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在嶺南禪宗文化研究基地建的一個名為「很道系」的佛教文化研究群裡,認識了Derek Kun兄。群中常常交流佛學知識,知道是一名對此有興趣的愛好者,卻不意某天發了一篇公眾文,正是這篇《深圳鳳凰古村行記 | 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文中說的是所有國人都熟悉的「文天祥」一家的故事,重點卻放在了為大家所不熟知文天祥之弟文璧的故事。Derek Kun兄提了一個問題:文天祥為家國犧牲,文璧卻投降了元朝,以其苟且保住了整個文家命脈,孰重孰輕?

  中國歷史上自古有過類似結論,認為「以一腔熱血為國赴死易,為保眾生苟且偷生難。」但歷史下的結論卻不同,殉國者常常入了小說,入了評說,入了英雄榜,入了民間傳奇;可是偷生者則要麼杳然,要麼身背罵名。文璧就是後者,乃至他的後人都曾說恥為其後。

  所以以史為鏡其實只是一廂情願,歷史上的敗筆總是一再被重複。李安的電影《雙子殺手》結尾有挺深意的,長輩們把經驗教訓講出來,希望後輩能避開;但後輩們卻施施然笑到:這些坑,我寧願自己去體會。

  其實,只有少年人才會這麼說,一旦走到現實沒幾年,大部分人就會怪罪長輩們為什麼不早提醒,甚至不是提醒,而是怪罪長輩們為什麼不把坑都給我填平羅??

話題遠了。收住!

深圳鳳凰古村行記 | 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原創: Derek Kun 寺意禪遊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一)

  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父帶著文天祥和文璧一同前往臨安(杭州),此行的目的是要護送兄弟二人參加省試。這年,文天祥21歲。

  可喜的是,兩兄弟的名字均出現在禮部的榜單上,意外的是,三個月後的殿試,弟弟文璧缺考了,只留下孤身奮戰的大哥文天祥。

  殿試是最後一門,過了就可拿名次,在這臨門一腳的時候,文璧缺考,真是辛辛苦苦讀三年,一夜回到三年前,這到底是為什麼?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因為文父生病了。殿試很重要,父親也重要,兩權相害取其輕。文璧覺得哥哥讀書好過自己,便決定自己留下來照顧父親,讓哥哥繼續參加殿試。

  文天祥不負眾望,狀元及第。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二)

  文家一共四兄弟,大哥文天祥,二弟文璧,三弟文霆,四弟文璋。

  會試那年,文天祥21歲,三弟文霆才16歲。一天他在家抄詩,當抄寫到杜甫《蜀相》的點睛之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時候,不料一語成讖,一場大病後,嗚呼而去,沒趕上參加省試。

  原本打算帶著三兄弟參加省試的文父,奈何痛失一子,加上殿試後,中暑染疾,隨即病重,還沒來得及動身回家,便客死他鄉。

  文天祥即使高中狀元,也因父親去世,而“尋丁父憂,歸”。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三)

  文父愛書如痴,教子有方。文家四兄弟彼此關係很好,尤其是文天祥和文璧,兩人年紀相仿,感情篤厚。

  宋理宗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長兄如父,大哥文天祥像父親一樣,陪同二弟文璧再次參加科舉,從解試、省試到殿試,一路走來,終於中得進士。

  後來文璧升任端州新昌縣知縣,文天祥還特意寫詩叮囑他。《別弟赴新昌》:天淵分理欲,內外一知行。立政須規範,修身是法程。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破釣魚城,沿長江直下,逼近臨安,文天祥奉旨在江西贛州起兵護國,便奏請文璧作為助手。文璧到任後,主管機要秘書,事無鉅細,事必親恭。文天祥也每每與之商討以後才做決定實施。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四)

  世人都只知文天祥的為國盡忠,卻不知道一個偉大的光輝形象背後有一個默默支撐又揹負各種苦難的弟弟。

  在文天祥為國征戰時,文璧鼎力相助,為使兄長全力抗元,分擔憂患,他除了工作上的幫助,還主動承擔起了全部的家庭責任。

  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當祖母劉氏在贛州去世時,文璧陪同母親護送其靈柩回到廬陵(現江西吉安)富川的老家安葬。

  宋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文天祥奉旨出使元軍帳營被拘,江西落入元軍之手,文璧則把母親、妹妹和哥哥一家人全部接到惠州生活。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收復梅州,文璧則帶著全家人從惠州趕來與其相會。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這一年,文天祥的母親、長子接踵而亡,次子更是在之前的潰敗中被元軍俘虜,下落不明,此時的文天祥像被整個世界遺棄一樣,痛感後繼無人。又是文璧把一切安排妥當,還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大哥。

  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俘。當時文璧就在隔壁的惠州,他寫信給大哥,明確告訴大哥將自己的次子過繼給他。

  就在文天祥被俘的那年冬天,文璧向元軍打開了自己駐守惠州的城門,帶著全體民眾歸順了元朝。

  在此之前,當文天祥被元軍押解赴京城大都時,文璧特意到廣州與大哥訣別,那一刻,不知道兄弟二人都說了些什麼,但歷史就是這麼寫著,文天祥盡忠死節,文璧歸降元朝。

  不知道文璧的歸降是否跟文天祥有關?畢竟文璧一直在追隨著大哥抗元,難道是文天祥讓文璧歸降了元朝,然後自己選擇死節?有文天祥詩句或為證:江上梅花都自好,莫分枝北與枝南。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五)

  或許正因為如此,元初時便有諷刺詩句指責文璧不夠忠烈了:江南見說好溪山,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如心事,南枝向暖北向寒。

  不管兄弟二人真實的談話內容如何,但可以比較確定的是,文璧的歸降得到了大哥的默許。

  文天祥自知抗元以來,家中全部事務二弟盡職盡責,從無怨言,可自古忠孝兩難全,既然如此,那就拜託二弟替自己盡孝吧。

  文璧也確實做到了盡孝的所有事情。在歸降後,做了高官,除了救民與水火外,還將母親的靈柩遷回故鄉安葬,找回流落大都的大妹文懿,一輩子供養羸弱二妹文淑,代理四弟文璋的家事,照顧大哥的家屬,贖回被貶為官奴的大搜,收復田產,教育培養家族後生,安葬老人,還在家鄉買回祖屋,建立祠堂,蒐集大哥的遺著,刻印傳送,教育後人。

  文璧以一人之力,盡其所能去彌補大哥留下的遺憾。

  四弟文璋,卻走了一條與二位大哥完全不同的路,他選擇了避世隱居,終生不仕。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六)

  國難之下,文天祥以身殉國,成全了忠義,為國盡忠,也是為家盡孝的盡頭之大義顯現。

  文璋選擇歸隱,樹立了氣節,家國拋身後,清風留人間。

  文璧歸降,盡到了孝悌,卻成了苦難最多的那個人。20歲不到,為照顧父親,成全了哥哥。他想做英雄,卻不得不揹負著全家人的希望和苦難,從一而終。

  快刀求仁容易,灑脫求道不難,真正的修行便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責難中,負重前行,捨生取義。

  在一個個王朝更替的歷史重複中,這些選擇一直被不同的人演繹著。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七)

  文應麟(1307-1378),文璧長孫。

  文璧生了三個兒子:長子,隆子(號中訓);次子,陞子(過繼給文天祥);三子,京子(過繼給文天瑞)。

  文應麟是文隆子的長子。

  宋景定年間(公元1260-1264年),文璧率部守備惠州,文天祥堂弟文天瑞見元兵將至,建議嚴守以待,文璧不聽。

  南宋滅亡後,文天瑞和文隆子便帶著文應麟東逃西竄。文天瑞最後去了瓊州萬寧(今海南萬寧)再娶妻生子。而文應麟則對祖父文璧的降元耿耿於懷,甚至“恥之”;不久便隨著父親在新安縣松崗鶴仔園(今深圳松崗)定居歸隱。

  這位熱血青年,一直敬仰伯爺文天祥的愛國氣節,不恥祖父文璧的變節投降,更不服元朝外族的粗暴統治,時刻不忘文天祥遺志。

  再後來文應麟便攜帶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到鳳凰山下(今深圳寶安鳳凰社區),開村立業,鑿井耕田,還建“鳳巖古廟”和“望煙樓”。這些建築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經營,形成了今日鳳凰古村的雛形。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八)

  如今,鳳凰村民90%以上都是文天祥和文璧等文氏後人。

  鳳凰古村也早早的被納入深圳市文物保護單位,在修舊如舊地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村裡的各個建築後,這裡發展起了旅遊業,和不遠處的鳳凰山一起,吸引著各地前來觀光的遊客。

  村口鳳凰塔(文昌塔)依然如昨日般立挺,守著這份歷史,任眼前車水馬龍,遊人如織。塔下的文天祥紀念館則寄託著後人對先人的那份追思和敬仰。

  不管怎樣,歷史已經寫下,這個家族做了所有他們能做的選擇,是非在己,譭譽由人。

文天祥與文璧:一個家族的歷史選擇


(九)

  2002年1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以岳飛和文天祥當年參加的是“民族戰爭”而非“反抗外敵戰爭”為由,不再將他們列為“民族英雄”,只承認戚繼光、鄭成功等為民族英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出新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主編余桂元發表觀點:“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科學地分析對待我國曆史的民族戰爭,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牆,家裡打架,基於這一觀點,我們只把反對外來侵略的傑出人物如戚繼光、鄭成功等成為民族英雄,對於岳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地位與作用,但並不稱之為民族英雄。”

  2003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版歷史教科書中,文天祥已不再被明文成為民族英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