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少年时代的韩寒写出他的成名作《三重门》时,不知是否清楚苏州古城东北角有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门,也曾有厚重的三道城门。仔细算起来,其实应该是水陆城门各有三道,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苏州的这座曾经的六重门——娄门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出了拙政园往东,走大概不到1公里,我们就能看见今天重建后器宇轩昂的娄门,城门外一条娄江从这里的护城河开始一直向东流到昆山。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阖闾大城,一共建了八座城门,东北边的叫做为疁门,到汉代王莽时期改称娄门。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不过这个称呼的历史似乎比汉代还要早,在《越绝书》里就说的很清楚“邑中径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可见在先秦时代苏州人就已经把这里叫做娄门了。

数学好的朋友可以再进一步计算一下,秦汉时期我们老祖宗讲的一里地大概是400多米,算下来阊门到娄门的距离不到4公里,打开百度地图我们再看看从今天的阊门向东横穿苏州城走到娄门,差不多也就3.8公里,可见2000多年来苏州古城的大致位置的确没有改变

难怪有人说,苏州最重要的文物古迹就是这座古城本身。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说到阊门,我们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是古代苏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相比之下娄门的定位就不一样了,更像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当然这里的贸易也很发达,也许我们国家最早的市场经济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清代时娄门就是苏州著名的米市,而近代以来娄门集贸市场更是一度成为苏州四大菜场之一,一直到现在也是不少苏州人居家过日子的好伴侣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由于紧挨着娄江,娄门外水运也是繁荣了千年,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娄江成为太湖入海的唯一通道,于是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货物就是通过娄门、经过娄江最终送上停靠在太仓刘家港的郑和宝船,开启了通向西洋、送往世界各地的航海之旅。

而这座娄门,也曾见证过温柔江南铁血的一面。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明嘉靖34年,日本倭寇在东南沿海化整为零,四处袭扰,其中有一股来到了苏州,从娄门上岸后烧杀劫掠,当时苏州府同知任环带兵抗击,最终在太湖全歼倭寇,甚至母亲去世他也来不及吊亡。

而说起娄门的“六重门”,可以说是苏州城门之最了。经历历史上多次兴衰,一直到了清代娄门得到了重建,城楼翘角,舟船熙攘,三重陆门,三重水门,都有闸门装置,城门上还提写了“江海扬华”四个大字,可以说是苏州城不多见的大气豪情了。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这娄门内外除了江河城墙,其实还有许多遗落的故事。比如说大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老丈人家的祖坟就在这附近,清代苏州城的四大家族之一的韩家也住在娄门附近,他们家不仅出过状元,还培养了不少大文豪、书法家,山塘街上五人墓景点里有“五人之墓”四个大字就是他家的神童韩馨书写的。

大概到了1948年,娄门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相继被拆除,吊桥也无法使用。到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就几乎拆了个干净,现在只有水城门还能看见一点依稀的痕迹。


娄门,苏州的三重门


在我们查到的资料里,能看见在老照片里还有成群结队的鸭连连在娄门流连,范成大的《吴郡志》、顾震涛的《吴门表隐》里都有这只鸭子的身影,据说当日陆稿荐、杜三珍等熟食店必用娄门鸭做酱鸭,不然苏州人可不买账。当年毛主席都专门派人来苏州了解它的情况。可惜现在再难找到一只血统纯正的娄门鸭了,昆山一些地方还有娄门鸭的亲戚鸭在养殖,也算是给苏州吃客们留了点念想。

阊门昨日看不足,今日娄门花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