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西瓜視頻的熱門活動“百萬英雄”因為一道題目上了熱搜。“百萬英雄”是一個新興的熱門直播答題節目,其中有一道問題:「特色麵食“肉夾饃”是哪個地區的美食?」答案有三個選項,分別是江蘇、陝西、新疆。毋庸置疑,這道題基本是送分題——肉夾饃當然是陝西的特產,可是主辦方搞錯了答案,系統自動判斷“江蘇”的選項是正確答案。

追本溯源,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呢?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賈平凹說,陝西人崇拜的是智慧,鄙夷的是油滑,有整體雄渾,無瑣碎細膩——這個道理,用在肉夾饃上似乎也同樣適用。

肉夾饃,實際上是“饃夾肉”,也可以理解為“肉夾於饃”。它由兩種食物組成,一是白吉饃,“饃”是一個生麵糰,由小麥粉、水、酵母做成,咬上一口軟糯可口。雖然配方不盡相同,但是基本做法都差不多,饃的傳統做法是在土灶裡烘焙而成,如今則常常放在平底鍋裡煎制。

二是臘汁肉。夾在裡面的肉主要由切碎的豬肉、牛肉、羊肉或是雞肉填充,文火慢燉,加入多種調味料,如姜、丁香、草果和八角。肉夾饃的鮮味主要由臘汁肉體現,而臘汁肉鮮美的秘訣在於經久煮成的臘汁湯。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作為名食佳餚的肉夾饃始於何時,至今尚無確論,亦周亦秦,或漢或唐,眾說紛紜。據史料記載,戰國的時候就有臘汁肉了,那個時候稱為“寒肉”,但是以饃夾肉的吃法和製作工藝,應當始於唐代,這可以得到多種史籍和文獻記載的證實。

唐代有各種名目的餅,《食經》裡的餅有七種,《燒尾宴食帳》記載的餅有四種,《酉陽雜俎》記載的餅有九種——它們都曾經盛行於關中地區,成為最受唐人喜歡的主食。日本入唐求法的僧人圓仁親眼看見唐人以餅為上饌的風俗,說明唐代以餅為主食。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唐代都城長安,流行胡餅、蒸餅、燒餅、籠餅、湯餅、煎餅等,雖說餅的種類各異,但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麵食。問題來了:不同種類的餅如何與其他副食搭配呢?這時候,肉夾於餅應運而生,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偶然性,甚至還有點傳奇的色彩。

關於肉夾於餅,最早的一種記載是唐人劉餗撰寫的《隋唐嘉話》:“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以餅拭手。帝屢目焉,士及佯為不悟,更徐拭而便啖之。”劉鋉是唐集賢院學士,又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兒子,記載歷史,應當不虛。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這件事也被宋代修纂《新唐書》的史官所採錄。《新唐書》的《宇文士及傳》記載:“又嘗割肉,以餅拭手,帝屢目,陽若不省,徐啖之。”兩處記載都有唐太宗在場,宇文士及一邊切碎熟肉,一邊多次以餅拭卻沾在手上的細碎肉沫,以便引起唐太宗的注意。在皇帝疑惑甚至是忍無可忍之時,宇文士及的一個動作讓李世民的怒氣全消——他將屢次用來擦拭手的餅慢慢地吃掉了!宇文士及將餅吃掉,打消了唐太宗的疑慮,也引起了史官的注意,成為宣傳君主美德和臣僚聰悟的典型,也為唐餅提供了一種新的做法和吃法。


將切割形成的肉沫攢到滾熱的餅上,最後在皇帝的注視下慢慢吃掉,這個過程恰恰與肉夾饃的製作方法吻合。這件事既可以當作政治典故,也可以成為宮廷飲食典故,而宮廷飲食或生活風俗往往會對民間形成較大影響。上層社會的飲食習俗極易被民眾所接受,容易形成典範效應,熱餅與熟肉所形成的葷素搭配、主食副食的有機結合,口感豐美,製作簡單,肉夾於餅、夾於饃的吃法很快在百姓中間流傳開來。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黃土高原塵土漫漫,西北人民敦厚豪爽,肉夾饃在西北大地滿地開花,到了陝西,飯食中少不了“中國式的漢堡”肉夾饃。在品嚐鮮美的肉汁、嚼著白吉饃的時候,切莫忘了肉夾饃的老家是陝西!

肉夾饃到底是哪裡的特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