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山西太谷晉商傳奇

明清兩代,山西商人不僅聞名全國,而且名揚海外。晉商又以晉中平原的太谷、祁縣、平遙、榆次、介休等縣著稱。故民諺雲:“金太谷、銀祁縣,吃不完米麵的榆次縣”,正是對晉中商賈雲集,殷實富庶的讚譽。

太谷地處晉中平原的腹地,自古即三晉交通的樞紐,貨物集散中心地之一,素有“旱碼頭”之稱。太谷商業歷史悠久,萬曆本《太谷縣志》中就有“商檣勤於貿易”的記載,以生產龜齡集和定坤丹著名的山西中藥廠的前身“廣盛號’藥店,就創建在明朝的嘉靖年間。清康乾盛世時代,太谷的商業也隨之繁榮起來,乾隆年間所刊《太谷縣志》雲:“今稱繁阜,商賈輻輳,通衢為之狹”,形象地概括了當時商業的繁華景象。鴉片戰爭以後,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太谷鼓樓的捐資記中可以看到,那時太谷的大小商號至少在七百家以上,並出現了許多赫赫有名的富商大家,如太谷城內的黨、杜、吳、白四大家,後起的孫、孟、孔、趙四大姓,以及溝子村家,北洮曹家,白燕張家,上莊王家,東里喬家,南席武家等。這些商業大戶,從經營的行業來講,票號、藥材、綢緞、皮貨、呢絨、布匹、典當、糧食、雜貨、副食、土產、麻鐵、顏料、茶莊、客棧應有盡有;從活動範圍來講,北起東北、蒙古,南到四川、廣東,西達新疆、青海,東至京、津、徐、滬、杭、閩,全國商埠大邑、水旱碼頭,幾乎都有太谷商人的生意,還遠足外蒙庫倫(烏蘭巴托),俄國的伊爾庫次克、莫斯科、恰克圖等地。

晚清光緒年間,太谷商業的興盛達到頂點。縣城的東街、西街、南街,商號林立,鱗次櫛比,其中著名的票號有“志成信”、“協成乾”、‘世義信”、“錦生潤”、“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還有祁幫平幫設在太谷的分號“大德通”、“大德恆”、“三晉源”、“合盛元”、“日升昌”、“蔚豐厚”、“蔚長厚”等;帳莊有“礪金德”、“用通五”、“三晉川”;藥材行有“廣升遠”、“廣升譽”、“廣益義”、“廣懋興”、“廣源興”等20多家;綢緞布匹百貨業有“萬聚恆”、“錦全昌”、“萬泰恆”、“恆升泰”、“元生利”等;土產雜貨業有“瑞隆裕”、“義興隆”、達泉湧;生煙業有西謙亨、北謙亨。這些商號中的多數主要是經營大宗批發業務,其次才是零售。

康熙年間,太谷溝子村商業大戶員成望開設志成信蘇廣綢緞莊,後來曾兼營兌匯銀兩的業務,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式改組為票號,資本原為白銀3400兩,後增為26萬兩,四年一帳,普通每股紅利七八千兩,最多開過14000兩,資本雄厚,信譽卓著,成為太谷票號中的佼佼者。其次為“協成乾”,成立於咸豐十年(1860年),資金由6萬增加到24萬兩。最盛時,太谷票號共有30多家,全國大中商業城市,幾乎都有太谷票號的分莊,如“志成信”的分號就有天津、張家口、吉祥、瀋陽、上海、南京、蘇州、漢口、廣州、開封、濟南等30多處。

票號同清朝官方有著密切的往來和聯繫,象李蓮英這樣的人都與太谷票號有瓜葛。“志成信”廣東分號的歷任經理,都同奧海關監督是拜把兄弟,商借官勢,官助商威,官商互相勾結利用。廣州海關數以百萬計的海關稅銀就由“志成信”、“協成乾”等票號代為匯兌,票號取得了大筆匯費,官方自然會得到不少的賄金。甚至,“國家發票行可靠,因將軍餉、丁糧悉歸匯兌”,票號實際上起到了清政府國家銀行的作用。因此 ,票號的業務越做越大。僅有64000兩本銀的“錦生潤”,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年就獲得純利潤5萬多兩。

太谷商業還有“標期”和“金融標則”兩面大特點。標期是票號歸現之期,也是貸款的交還時限。太谷標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個標期,每期三天。因為眾多的票號、商號總部都設在太谷,每到標期,外地分莊的貸款、貨款、利潤等現銀都要運回總是進行結算,每逢標期,各票號的庫房銀山銀海,外地轉運標款銀兩的馱騾、車輛絡繹不絕。同時外地商賈雲集太谷,向各大商號辦理訂貨、進貨合同,清理舊債務,開始發生新的業務關係。太谷各大商號在外地商業大埠設有坐莊,派出專人採辦貨物,如蘇杭的綢緞、川廣的藥材、四川的夏布、山東的曲綢,蒙古的皮毛、兩湖的茶葉、京津滬的洋貨等,大量運回太谷,然後 再批發給外地商戶,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然後再批發給外地商戶,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進貨。標期之日,各商業大戶還要搭臺唱戲,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縣城,自然是車水馬龍,人群熙攘,熱鬧非凡。由於外地運回的銀兩成色和平砝多有不同,因此太谷票商還規定了本太谷貨幣流通的金融標則,稱作“谷錢平”。凡是外來銀兩,必須按“九九八”的成色,在太谷銀爐重新鑄成銀錠,一般是50兩一個的“元寶”,加蓋太谷“周行鏡寶”的鋼印,才能在市面上流通,這也可見太谷商業和信譽之一斑了。

從清朝道光以來的一百餘年中,太谷商業票號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獲得“金太谷”、“小北京”的美稱,被西文人士譽為“中國的華爾街”,“中國傳統的金融中心”(羅比·尤恩森《宋氏三姐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