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从神农发现了茶,茶便从山中走来,携圣洁与灵气,做为至清至洁之物出现在了世间;

"茶",人在草木间,寓意着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品茶,自然便有了体味自然野趣之意.

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茶,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茶,亦可阳春白雪,也可人间烟火,是养生佳品,更是养心灵药.“清茶一盏”,寓意深远.

茶的清净之美,源于其自然属性,茶在大自然赋予的青山碧水、名山古刹中生长,集天地灵气,汲林泉滋养,吸日月精华;

可以说,一杯清淡的茶里,蕴藏着天空、雨露与山魂.

茶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被饮入腹中,可谓经历万般磨砺;

茶自由洒脱的生,壮烈而缠绵的死,以自身的一脉苦涩酿就了清芬.

一片片茶叶经沸水冲泡,身上尘嚣荡涤一清,可谓洗净铅华;

一壶茶从馨香到无味,正如繁华散尽、万事皆空的人生真味,映射了由多欲到无求的心路历程.

茶的清苦之香,让我们这些世俗之人感觉到一种清新脱俗,特别是苦涩之后的回甘给人一种生命的大彻大悟,带给人更多的心灵感悟。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中国人的血液中,大抵都流淌着兩滴水,一滴是墨水,一滴便是茶水.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提倡清廉、节俭、修身、克己.茶性清洁、恬淡,雅志高洁,文人爱茶,源于茶被赋予了与文人的精神内涵相同的内在品质.

茶本身的清雅内蕴,当被文人发现,便将之作为精神寄托。茶,既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亦是他们的精神象征.

"茶,香叶,嬾芽,慕诗客,爱僧家",沉醉墨海的人,没有一个不爱茶,它不仅仅是文人雅士的消遣,还被品出了更多的内涵.

当文人雅士赋予了茶之灵性,当禅宗道家赋予了茶之意境与哲理,茶,便既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又是高雅与通俗的统一,茶文化既是一种美学文化,又是一道哲理命题。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茶之风骨 高洁悠远,韦应物曾写茶诗:“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陆羽在《茶经》里有言:"茶为之饮,最宜精行简德之人";

他将茶与道德品质联系到了一起,也标志着饮茶这件生活小事,被提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从而形成了"茶道".

徽宗赵佶酷爱饮茶,并且精于茶道,他认为茶的芬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正如他在《大观茶论》中写到:

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苏东坡以拟人化手笔为茶著写传记《叶嘉传》,

“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

叶嘉其实就是苏轼自身的人格写照,更是茶人的精神象征.

爱茶的古代文人在一片树叶中品出了孤寂清香,在一杯淡茶中品出了清风朗月;

他们向往茶之清廉、高洁的品性,向往茶之高雅、淡洁的君子之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茶是中国文人心间的一股清泉.文人的茶盏中永远荡漾着茶之性灵.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佛教有云,茶可“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佛门之中好茶者甚多,清茶一盏,正可助修行之人入禅悟道。诗僧皎然道:

茶乃清高物,三饮悟禅机。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在品茗的闲暇之中,所有人生苦乐之念,世间烦恼之事,都抛至九霄云外。齿颊之间剩下的是一味清香,心胸臆里留下的却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茶性清洁淡泊,茶室简约脱俗,境之清静,味之清静,器之清静,才使得饮茶之人性情平和,心思澄明,头脑清醒,饮之清静.

对于饮茶的环境,在《茶疏》中对饮茶环境有了如下描写:

明窗净几、洞房阿阁、风口晴和、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轻阴隆石。

如此描写,光看字面已经让人陶醉神往,顿觉神清气爽了.

当你落坐此中,掬起杯盏,茶入咽喉,心随茶自然便走入了清静的境界,无需呐喊“让我静静”,便达到一种平和的理想状态,心中的焦躁、苦恼放下了,心里干净自在了,这茶才不负真味.

岁月酿造了茶的味道,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茶用它的清甜与苦涩涤荡着我们的灵魂,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与浪漫的美,熏陶着我们的心灵!

茶之风骨 悠远高洁

作者:七味,喜欢在安静的时光里感悟生活,喜欢用柔软的诗情文字来温润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