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以貌取人”的著名事例?

抱着枕头的小恐龙

我跟大家分享两个文人的故事:明朝心学大家王守仁和清朝高士奇。

著名的心学大家王守仁,长得很瘦弱,弱不禁风的那种。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明武宗朱厚照以许泰为副将军,太监张忠提督军务,他还要亲自南征。结果,王守仁只用了35天就平定叛乱。为了不让皇帝南征,加重百姓负担。王守仁就将宁王献给了太监张永,让张永领了这个功劳,并为百姓劝说朱厚照不要再继续向南行军。

由于没有抓到宁王这个俘虏,许泰和张忠就不乐意了。天天派自己带来的京城士兵堵在王守仁家门口骂。但是,王守仁丝毫不介意,还给军士送医送药。时间久了,这些士兵也都不好意思再找王守仁麻烦。

结果,王守仁不急不慢,连放三箭,三箭全中!

京军皆欢呼,张忠和许泰再也不敢找王守仁麻烦了,不旧率兵撤走。

高士奇这个属于野史,不过故事很精彩。

高士奇是康熙身边的亲密谋臣,负责每天给康熙讲书释疑。后来,高士奇辞官回家。半路上,没有了路费。就找了个盐商家,给商人的三个孩子当老师。

一年,盐商过生日。宴请了当地所有的乡绅、名流,官吏,偏偏没有请高士奇。盐商的小儿子知道以后,就去请高士奇也去。高士奇觉得这个小儿子很不错,就答应陪他去“闯席”。

盐商看见高士奇,才想起来疏忽了。这个时候,首座还空着。盐商也是假装谦让一下,请高士奇做首座,感谢他教导三个儿子。高士奇也不客气,直接就坐到了首座,端茶就喝。

这个时候,满桌都是当地名流乡绅。很多人觉得一个私塾先生竟然敢座首座,真是不懂规矩。都只侧目斜视高士奇,但是,高士奇毫不惭愧。

酒过三巡,就有人故意问高士奇:老先生一生,坐过几次首桌首席?

高士奇伸出手掌,泰然自若的回答:五次!

“姐姐出嫁,我代父亲送姐姐到姐夫家。姐夫家设席款待,我坐了首桌首席。”众人乐了,这是小老丈人,能坐首席。

“十六岁入学科举,我中了个头名解元。南京贡院设鹿鸣筵,我坐首席首位。”众人吃了一惊。


“后来我受康熙爷知遇之恩,被推荐为博学鸿儒科,取在一等额外之名。康熙爷在文渊阁设筵,太子执壶劝酒,老先生我不才,又坐在首席首位。”这时,已经有人吓得打碎了杯子。

“五十五岁荣归故里,我辞官之时。天子率百官于体仁阁设筵饯行。这一席还是我在首座首席,这是第四次。”

“今天,是第五次。”众人呆若木鸡。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以貌取人”之说,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孔老夫子捶胸顿首的表示因自己轻率的加入颜值协会,嫌弃当时的小透明子羽长得不怎么理想,导致与一位优秀的弟子失之交臂。当然了,这也不是个无法被原谅的事。毕竟直到现在,我们仍处在一个耿直的看脸社会中。



而且,古代因为“以貌取人”而做出让人啼笑皆非事情的,也不止孔老夫子一个。《史记· 陈丞相世家》曾记载,绛侯、灌婴与陈平关系不太好,就诬陷他,跟刘邦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啥意思呢?说陈平长得这么好看,品德肯定不过关,听说在家的时候还偷嫂子。(陈平大哥:我不要面子的啊)


别说,屌丝羡慕嫉妒恨下的酸话,配着陈平那张花容月貌的小脸蛋,还真的挺有说服力,刘邦当时就疑心上来了,把陈平好一顿盘问。


如果这还算是“盛世美颜”带来的幸福烦恼的话,那么长的有待商榷的古人们,就是真的扎心了。


有“七子之冠冕”美誉的王粲,是一个小小年纪就展露出不凡天资的学霸,在汉末动乱,人才匮乏,市场渴求量巨大的前提下,应该是抢手货,走到哪里都有人上赶着发offer才对。于是,自信满满的王粲和刘备一样,想去投奔刘表,闯出一番事业。


结果刘表是一个外貌协会骨灰级会员,拒绝一切长得不美好的人来到他的面前。不幸的是,王粲虽然有一颗远超旁人的大脑,却没有与之配套的硬件外观,被勉为其难的放在一边落了15年的灰。直到遇见曹操,千里马才终于找到了他的伯乐。


当然,在这条与命定基因相抗衡的路上,王粲从来不是一个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也是一时豪杰,才名遍布天下。这位同志觉得,他这一身本领,做个北门学士一点也不过分。于是就大胆的冲到武则天面前提要求。



在这里要说明一下,宋同志是龅牙。于是我们可以想象,武则天自幼进宫,待在一个美人扎堆的地方,满眼锦绣绫罗,养成了极高的审美意趣。忽然有一天心情正不错时,看见一个牙擦苏过来跟她推销自己,做一个成天在她眼皮子底下晃悠的秘书······

不管是受到惊吓还是十动然拒(也许还有一顿好打),反正宋之问这个官没做成。


如果这时候你决定灌毒鸡汤,说在看脸的社会,长得不好没前途什么的,请等等听我说:长得不好看也分种类的,有人受尽世态炎凉,有人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不信看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中曾勇敢的描述了高祖刘邦的外貌“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先不说在人人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古代,司马迁是从哪里知道的高祖大腿上有72颗黑痣,就说高祖这长相,挽尊笔法说像龙,大白话不就是长得抽象吗!胡子长得好看也不顶用。



按说就凭这相貌,铁定是处处受白眼的命运,还别提高祖的个人道德素质也十分堪忧。结果人家死皮赖脸去参加名士吕公的宴会,被老头一眼看中,声称:“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还把闺女嫁给了他。最后吕公也的确没走眼,人家确实开创一代伟业,当了皇帝。


好了,别把自己当刘邦了,喝了毒鸡汤继续加班吧。


参考文献

《中的“以貌取人”》

《趣话古人以貌取人》

《孔子“以貌取人”把谁看走眼》


历史研习社

大家好,我是趣撩历史,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以貌取人”的事例。很多答友说的都是因为相貌丑陋被人嫌弃的事例,下面我要说的却是因为长得太俊秀被人猜忌,差点被赶走的一位才子,他就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

登徒子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是泛指非常贪花好色的这样一类人,这个典故出自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是楚国的大夫,他嫉妒宋玉的才华,就在楚王面前败坏宋玉的名声,说宋玉长得像个娘们,平时口花花,四处勾搭大姑娘,特别好色。让楚王小心他,不要让宋玉出入后宫,否则楚王的帽子会变绿。

楚王就把宋玉招呼过来,把登徒子的话转述给宋玉,然后对宋玉说:“帅哥,解释解释吧。”宋玉就说:“大王你看,我长得俊秀那是天生的,平时能言善辩那是因为我的老师把我教育的博学多才、口齿伶俐,至于说我好色,那纯属是登徒子在放屁!”楚王就说:“你说你不好色有什么证据吗,有就说清楚,没有证据现在就滚蛋,从此不要在我面前出现。”

宋玉说:“当然有证据了,大王且听我分说。全天下漂亮小姑娘属我们楚国最多,而楚国的美女都集中在我的老家臣里,而臣里最漂亮的小姐姐就在我家隔壁。我家隔壁老王家的小姐姐长的老带劲了,那长的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倾国倾城、霹雳闪电,我们那的大小伙子看到她都浑身发抖。就这样一个花容月貌的美女,趴我家墙头看了我三年,就想和我零距离接触,我都没答应,您说我好色吗?”

“您再看看登徒子那个家伙,我都不稀得说他,他媳妇长得老难看了,那娘们长的是豁牙漏齿、蓬头垢面、口歪眼斜、腿瘸脚跛,浑身都是扁平疣,还有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裂……。就长成这样人神共愤的德行,登徒子还宝贝的不得了,天一黑就往他媳妇被窝里钻,在登徒子勤奋的耕耘下,到现在都生了5个娃了,您说到底谁好色!”

楚王被宋玉这番言辞逗得是哈哈大笑,然后就继续重用宋玉。颜值如宋玉者,都差点因颜值高而遭到贬斥,可见长得太好看也容易被“以貌取人”。

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趣撩历史

第二品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无论是谁要想做官,必须有一个好品德好名声。当然这个也不是百分百,例如宋之问。但是当时的社会认知与今天不同。有很多事我们今天看来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在当时可能会被认为无所谓。例如可以带着几个妓女随意玩耍,看老婆不顺眼可以马上修了等等。

第三,也是与本题最为相关的一点,就是要看仪表。不要求高富帅起码也得是个正常人,身高体重都有一个标准,看这个人有没有官威,走路,坐着,站着都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是最典型的一个以貌取人的例子。个人认为有很多我们认为很有才的文人不能考中官,在这一关应该有很大关系。

第四,也是最后一道最关键的考题。唐代考试没有什么特定的题目,所以很少有人能作弊。说的只是相对其他朝代而言。这个环节主要考的就是你的治理能力。比如在某个省份现在正在闹旱灾很严重,今年很有可能把这个问题当做考题提交上去,让学生们去答,如果他是那个地方的长官会如何如何。在这一关如果能过了,就是高中进士了。所以唐代有二十老举人,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能回答的有点跑偏不过并不妨碍唐朝是一个以貌取人的特殊朝代。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老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先人们把这些经验教训都汇编成名言来告诫我们这些后人,不要以貌取人。可历史上以貌取人的事例还是比较多的,列举几个:

1、晏子使楚:齐国大夫晏子受命出使到楚国。楚国人看晏子身材矮小,便想戏弄他一番,于是不开大门让他从小门进入,这不仅是对人的羞辱更是对国家的羞辱。晏子压住内心怒火,笑呵呵的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得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2、子羽的故事:孔子门徒三千,有七十二贤人,其中一个鲁国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拜孔子为师。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3、虽说相由心生,但好的皮囊不一定有好的心肠,大家所熟知的妲己娘娘天生丽质,深得纣王喜爱,可是她心如蛇蝎,谋杀大臣,剜心、炮烙、剖腹验孕、敲骨验髓。。。。。。 最后葬送商汤多年基业!


以貌取人害人不浅,希望我们能够以心取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以貌取人,谈谈你的经历吧!


以史为镜,方不荒唐——史镜唐 诚信互粉


史镜唐

主人公觉得对方丑,于是鄙视对方,结果惨被对方打脸,这就是以貌取人的最常见含义。

以貌取人反被打脸的故事设定符合大家的心理,于是一些经典的故事都采用了这一设定,比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嫌弃凤雏,曹操嫌弃张松,都被打脸

但是和以貌取人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词,叫做相由心生。

其实以貌取人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常用的用人、识人逻辑,以貌取人被打脸这种才是小概率事件。以史为鉴举几个例子。


一,林肯以貌取人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林肯总统有一次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却没有录用那个人。

幕僚问他原因,林肯竟然堂而皇之地宣称:“我不喜欢他的长相!”

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过错吗?”

林肯回答:“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他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于此对应的中国版本也有。

《论语》.阳货篇提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意思是一个人四十岁的时候大家还讨厌他,这个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二,众美女以貌取左思


那么一个人基因不算好,长的丑,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古代没有韩国,人怎么改变自己的相貌呢?

潘安可以说是古代美男子的代表了,每次出门都被美女围着马车送瓜果。同时代的左思长得很丑,也学潘安坐在马车上出门,结果被女的扔瓜果皮。

但是左思丑归丑,挡不住左思有才,三都赋一出,洛阳纸贵。可以说左思就是熟读诗书气自华的典范了。

其实长的好看也好,长的难看也罢,人相处久了,一个有趣的灵魂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网上著名的一句话: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以史为鉴

我国历史上“以貌取人”故事很多,有的流传为经典,有的则被传为笑柄;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著名的一代枭雄曹操不仅给后世留下很多经典战例、脍炙人口的诗词、著名的成语典故,直到今天我们都广为传颂;尽管是枭雄曹操也有其失算的一面,并且还是因为“以貌取人”而直接导致三国鼎立的格局和“曹操以貌取人失去西川”的遗憾✔


在东汉末年,天下群雄涿鹿,曹操先后打败北方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马腾韩遂等势力,进而又乘胜追击夺取了当时的四战之地荆州,刘备被迫正筹备逃往蜀地投奔蜀地宗亲益州牧刘璋;

此时的曹操正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时候,难免有些膨胀;在刘璋派“别驾”张松带着礼品和一张极具战略价值的益州 “形势图”(如:蜀地地形、地貌、风土民俗、兵力布防、要塞粮仓等)去向曹操示好,张松本来也是一个才华横溢、放荡不羁、嘴巴刻薄之人,又是小矮个、相貌也不招人待见;到了曹操军营,本想曹操能对他以礼相待,所以也就比较傲慢,谈吐之中还时不时的调侃和讥讽一下曹操;曹操本来就有些膨胀,又看张松“其貌不扬”,哪能会给张松好果子吃,一顿讥讽和贬斥把张松轰跑了;


张松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去,回到益州见到主子刘璋,就说了很多关于曹操怎么贬低刘璋和征讨益州的野心等谗言;刘璋本来就怕曹操攻打益州,情急之下就采取了张松和法正的建议,派张松前去请刘备大军入蜀共拒曹操,这就给以后刘备设计夺取益州埋下了伏笔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是三国鼎立最为关键的一步!

这就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曹操以貌取人失去西川”的纠结😖典故!


求图55

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非常非常以貌取人的皇帝。他手下好多大臣都是因为长得帅而得到重用的。

朱祁镇偏重北方士人,而不喜欢南方士人,所以在选拔庶吉士的时候,特地嘱咐内阁大臣李贤,一定要多选北方人,但是,总有例外,江西人彭时因为风度仪表俱佳,得到了朱祁镇的偏爱,于是朱祁镇又告诉李贤,南方人“必若时者方可”,虽然朱祁镇不喜欢南方人,但是,只要像彭时一样长得那么帅,,那也行。

另一个因为长得帅而被重用的,就是岳正。岳正“长身美须髯”不仅个子高,而且胡子长得很好看,这在古代绝对是帅哥特征。朱祁镇看见了,“色喜,连称善”,拉着岳正问长问短,然后就把岳正拉近了内阁。

有因为长得帅而得到机会的,当然,也会有因为长得不帅失去机会的。出名的神童张元祯选庶吉士的时候,就因为长得矮小、不好看,差点被刷下来。但是,多亏了李贤老成持重,对同事们说道:“此神童,不可以貌取。”于是派人赶紧把已经送出去的名单追了回来,把张元祯的名字加了上去,这才保举张元祯当上庶吉士。

而因为长得帅而入阁的岳正,很快也遇到了阻碍。岳正才能很高,但为人不拘小节,又一次对着朱祁镇说话,说的口沫横飞,竟然把唾沫喷到了朱祁镇的衣服上,自己还没察觉。朱祁镇很生气,对身边的太监说:“龌龊胡子对我言,指手画脚!”很快,就不再喜欢和岳正说话了。

参与了夺门之变的徐有贞,长得也很丑,而且没有仪态,看到人家摔跤,就“俛首侧项,噱然而笑”,朱祁镇看了也不喜欢,便说道:“

徐有贞可惜无福。”朱祁镇自己的颜控属性,决定了不少大臣的升降啊……


营三千

我想最著名的“以貌取人”的例子,应该就是“以貌取人”这个词语的来源本身吧。

按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说法,澹台灭明长相非常丑陋,孔子认为长相如此,才能自然有限,于是并没有很看重他。最后澹台灭明不但在其他诸侯处名声远播,而且率领三百门人弟子前往楚国,在楚国传播孔子学说,成为儒学南传的重要人物。故此孔子后来感叹,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因为宰予这个人比较能说会道,结果却“昼寝”,还参与了齐国的田常之乱,气得孔子想跟他断绝师生关系。对比澹台灭明,孔子自愧自己没有足够的识人之明。

澹台灭明



其实早已经有人把澹台灭明向孔子推荐过。《论语》中记载,孔子弟子子游做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就曾经问过子游,说你在武城遇到过什么贤人,会跟他一起说点什么私房悄悄话吗?(“汝得人焉耳乎?”)子游说,有位澹台灭明,这个人平时走路都只走大路不走小路,从来没有因为公事以外的事情到我的寝室来过。言下之意,这人行得正,不跟我来套近乎。但是显然孔子见到澹台灭明之后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没有足够重视。

在古代来说,以貌取人是非常普遍乃至正常的事情。《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长得像女人一样娇弱,然而却有如此智能,就引用了孔子的以貌取人云云。说白了其实就是张良个子小,今人觉得小个子脑筋灵活,不是傻大个,古人可不这么想。容貌包括身高和体重,具备一副好身材,在先秦两汉人看来,这就是才能的表现,是为古代的“颜值即正义”。

张良


pku小动物

三国里面就有两个人因为长的比较丑,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从而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这就是张松和庞统。

张松,本是益州别架,刘璋部下。曹操占领荆州的时候,刘璋担心曹操攻打荆州就派张松前去向曹操谈和。然而张松这个人,人丑才高,有点狂。曹操刚刚接受刘琮的投降,志得意满,看到张松又丑就不愿意搭理他。

张松本有意把西川地图献给曹操,哪知道因为丑不得曹操重视,结果便宜了刘备。刘备在张松回西川的路上等待张松,三天之内只谈风花雪月不谈国事,让张松深受感动,最后主动献上西川地图,为日后刘备入川提供了详细的军队部署,道路行军路线。


凤雏庞统,鲁肃把他推荐给孙权,孙权因为他丑,不肯重要。庞统投奔刘备,刘备也嫌他丑,让庞统做了一个县令。

庞统当了县令三个月只是喝酒睡觉,张飞听说庞统如此散漫当然愤怒,还好张飞尊敬文人没一刀杀了。庞统立马展现他过人才能一天时间解决了一百天的工作,得到张飞的推荐,要不然可能也要被刘备埋没了。孙权不以貌取人的话,有了凤雏得辅佐,江东何必偏安一隅。刘备不得庞统哪能那么轻松攻占西川!

刘备不以貌取人终能三分天下,曹操,孙权以貌取人错失改变天下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