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俞雨生點評

我國一億多慢性腎臟病(CKD)中,絕大多數是可以完全治療好的或被控制穩定的,對於病情持續進展或控制不穩定者除與原發病因、就診時機、病情性質及遺傳體質有關外,很大程度上與生活方式不當、過重的心理負擔相關。為此,我們請專業心理諮詢師撰文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希望廣大腎友們在此方面有所收穫。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我在門診常常發現一些老病友,同時期生病,同醫生看病,有的治療效果很棒,有的卻遲遲沒有進展,生活自律是一個原因,而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信任,這些沒有進展的病患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停的質疑著醫生的處方,這讓醫生們非常無奈。

不管是吸引力法則還是各種情緒法則,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信任,信任能帶給你安全感,安全感的建立有助於你與醫生的配合,有助於你心情穩定,更有助於身體恢復。

什麼是信任?

心理學家John Rempel等人(1985)對信任進行了總結:信任是我們對他人的主觀信心感受。信任包含了三個要素:

a. 可預測(predictability), b. 可依賴(dependability)和 c.信念(faith)。

a.“可預測”意味著基於他人過去行為的規律,我們相信自己可以對他人作出準確的預判。可預測信任的起點,判斷的依據是他人過去行為的一致性。

b.“可依賴”意味著我們相信,別人有被我們依賴的能力和意願:他不單有能力提供支持,也願意支持我們。

而當我們冒著可能被對方拒絕的風險,向對方暴露出自己脆弱的部分(比如向對方求助、傾訴等等),並得到了他們正向的回應和支持,這時可依賴型信任就會發生。許多人在向朋友傾訴秘密後,感到比過去更能信任朋友。

c. “信念”意味著,即使在沒有充分的事實作為根據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相信對方會繼續愛我們、關心我們。研究者提出,我們在關係中體會到的信念感,與人們在宗教中對神的信念感,是類似的。在“可預測”和“可依賴”這兩種信任中,人們對於是否相信他人還會經過一個頭腦中的判斷過程,可能從過去的經驗中總結出一些證據。但當信念發生時,我們對他人的信任不再需要任何理由。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在理想情況中,當我們信任一個人時,我們的信任會同時具備可預測、可依賴與信念三種信任的要素。然而在現實裡,不是對他人的信任都會擁有三要素,其實很多人缺乏了對他人的信念。

如何做到信任

首先,你需要破除阻礙自己信任他人的負面信念。當你試著去信任他人卻又不能夠時,仔細感受一下,當時是什麼想法阻礙了你。不信任的根源是什麼,來源於什麼樣具體的事情。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此外,我們還可以仔細甄選給予信任的對象。我們先要想清楚自己看重哪些信任的特質。比如說,有的人會信任那些在朋友們痛苦時給予安慰的人,因為這意味著安慰者可能善意地對待自己。在給予一個人信任前,先想想這個人是不是符合你的標準。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還有,有時人們存在一種誤區,認為一旦信任一個人,就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或是無話不談等等。但事實上,你可以逐步地給予人們有限的信任。

信者為醫,信任可以治療疾病!

我們鼓勵大家提起勇氣,勇敢地嘗試和鍛鍊對他人的信任。信任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脆弱和痛苦的時刻,而“當我們能夠講述自己的感受時,它們就變得不那麼沉重,不那麼不安和可怕。跟信任的人傾訴能夠幫助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

陶護小貼士

減肥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攝入的能量低於消耗掉的,簡單總結就是邁開腿,管住嘴。不存在有效的減肥藥物。比較被認可的醫療介入方式就是胃減容術,也就是通過手術的方式減少胃的容積,依舊是依靠減少攝入的量。

(吳娟,俞雨生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