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與17年前相比,我們已不是原來的“我們”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張麗霞 姜雲飛

專家介紹

大連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呼吸病學主任醫師 張忠魯

作為專家組成員,2003年以來我先後經歷了SARS、H5H1、手足口病、H1N1、H7N9等多個公共衛生應急事件。這次防控疫情,我感受非常深。首先是排查信息非常充分,這得益於國家衛健委相關診療標準及時更新,使我們在與病毒的競速中佔得先機。更重要的是,17年來我們的醫學科技飛速進步,能最快速度製成可廣泛用於臨床的實驗室診斷工具,大大縮短確診時間。可以對普通疑似病例迅速用臨床試驗紙進行篩查,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這標誌著我們對新發傳染病的識別、診斷,已經從過去以症狀和症候群、隔離觀察為主的傳統篩查方式,走向了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現代、快速、精準診斷的新時代。

大連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呼吸病學教授 趙廣東

根據目前的研究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在防止呼吸道吸入方面,口罩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擋住飛沫直接進入氣道。但使用後的口罩要進行正確的處理。因為我們在防護過程中,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我們戴的口罩的外側,所以在處理口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儘量不要去接觸口罩的外側面。要把使用過的口罩放在一個獨立的包裝袋裡,分類處理。洗手同樣能夠起到重要的預防作用,經常用肥皂和水徹底清洗您的雙手至少20秒。如果沒有肥皂和水,並且您的手沒有明顯變髒,則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碰您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從我的角度看,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所有人都是易感人群,不分年齡。當然,從已確診的病例看,老年人和小孩或者原本有基礎疾病的患者,發病症狀會比較重。但並不代表只有老年人和小孩易感。這是兩個含義。

一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指南已更新至第四版。為什麼會不停地更新,新版與前幾版相比精確了哪些內容?

答: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指南而言,在不到兩週時間,修訂了四版,一是說明實驗室確診手段得到快速研發和應用,對該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類型在最短的時間內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二是說明隨著疫情發展,出現了新的流行病學特點,需要讓更多醫務人員和群眾瞭解和運用;三是說明經過一段時間摸索,積累了好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或模式。

就這四版進化而言,主要調整或不斷完善的有四點。一是流行病學史內涵和外延的擴展。前三版主要是圍繞武漢的旅居史、接觸確診病例史、到過華南海鮮市場史以及接觸來自武漢的發熱伴呼吸道症狀患者等,第四版擴展到武漢之外“有持續傳播的旅居史”“接觸其他有持續傳播的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增加“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有流行病學關聯”,反映了疫情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從武漢擴展到多省多地,即流行病學接觸不再僅限於武漢或湖北,而是全國有病例報告地區。強調流行病學接觸暴露外延的擴展,最主要的作用是更加有利於全面及時準確地識別各種病例。二是對診斷中臨床表現的要求更加寬泛。第一版的“觀察病例”和第二版要求診斷“疑似病例”時必須同時具備臨床表現的四條標準,第三版去掉了第4條,要求具備前三條即可符合“疑似病例”,第四版則只要求具備前三條中兩者即可,進一步降低“疑似病例”准入的門檻,讓基層醫生們把更多的疑似病例識別出來,便於早日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學檢測。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是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科研能力,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數量充足且十分準確實驗室診斷工具——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來保證這樣昂貴的篩查。三是從第三版開始增加和充實了中醫中藥在防治方面的內容。四是對基層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時刻跟蹤疫情演變,隨時掌握流行病學特點和趨勢,也要分析每個公佈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以獲取重要的借鑑和啟示,指導臨床研判。

二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特效藥嗎?能治癒嗎?

答:世上沒有萬靈藥方,所謂的特效藥都是相對的。任何疾病的治療都是綜合治療,只不過是某個藥在某種情況有顯著效果。從目前來看,絕大部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經過綜合治療進行性好轉康復。同時已有一些研究發現用於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克力芝等具有一定的抗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一些臨床個案和描述也提示了其有效性,但還需要進一步系統實驗觀察臨床試驗研究。應該指出,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研發出抗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和疫苗指日可待。

從各方面證據和信息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死率不足3%,大部分患者是輕型或輕症的,在綜合治療下很快康復;少部分患者是因為年高體弱、嚴重的基礎疾病等因素導致病情重,愈後相對較差——即使如此,在先進的現代醫學管理和看護下,大部分這類患者也愈後良好。

應該指出,以季節性流感為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29萬至65萬人死於流感相關性的呼吸疾病。儘管有了流感疫苗和高效的流感病毒藥物,今年美國因季節性流感依然有6000人死亡。由此可見人類不斷面臨類似新型冠狀病毒這樣新發傳染病的威脅,而且始終遭受著再發傳染病的困擾。

三問:跟SARS比,哪個更嚴重?病毒會不會變異?

答:從疾病嚴重程度和病死率來看,SARS重得多,救治難度更大;從國內和我市的病例情況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嚴重程度要更輕,治療效果更好,愈後更樂觀。有報告一些病例只有發熱而沒有肺炎的情況下就檢出了病毒,說明有大量的輕症患者存在。從進化、環境等角度來,生物本身的遺傳信息一直在變化之中,變異是生物遺傳進化的基本原則和規律,變異是包括病毒在內生物進化和適應環境的需要,病毒為了在自然界生存、為了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統的打擊,就必須不斷的變異,取得生存優勢。眾所周知的流感病毒,就在不斷的漂移(量變)和大變化(質變),漂移引起每年季節性流感,大變化產生新的病毒株引發大流行。每年流感病毒疫苗對下一年的覆蓋率只有70%,這就說明病毒變異是不斷進行的,因此,病毒變異是必然的。

四問:什麼樣的情況需要醫學觀察?

答:一是對有明確的或典型的流行病學史,但是臨床表現不完全符合定義標準,即不符合疑似病例定義的情況;二是流行病學史模糊或可疑,但有典型的臨床表現或無法解釋的重症肺炎的情況;三是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有前述三種情況,患者應該在醫院接受醫學觀察並且積極治療,進一步明確病因。

五問:居家隔離要注意什麼?

答:一是不能外出,除非必須到醫院接受檢查;二是單獨房間隔離,不與家人或他人接觸,家中不得有老年人、慢性疾病或免疫抑制的個體,最大程度限制訪客;三是單獨使用生活用品用具,如果與他人共用,用後要充分消毒;四是被陪護人和陪護人必須戴口罩,被陪護人的衣物、床單等沾染血液、痰液、尿液、嘔吐物等必須清洗消毒,陪護人要戴手套、穿一次性隔離衣,如果沾染血液、痰液、尿液、嘔吐物等必須廢棄掉,在接觸陪護人後嚴格執行手衛生要求進行洗手20秒或使用酒精擦手;五是每日定時對被隔離者房間進行空間立面物品清潔消毒,定時通風換氣;六是恰當處理被隔離者衣物和垃圾,以免造成社區汙染;七是觀察被隔離人的體溫、症狀,一旦有變化及時向醫生報告。

六問:有傳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不一定都有發熱,到底如何判斷是不是被感染了?

答:早期的觀察報告描述40%的患者有發熱。在國內一些病例報告描述中也有一些患者不發熱。我市5例患者都有中低度的發熱,這一點與SARS不太一樣。第四版診療方案臨床表現中,發熱只佔2/3的權重,這就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不發熱,因此我們在臨床篩查中就不能一味以發熱來按圖索驥了。

發熱是機體感染的表象之一,這裡要明確兩個基本事實:一是發熱不等於一定感染;二是感染不等於一定要發熱。微生物感染後,機體通常要發熱的,這裡因病原體、機體的差異等表現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單單從發熱來判斷是否有感染,但發熱是識別和診斷感染的主要線索之一。

對人體是否感染某種病原體而言,有幾個層面的識別或診斷標準。一是臨床層面識別診斷,即症狀體徵,比如發熱、咳痰、黃痰,膿尿、腹瀉、腹痛、壓痛或叩痛等;二是檢驗層面識別診斷,白細胞檢查,痰液、血、尿便等檢驗培養,微生物病原學檢查等;三是影像學識別診斷,X線檢查,發現組織臟器感染的特徵性改變;四是治療性診斷,選用某種抗生素或抗生素組合進行試驗性治療,通過效果和結局來判斷是否發生了感染。其中,病原學檢查具有確診的價值,其他的都屬於臨床上判斷或提示。臨床上大部分感染都屬於臨床診斷,然而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確診病例都是通過先進的分子核酸檢測技術所進行的病原學確診。

七問:人和人之間是怎麼傳染的呢?近距離傳染的話,什麼算近距離?

答:呼吸道傳染病有三種傳播途徑:一是接觸傳播,包括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是指患者的血液或含血液的液體通過黏膜或創口直接進入被感染者體內;間接接觸傳播是指病原體通過中間物體或人進行傳播,含病原體的患者分泌物、痰液、體液、血液、嘔吐物等汙染衣物、床上用品、空間表面、設備用品等,手被汙染後接觸結膜、鼻黏膜、口腔黏膜、傷口等接種傳染。二是呼吸道液滴傳播,是指含有病原體的呼吸道液滴直接接種在被感染者的黏膜上,包括眼結膜、鼻黏膜、口腔黏膜等引起感染。在說話、咳嗽、打噴嚏時產生呼吸道液滴。呼吸道液滴的危險區域通常在1米左右,被認為是最短距離,SARS和天花病毒呼吸道液滴危險距離近2米。目前認為戴口罩的安全距離是2米至3米。液滴包括大液滴(直徑在5微米以上)和小液滴(直徑在5微米以下,也叫液滴核),前者在1米至2米距離內就沉降落地,而液滴核是參與空氣傳播的,可以在空氣中懸浮行走更遠的距離,通過吸入進入肺內引起感染。三是空氣傳播途徑,含有病原體的液滴核或可吸入的小顆粒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遠距離傳播,這種方式傳播的病原體有流感病毒、新冠狀病毒、鼻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諾如病毒以及結核菌等。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通過間接接觸途徑、呼吸道液滴傳播途徑和空氣傳播途徑。對密切接觸者,比如共同生活者而言,這三種情況都有;封閉空間內,咳嗽說話產生大液滴進行黏膜接種,汙染環境,產生液滴核空氣傳播;開放的公共場合呼吸道分泌物、痰液和大液滴造成環境表面汙染,引起間接接觸傳播。留在環境空間表面上呼吸道分泌物、體液中的病毒在環境中蒸發通過空氣傳播。由此可見,洗手、環境消毒、戴口罩、通風等方式是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的關鍵。

近距離傳染含義包括:一是時空上近距離,在同一房間一起工作、生活的密切接觸;二是空間的近距離:通常是1米,戴口罩2至3米。

八問:我前兩天吃野雞、野鴨什麼的了,會不會被感染?

答:依據目前的資料,尚不知曉野雞、野鴨是否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或中間宿主,但是野禽有可能是禽流感的攜帶者或感染者。對新型冠狀病毒而言,有報告56℃30分鐘可以殺滅,烹熟的肉品不會有安全問題,但是宰殺和處理過程導致的人員和環境汙染是獲得其感染的高危因素。

九問:患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是不是更容易被感染?

答:影響某個個體是否感染、感染嚴重程度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包括所遇到的微生物毒力、微生物的接種量、機體的免疫狀態。老年、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有慢性心肺等基礎疾病,機體免疫防禦機制弱,容易發生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在內所有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從目前有限的資料來看,新型冠狀病毒不是“偏愛”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各個年齡組都有同樣的發病風險,只不過有慢性基礎疾病的個體,會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導致原有疾病加重,愈後差的風險相對較高。同樣道理,季節性流感、結核和其他細菌感染也更“偏愛”這類人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