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官员,但是要谈论到西汉时期的著名执法的官员,那么非张释之莫属了。

张释之,是河南南阳人。早年间张释之和兄长张仲一起生活,张家比较有钱,所以张仲花钱给弟弟捐了一个官。于是张释之做了骑郎,可是十年的时间,他一直默默无闻,没有得到升迁。张释之感到很愧疚,毕竟花了兄长不少钱,于是他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闻讯,“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汉文帝亲自召见了张释之,双方进行了一场谈话,“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汉文帝听后非常高兴,“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谒者仆射是皇帝身边的近臣,能够时常伴随皇帝出巡。张释之很有才能,因此他很快又得到了升迁的机会,“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公车令的级别、待遇并不算太高,“秩六百石”,但是作用很重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上任没多久,张释之就遇到了一个难题,“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按照规定,任何人到司马门,都应该下车,否则就是违反宫卫令,要受到处罚。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太子、梁王那是皇帝的爱子,更是太后的掌上明珠,他们两人地位特殊,根本没把宫卫令放在眼里,而以前的公车令也不敢管。但张释之不一样,他坚持秉公执法的原则,他率领卫士追上了太子、梁王,然后将其扣押,不允许他们进宫。接着张释之进宫,向汉文帝上奏,弹劾太子、梁王的罪行。

汉文帝免冠谢罪,说道:“教儿子不谨。”薄太后听说自己的两个宝贝孙子被扣押,赶紧下旨“特赦”,张释之这才将太子、梁王放入宫中。这件事之后,张释之不但没有被贬,反而接连升官,后来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即西汉王朝的“最高大法官”,负责审理全国的刑狱案件。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庙内神座前的玉环,被抓住了汉文帝大怒,把他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照法律中盜窃宗庙服饰物品的处罚条文,奏请将那人在闹市区斩首。汉文帝勃然大怒,说:“那个人胡作非为,居然偷窃先帝宗庙中的器物。朕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灭他的族。而你却按照通常的法律条文奏请斩首,这不是朕用以供奉先帝的本意。

张释之听了,就脱下官帽叩头谢罪,但仍坚持说:“依照法律条款,这样的判决已经达到极限了。况且灭族和斩首都是死罪,但因犯罪的轻重程度而有差别。如今因为盗窃宗庙的器物而判他灭族,如果万一有愚民盗挖了高祖长陵的一捧土,陛下又将给他们施加什么刑罚呢?”

西汉张释之:既是治国良师,又是执法先锋

汉文帝犹豫了很长时间,又与薄太后商量了这件事,这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判决。

张释之不畏强权,坚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是他的人格魅力的表现,绝对是汉代的执法先锋。他对汉文帝的教育和指正也对汉文帝的明智统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说他是汉文帝的良师真的一点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