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論太極拳的身法(四)

裹襠護肫

太極虛實解中已有所述,腹為陰為虛,虛而能充,故實其腹。肫,胃也,陽也,位居腹中,此陰中陽也,虛中實也,居中須護,故須束烈(肋)下氣把襠撐。寬胸虛心,上則無留橫氣於上,束烈(肋)下氣,由上而下,氣沉丹田而護肫,是謂“天覆”;下則襠間撐開半月圓,儘量放鬆臀部和腰部肌肉,輕輕使臀肌向外方舒展,然後再輕輕向前、向裡收斂,就像臀部把骨盆包起來,尾骶骨根亦同時向前托起丹田,由下而前而上而裹襠升腹,是謂“地載”。“天覆地載”則拿住丹田練內功了,哈哼陰陽二氣開合鼓盪,腹由此而充實,氣由此而充盈,“腹心松淨氣騰然”。如此太極拳之行功方可虛靈不昧,清明在躬,屈伸開合,虛實轉換既輕且靈,而符合“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之太極拳約言。

論太極拳的身法(四)


提起精神

太極拳純以神行,不尚氣力,全身意思皆用精神。而此處所謂“精神”是“神”之狹義,即前輩先賢所說的“有形謂之形,無形謂之氣,運有形與無形而會之謂之神”之神,是靈明知覺之謂神之神。精神是超越於有限之形體的一種無限自由的境界。

“鼓之舞之盡神,外忘其形,內養其神,是謂登真之路,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以安於內,清虛棲心不誘於外也。”太極拳的要求就是從舞之蹈之動不休的形體中,追求徹底解放的精神的超然和迴歸,太極拳的修煉歷程,必然是由向外(形)練逐漸轉化為向內(精、氣、神)練,由形象體勢的體驗,進入到心靈的體驗。所以學太極需斂神聚氣,學太極拳為人道之基,又道以養心養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得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體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可見太極拳在承認形者神之質的物質第一性的同時,強調神者形之用的精神能動性,尤其重視精神因素的培養和訓練。

“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所謂“頂頭懸”。由此可見,太極拳之全部意義是以虛靈為本,以精神,即“心”為全體之主宰,神為主帥,身為驅使。身受心意的指使而行動,如影隨形。此即拳諺所謂:“形為象,神為魂,意自形生,形隨意轉。”亦即拳論所謂:“意存動之先”“先在心而後在身”。心境虛靜專致,神態安逸明清。內則自然心意空靈清虛,明性立見,智慧頓開,百骸松活圓融,經絡氣血通暢。精神和合,在精神的啟發下,外則自然百體無滯,動作輕捷快利,感覺靈敏,週轉得當,自無遲重之虞。遲重,即呆鈍而又滯澀,冥頑不靈,阻礙行功。故為求輕靈,上則須虛領頂勁,以挈其綱領;下則須尾閭沉垂,以掌握舵向,豎起線路。頂勁虛領,則精神陡振,尾閭下垂,脊椎立即準直。節節松沉,自上貫穿其下,自然周身輕靈,通體無滯了。而為求騰挪,則須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心松淨氣騰然。刻刻留心是意注,是精神貫注。太極拳崇尚腹心松淨,腹內松淨,則心必清淨。心能松淨,則腹內亦松淨,令拙氣拙力盪滌無存,丹田之元氣無阻滯而騰然。此即謂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腹內能松淨,神氣能騰然。騰是寓騰挪和預動之勢,寄活潑變化之意,腹心松淨而後氣勢騰然,騰然即鼓盪,能鼓盪騰然而後靈動。靈而無滯,則身法自然圓活靈通,輕靈貫穿,自爾騰虛。可見頂頭懸和腹心松淨是提起精神克治太極行功遲重滯澀的良方。太極拳身法十要中把提起精神作為身法之首訣,如同內家拳把敬字訣放在“五字心訣”之首一樣,再次體現了太極拳重視心、意、神、志等精神因素的作用,這是我國武術訓練思想上、方法上的一個質的飛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