 华润雪花——啤酒黑马的生意经,昝慧昉,2007年

[4]. 华润,资本大旗扛多久,段岩石,2002年

[5]. 燕京天下,韦三水,200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