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抱着枕头的小恐龙


我想最著名的“以貌取人”的例子,应该就是“以貌取人”这个词语的来源本身吧。

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说法,澹台灭明长相非常丑陋,孔子认为长相如此,才能自然有限,于是并没有很看重他。最后澹台灭明不但在其他诸侯处名声远播,而且率领三百门人弟子前往楚国,在楚国传播孔子学说,成为儒学南传的重要人物。故此孔子后来感叹,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因为宰予这个人比较能说会道,结果却“昼寝”,还参与了齐国的田常之乱,气得孔子想跟他断绝师生关系。对比澹台灭明,孔子自愧自己没有足够的识人之明。

澹台灭明



其实早已经有人把澹台灭明向孔子推荐过。《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就曾经问过子游,说你在武城遇到过什么贤人,会跟他一起说点什么私房悄悄话吗?(“汝得人焉耳乎?”)子游说,有位澹台灭明,这个人平时走路都只走大路不走小路,从来没有因为公事以外的事情到我的寝室来过。言下之意,这人行得正,不跟我来套近乎。但是显然孔子见到澹台灭明之后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没有足够重视。

在古代来说,以貌取人是非常普遍乃至正常的事情。《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长得像女人一样娇弱,然而却有如此智能,就引用了孔子的以貌取人云云。说白了其实就是张良个子小,今人觉得小个子脑筋灵活,不是傻大个,古人可不这么想。容貌包括身高和体重,具备一副好身材,在先秦两汉人看来,这就是才能的表现,是为古代的“颜值即正义”。

张良


pku小动物


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文人的故事:明朝心学大家王守仁和清朝高士奇。

著名的心学大家王守仁,长得很瘦弱,弱不禁风的那种。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明武宗朱厚照以许泰为副将军,太监张忠提督军务,他还要亲自南征。结果,王守仁只用了35天就平定叛乱。为了不让皇帝南征,加重百姓负担。王守仁就将宁王献给了太监张永,让张永领了这个功劳,并为百姓劝说朱厚照不要再继续向南行军。

由于没有抓到宁王这个俘虏,许泰和张忠就不乐意了。天天派自己带来的京城士兵堵在王守仁家门口骂。但是,王守仁丝毫不介意,还给军士送医送药。时间久了,这些士兵也都不好意思再找王守仁麻烦。

后来,这两个人就想出个馊主意。许泰和张忠觉得王守仁是个文人,长得弱不禁风的。于是,就邀请王守仁参观军营。趁机,邀请王守仁射箭,展示下箭术。王守仁推辞,他们就更加热情的邀请。这不就是想看王守仁出丑吗?

结果,王守仁不急不慢,连放三箭,三箭全中!

京军皆欢呼,张忠和许泰再也不敢找王守仁麻烦了,不旧率兵撤走。

高士奇这个属于野史,不过故事很精彩。

高士奇是康熙身边的亲密谋臣,负责每天给康熙讲书释疑。后来,高士奇辞官回家。半路上,没有了路费。就找了个盐商家,给商人的三个孩子当老师。

一年,盐商过生日。宴请了当地所有的乡绅、名流,官吏,偏偏没有请高士奇。盐商的小儿子知道以后,就去请高士奇也去。高士奇觉得这个小儿子很不错,就答应陪他去“闯席”。

盐商看见高士奇,才想起来疏忽了。这个时候,首座还空着。盐商也是假装谦让一下,请高士奇做首座,感谢他教导三个儿子。高士奇也不客气,直接就坐到了首座,端茶就喝。

这个时候,满桌都是当地名流乡绅。很多人觉得一个私塾先生竟然敢座首座,真是不懂规矩。都只侧目斜视高士奇,但是,高士奇毫不惭愧。

酒过三巡,就有人故意问高士奇:老先生一生,坐过几次首桌首席?

高士奇伸出手掌,泰然自若的回答:五次!

“姐姐出嫁,我代父亲送姐姐到姐夫家。姐夫家设席款待,我坐了首桌首席。”众人乐了,这是小老丈人,能坐首席。

“十六岁入学科举,我中了个头名解元。南京贡院设鹿鸣筵,我坐首席首位。”众人吃了一惊。


“后来我受康熙爷知遇之恩,被推荐为博学鸿儒科,取在一等额外之名。康熙爷在文渊阁设筵,太子执壶劝酒,老先生我不才,又坐在首席首位。”这时,已经有人吓得打碎了杯子。

“五十五岁荣归故里,我辞官之时。天子率百官于体仁阁设筵饯行。这一席还是我在首座首席,这是第四次。”

“今天,是第五次。”众人呆若木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以貌取人的皇帝。他手下好多大臣都是因为长得帅而得到重用的。

朱祁镇偏重北方士人,而不喜欢南方士人,所以在选拔庶吉士的时候,特地嘱咐内阁大臣李贤,一定要多选北方人,但是,总有例外,江西人彭时因为风度仪表俱佳,得到了朱祁镇的偏爱,于是朱祁镇又告诉李贤,南方人“必若时者方可”,虽然朱祁镇不喜欢南方人,但是,只要像彭时一样长得那么帅,,那也行。

另一个因为长得帅而被重用的,就是岳正。岳正“长身美须髯”不仅个子高,而且胡子长得很好看,这在古代绝对是帅哥特征。朱祁镇看见了,“色喜,连称善”,拉着岳正问长问短,然后就把岳正拉近了内阁。

有因为长得帅而得到机会的,当然,也会有因为长得不帅失去机会的。出名的神童张元祯选庶吉士的时候,就因为长得矮小、不好看,差点被刷下来。但是,多亏了李贤老成持重,对同事们说道:“此神童,不可以貌取。”于是派人赶紧把已经送出去的名单追了回来,把张元祯的名字加了上去,这才保举张元祯当上庶吉士。

而因为长得帅而入阁的岳正,很快也遇到了阻碍。岳正才能很高,但为人不拘小节,又一次对着朱祁镇说话,说的口沫横飞,竟然把唾沫喷到了朱祁镇的衣服上,自己还没察觉。朱祁镇很生气,对身边的太监说:“龌龊胡子对我言,指手画脚!”很快,就不再喜欢和岳正说话了。

参与了夺门之变的徐有贞,长得也很丑,而且没有仪态,看到人家摔跤,就“俛首侧项,噱然而笑”,朱祁镇看了也不喜欢,便说道:“徐有贞可惜无福。”朱祁镇自己的颜控属性,决定了不少大臣的升降啊……


营三千


蒋介石对相貌平平的徐向前以貌取人,无意造就日后敌手

曾国藩是清朝后期的重臣之一,他曾经学过相学,对看相识人很有一套。因此,他在掌权时,就会对一些部下进行见面谈话,以此观察此人的能力和将来的发展。曾国藩是蒋介石的最为崇拜的人物之一,因此,凡事都要学习曾国藩、效仿曾国藩。
蒋介石在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找每一位学生来到办公室谈话,以此观察学生的潜能,也是他拉笼学生的手段之一。蒋介石常以貌取人,喜欢那些侃侃而谈,口口声声追随校长、张口闭口忠于校长的人。而对那些情感内敛、不善言辞的人,便没有好感,甚至认为此人以后也是没有出息的。这其中就有一个人,蒋介石不但没有慧眼识珠,而且令其大跌眼镜。他后来不仅是蒋介石的强劲敌手,还是蒋家王朝非常重要的掘墓人之一、共和国的元帅——徐向前。
徐向前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校期间,蒋介石曾找过徐向前谈一次话。相貌平平、性格内敛的徐向前与蒋介石的谈话不足一分钟便结束了。蒋介石只是问了姓名、哪里人、曾经做过什么几个简单的问题,而徐向前是问一句答一句,不像别人那样侃侃而谈。因此,蒋介石没有看好他,以后也没再关注他。
数年后,徐向前在鄂豫皖地区闹革命。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多次指挥部队打败国民党军的围剿,给国民党军以重创,蒋介石甚至不惜出十万大洋悬赏来买其人头。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率领大军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每每这时,蒋介石便后悔不已,懊悔这样的战将自己竟没看出,没为己所用,而且成了自己难以打败的敌手,这是多么的悲哀。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主人公觉得对方丑,于是鄙视对方,结果惨被对方打脸,这就是以貌取人的最常见含义。

以貌取人反被打脸的故事设定符合大家的心理,于是一些经典的故事都采用了这一设定,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嫌弃凤雏,曹操嫌弃张松,都被打脸。

但是和以貌取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做相由心生。

其实以貌取人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常用的用人、识人逻辑,以貌取人被打脸这种才是小概率事件。以史为鉴举几个例子。


一,林肯以貌取人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总统有一次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却没有录用那个人。

幕僚问他原因,林肯竟然堂而皇之地宣称:“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过错吗?”

林肯回答:“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他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于此对应的中国版本也有。

《论语》.阳货篇提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意思是一个人四十岁的时候大家还讨厌他,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二,众美女以貌取左思


那么一个人基因不算好,长的丑,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古代没有韩国,人怎么改变自己的相貌呢?

潘安可以说是古代美男子的代表了,每次出门都被美女围着马车送瓜果。同时代的左思长得很丑,也学潘安坐在马车上出门,结果被女的扔瓜果皮。

但是左思丑归丑,挡不住左思有才,三都赋一出,洛阳纸贵。可以说左思就是熟读诗书气自华的典范了。

其实长的好看也好,长的难看也罢,人相处久了,一个有趣的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网上著名的一句话: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看见有人长得丑,我们都喜欢打趣他:“你怎么长得跟闹着玩似的。”殊不知,在对待颜值这件事情上,古人可比我们毒舌多了:

“丑妇竟簪花,花多映愈丑。”

“吾视之面容,欲刃之。”

人长得丑了,不仅戴朵花打扮一下要被吐槽,还到了让人想动刀的地步,古代颜控的怨念好可怕。所以,要说以貌取人的事例,古代还真不少。

左思:我还是多读书吧

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句话用来形容左思再适合不过了。

当年,国民老公潘安驾车穿行于洛阳大街小巷,姑娘们追出好几条街,用水果使劲往潘安的车里扔,创造了“掷果盈车”的佳话。然而这份美好,总得有个人衬托吧……

这个倒霉孩子就是左思。

(左思的逆袭之路)


小左皮肤黑、头发黄、五短身材,活生生一个糙汉子,在以阴柔为美的魏晋时期,却效仿潘安那样在洛阳城里闲逛。本以为自己也可以弄点小姐姐们的水果尝尝,没想到引来的却是老太太们的追逐。不要误会,这可不是为了表达爱意,而是纷纷朝他吐唾沫。那唾沫星子,差点儿没把他淹死。最终,他只得狼狈而归。

两两对比,谁丑谁受伤。左思竟然如此肤浅吗?当然不是。

相貌不足,才华来补,增长才华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于是,左思深居简出,埋头苦读,写下了《三都赋》。

十年后,左思拿着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拜访当时的名家,名家们看后,没有不被其文采征服的。经过一番品评,豪门贵族们争相抄阅《三都赋》,一时间,让整个洛阳的纸价飞涨。洛阳纸贵,可以说是左思行走江湖最大的金字招牌了。

这时,谁还有那闲工夫管左思长啥样?不管男女老少,纷纷开始吹捧他的才华,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大型真香现场。


支道林:对这个看脸的世界绝望了

可是有时候,即便能够做到才华横溢,颜丑照样会被人嫌弃。

晋朝名僧支道林,天资卓越,二十五岁时落发为僧,潜心研究佛经,见解颇为精妙,受到当时名士的推崇。然而,他因相貌丑陋,也遭遇过不少嘲笑。

(支道林画像)


某次,有人邀请阮光禄一同前去拜访支道林。谁知阮光禄推辞说:“我很喜欢他讲经授课,但是……实在是不想看到他那张脸。”

阮光禄还算客气的,只是在私下调侃一番,居然还有人当面直言。比如王徽之,本来是去拜访谢万的,没想到支道林也在。当时可能是支道林的神色看起来略微有些高冷吧,王徽之调侃道:“假如林公的胡须、头发都在,是不是神情相貌会稍微好一点,不至于这般丑陋?”

耿直的谢万看不惯了,站出来说:“这神情相貌不佳,关胡须、头发什么事?”

对于王徽之的这番调侃,支道林只得忍耐,自嘲道:“唉,反正我就长这样了,你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估计支道林内心也是挺郁闷的,说好的颜值不够,才华来凑,怎么到了自己这儿就不起作用了呢?心疼林公一秒钟。

选官也看脸,丑的靠边站

选官这么严肃的事情,竟然也看脸?

当然了!当官的长得不好,形象猥琐,那还怎么能树立起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况且,一个长得奇丑无比的人整天在你身边晃悠,你要是皇帝你能不糟心?所以,无论是女要选妃婚嫁,还是男要入朝为官,颜值高都是加分项。

在唐朝,士子们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还必须经过吏部的选官审核,审核的内容就分为身、言、书、判四项。看见没有,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身”,也就是形象问题。

所谓“身”,其实就是两点要求:一是必须五官端正,也就是颜好;二是身高也得达到一定标准,也就是高大。如果颜值和身高都离合格线差得老远,那就给个芝麻小官,最惨的,连官都没得做。

因此在唐朝以后,有许许多多的士子虽然寒窗苦读数十载,却被自己的颜值拖了后腿,最后还是当不了官。比如明朝的徐祯卿,是个大才子又能怎么样?长得不好看,还不是要靠边站。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的人虽然能力不咋地,可是因为长得好看,照样美滋滋地做了官。

比如宋神宗时期的王迥,史书中对王迥颜值的记载是:“貌莹寒玉,神凝秋水,姿状甚美”。这颜值,要是放在当今娱乐圈,那可是妥妥的流量小生啊!

(王迥画像)


然而,王迥这个人并没有没念过什么书,知识水平也非常一般。偏偏他长得帅,于是,看在他颜值这么高的份上,蔡确就向宋神宗举荐了他。宋神宗一看,这小伙子,确实长得不错,就让他当个纪检官员吧。

再比如乾隆时期的选官方式“大挑”,那些没能考中进士的学子,吏部根据他们的身形样貌进行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

看看,颜值鹤立鸡群,连机会都比别人多了一些。


全历史


其他答案已经介绍了很多以貌取人的案例,我在这也介绍个以貌取人的制度吧。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到清朝的时候,还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制度——“大挑”。大挑选官的标准,不考察一个人的能力才华,完全看脸。

只要长得帅就能当官,听起来是不是很荒谬?不过这一制度,在清朝是实实在在的施行了的,并且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补充,给许多士子提供了出仕的另一条路径。

一、

清朝的大挑制度,起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书:

“下第举子中有年力、才具可以及时录用者,特予格外加恩,拣选引见,分别以知县试,教职铨补,俾得早列仕版。会试揭晓后,即行拣选,大省四十人,中省三十人,小省二十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挑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参加的。参加大挑的入场券,是举人的身份。我们平常看古装剧,可能觉得什么状元啊、进士啊,才是高级知识分子。其实,清朝的科举,考上秀才已经不容易。考上举人,相当于现在高考全省前几十的水平了,是相当难的。

考上举人之后,理论上来说,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但是全国的举人数量,大概是进士的5倍,而编制就那么多,很难才能轮到举人。乾隆为了解决大量举人候任壅塞的现象,就发明了“大挑”的制度,给数量庞大的举人群体一个提前出来当官的机会。

二、

大挑一开始每6年举办一次,到嘉庆年间成为定制后,改为每9年举办一次。连续四次会试没通过的举人,即可参加大挑选举。

根据清人笔记,参加大挑的举人会分成三个等级:“一等用知县者,又借补府经历,直隶州州同、州判,散州州同、州判,县丞,盐大使,藩库大使,凡九班;二等以学正、教谕用,借补训导。”

即一等知县,二等学政,而第三等,自然是没选上,只好回家继续备考。

三、

大挑选拔,在皇宫的内阁进行,由皇帝钦派的王大臣充当面试官。王大臣面北而坐,被挑者南面跪。

当然,有许多士子觉得大挑像是选秀女,有辱斯文,不参加的也有。而参加大挑的考生们,则以每二十人为一班,进殿接受面试。

大挑的标准,前面已经说过,主要是看脸,完全不考察考生的知识水平。具体的标准是八个字:“同、田、贯、日、身、甲、气、由”。

“同”指脸型方长,“田”指脸型方短,“贯”指头大身长,“日”指肥瘦长短适中。这四种相貌,是面试官们比较喜欢的,一般都能通过面试。

而“身”指体斜不正,“甲”指头大身小,“气”指单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大。这种样貌气质都不太行的,就只能怪父母没给自己生一副好皮囊了。

四、

晚清参加过大挑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吴棠,以举人身份大挑知县。后来慈禧秉政后,升任漕运总督、两广总督、四川总督,成了一方封疆大吏。还有一位是晚清的户部尚书阎敬铭。据说阎敬铭参加大挑时,因为长得太丑,被主考的王大臣喝道:“阎敬铭出去!”所以阎敬铭后来只好又发愤图强,通过正规的科举考上了进士。


搞哥读史


老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先人们把这些经验教训都汇编成名言来告诫我们这些后人,不要以貌取人。可历史上以貌取人的事例还是比较多的,列举几个:

1、晏子使楚:齐国大夫晏子受命出使到楚国。楚国人看晏子身材矮小,便想戏弄他一番,于是不开大门让他从小门进入,这不仅是对人的羞辱更是对国家的羞辱。晏子压住内心怒火,笑呵呵的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得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2、子羽的故事:孔子门徒三千,有七十二贤人,其中一个鲁国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3、虽说相由心生,但好的皮囊不一定有好的心肠,大家所熟知的妲己娘娘天生丽质,深得纣王喜爱,可是她心如蛇蝎,谋杀大臣,剜心、炮烙、剖腹验孕、敲骨验髓。。。。。。 最后葬送商汤多年基业!

以貌取人害人不浅,希望我们能够以心取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以貌取人,谈谈你的经历吧!


以史为镜,方不荒唐——史镜唐 诚信互粉


史镜唐


明朝建文帝时期的榜眼王艮。

王艮,字敬止,建文帝二年榜眼。本来殿试对策为第一名,结果因为长相粗鄙,被年轻肤浅的建文帝朱允炆改为榜眼,而状元是相貌堂堂的胡广,李贯位列探花。三人又均为江西人。有明一代,江西是教育发达省份,犹如今日之黄冈中学、衡水一中,号“满朝文武半江西”。王艮才华横溢,成为翰林编修,参与编著《太祖实录》、《类要》、《时政记》等书。

靖难之役中,在南京城破的头一天,互为邻居的江西籍四大才子解缙、吴溥、王艮、胡广在吴溥家相聚。解缙慷慨激昂,说一旦城破就要去太祖庙中自杀殉国。胡广也随声附和,唯独王艮默默流泪。三人离去后,吴溥之子说:“胡广能守臣子之节,是好事。”吴溥却说:“孩子,你还太嫩,这里面真的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话音刚落,隔壁传来胡广的声音:“外面很乱,看好家里的猪。”父子面面相觑道:“一只猪都舍不得,怎么会自杀殉国呢?”话音刚落,王艮已在家中自尽而死,以身殉国。

第二天,曾经慷慨大义的解缙没有去太祖庙自尽,而是策马投降朱棣,并且推荐自己的同乡胡广。胡广立刻投降,向朱棣叩头谢恩。最后,李贯也投降,出仕新朝。

建文帝二年的殿试状元、榜眼、探花,只有被嫌弃丑陋的王艮自杀殉国,而状元胡广、探花李贯均依附成祖朱棣。李贯后来犯罪身死,临死前还一直念到:“我无颜去见王敬止啊!”

建文帝朱允炆身死失国,恐也想不到,当初自己的肤浅,却没有改变一个纯臣的气节。皇帝以貌取人,而臣子却死守臣节。可敬。


杜少说历史


“以貌取人”之说,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孔老夫子捶胸顿首的表示因自己轻率的加入颜值协会,嫌弃当时的小透明子羽长得不怎么理想,导致与一位优秀的弟子失之交臂。当然了,这也不是个无法被原谅的事。毕竟直到现在,我们仍处在一个耿直的看脸社会中。



而且,古代因为“以貌取人”而做出让人啼笑皆非事情的,也不止孔老夫子一个。《史记· 陈丞相世家》曾记载,绛侯、灌婴与陈平关系不太好,就诬陷他,跟刘邦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啥意思呢?说陈平长得这么好看,品德肯定不过关,听说在家的时候还偷嫂子。(陈平大哥:我不要面子的啊)


别说,屌丝羡慕嫉妒恨下的酸话,配着陈平那张花容月貌的小脸蛋,还真的挺有说服力,刘邦当时就疑心上来了,把陈平好一顿盘问。


如果这还算是“盛世美颜”带来的幸福烦恼的话,那么长的有待商榷的古人们,就是真的扎心了。


有“七子之冠冕”美誉的王粲,是一个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不凡天资的学霸,在汉末动乱,人才匮乏,市场渴求量巨大的前提下,应该是抢手货,走到哪里都有人上赶着发offer才对。于是,自信满满的王粲和刘备一样,想去投奔刘表,闯出一番事业。


结果刘表是一个外貌协会骨灰级会员,拒绝一切长得不美好的人来到他的面前。不幸的是,王粲虽然有一颗远超旁人的大脑,却没有与之配套的硬件外观,被勉为其难的放在一边落了15年的灰。直到遇见曹操,千里马才终于找到了他的伯乐。


当然,在这条与命定基因相抗衡的路上,王粲从来不是一个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也是一时豪杰,才名遍布天下。这位同志觉得,他这一身本领,做个北门学士一点也不过分。于是就大胆的冲到武则天面前提要求。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宋同志是龅牙。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武则天自幼进宫,待在一个美人扎堆的地方,满眼锦绣绫罗,养成了极高的审美意趣。忽然有一天心情正不错时,看见一个牙擦苏过来跟她推销自己,做一个成天在她眼皮子底下晃悠的秘书······

不管是受到惊吓还是十动然拒(也许还有一顿好打),反正宋之问这个官没做成。


如果这时候你决定灌毒鸡汤,说在看脸的社会,长得不好没前途什么的,请等等听我说:长得不好看也分种类的,有人受尽世态炎凉,有人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不信看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中曾勇敢的描述了高祖刘邦的外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先不说在人人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古代,司马迁是从哪里知道的高祖大腿上有72颗黑痣,就说高祖这长相,挽尊笔法说像龙,大白话不就是长得抽象吗!胡子长得好看也不顶用。



按说就凭这相貌,铁定是处处受白眼的命运,还别提高祖的个人道德素质也十分堪忧。结果人家死皮赖脸去参加名士吕公的宴会,被老头一眼看中,声称:“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还把闺女嫁给了他。最后吕公也的确没走眼,人家确实开创一代伟业,当了皇帝。


好了,别把自己当刘邦了,喝了毒鸡汤继续加班吧。


参考文献

《中的“以貌取人”》

《趣话古人以貌取人》

《孔子“以貌取人”把谁看走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