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钝感力》是个美丽的误会。当时买《钝感力》的时候,是希望从书中找到一些,

将“敏感”转化为“钝感”的方法。但显然渡边淳一没有打算提供这个服务,他用通篇17章,讲述了钝感力的好处。

不过好在文风轻松,读来如同与长者对坐,娓娓而谈,读完轻松、惬意,也有满满的收获感。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01 无处不在的钝感力

钝感力这个词,据说是渡边淳一的原创,大致可以解释为“迟钝的能力”。我们通常觉得,一个人敏锐、灵敏是一件好事,但是作者却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让我们看到“迟钝“、”钝感”也是一种可喜的能力。

那什么是“钝感力”呢?渡边纯一用一个例子就解释清楚了:小K和小N都被公司领导批评,第二天,小K跟没事人似的,照常上班,而小N却一直摆脱不掉这件事情的阴影,以致于影响了之后的工作。对比起来,“钝感”的小K就比敏感的小N,更有优势,而小A的这种对领导批评反应“迟钝”能力,就被作者称为钝感力。

所以,这里的“钝感力”,不是指笨笨的、木木的迟钝,而是指“迟钝的力量”,也就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的一种能力。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在工作中,钝感力挫折商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放在工作中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挫折商(AQ)。

他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在工作中,钝感力是一种“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O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自尊心极强的人。一般的作者遇到退稿的情况,可能装模作样抱怨一下就继续创作了。可是O先生却因此遭遇了极大的打击,以致于提不起创作的兴致。后来编辑找他催稿的时候,他也总是无精打采,懒得应对。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有才华的O先生反而从文坛消失了。

相比之下,S医生应该算作“厚脸皮”的典型了,他跟随一位爱训斥人的主任教授作为第一助手,平时听得最多的就是各种批评打击,但是他把这些话都当做耳旁风,该学的学,该做的做,后来成了同辈里进步最快的一位,最后做到一家大医院的院长,而且健康长寿。

渡边淳一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钝感力,不是指反应迟钝,而是一种耐挫力。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很快调整好心态,做好自我激励,继续前进,这就是钝感力。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②对于身体健康,钝感力≈适应环境的强韧生命力

在作者看来,钝感力,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抗挫折能力,甚至也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动力。

渡边淳一曾是医学博士,有过从医背景。所以,他也从生物学上论证了钝感力的重要性。有的人容易过敏,有的人天生很皮实。有的人容易失眠,但有的人就天生睡眠好,倒头能睡。同吃一桌菜,别人拉肚子,但有的人就能安然无恙,渡边淳一认为,后者就是生物意义上钝感力比较强的人。

作者甚至用一章的篇幅来论述,拥有钝感力人,情绪更为平稳,因此在交感神经的影响下,血液的流动会更加流畅,也更容易获得健康。这个观点没有更详实的科学论证,这里就不妄加评论。

整体而言,在健康方面,渡边淳一所指的钝感力更像一种,随遇而安的能力,一种适应环境,随时保持活力的旺盛的生命力。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③在情感生活,钝感力包容能力

一对日本夫妻,因为一支牙膏吵到不可开交。这是怎么回事呢?丈夫有点强迫症,喜欢从后面依次挤牙膏,还要将牙膏尾整齐地卷好。妻子却是不拘小节,拿到手就挤。为此丈夫每天都要修整妻子挤完的牙膏管,不用说,最终他们为此大吵一架,却谁也改变不了谁。

这个例子很有趣!

事实上,很多夫妻即使不遇到挤牙膏的问题,也会遇到叠衣服的问题、放鞋子的问题等等,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问题。渡边淳一认为,夫妻生活、情感生活中,就需要钝感力——说白了就是包容能力,对看不惯的事物,理解并接纳能力!

敏感的人会把对方的所作所为都放在心上,日积月累,烦躁和不耐渐渐升级,直到矛盾爆发。钝感的人则是要么过眼就忘,要么吵过就忘,反而更利于维持彼此关系的平和。我们有句老话说“脸皮厚,吃个够;脸皮薄,吃不着”

。生活里确实大家更爱和宽厚开朗的人打交道,这样的人皮实,不容易生气。这种人也就是渡边淳一所说的“钝感力”更强的人。

这里的钝感力,更像是一种柔韧力,一种人际关系中的包容能力。拥有这种“钝感力”的人,也更能适应团体生活,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钝感力的核心要素:接纳能力、专注力、适应能力

在渡边淳一看来,钝感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要素。其实当我们把这个原创名词拆解开来,就可以看到,“钝感力”提倡的并不是“迟钝力”,不是不作为和逆来顺受,而是提倡在不要过度反应的情况下,在保持从容镇定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步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钝感力的释义一:接纳能力

回到开头的那个例子,小K和小N都被领导批评,为什么两个人反应如此不同?其实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样是工作失误,受到领导的批评。有人就是接纳现实:好吧,今天太倒霉了,我做的不好,被骂了。然后可以总结一下此次工作中的纰漏,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完善。

也有人始终在这件事的阴影中始终走不出来,他始终不能接受“工作失误,被领导批评”这件事。也许他会觉得领导是小题大做,觉得自己委屈,甚至越想越觉得,领导是不是不喜欢自己,故意针对自己?自己一直兢兢业业,却在这件小事上挨骂,难道真的是自己能力有问题,以后会被人看不起等等。因此,在情绪里打转,难以自拔。

接纳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两人真正的区别在于,一个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继续做好下面的工作,一个是钻进牛角尖,在这个事实里打转,跟自己内耗。所以,钝感力其实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接纳现实的能力。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为什么从小一起长大,她过成了贵妇,我却还在为买房子发愁?

为什么一起进公司,他已经成了经理,我却还是基层员工?

这些为什么,都是常见的疑问。

其实看完《钝感力》,你就仿佛听见渡边淳一在叹气:不要去追问已经存在的事情为什么发生,而是调整心态,接纳事实,接纳自我,并努力调整好不足,继续出发。

②钝感力释义二:专注力

钝感力,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专注能力。“维护内心的小宇宙,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 一旦下了决心,就能够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语,毅然决然地进行。即使听到别人的讽刺,也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这种钝感力,正是人们向崭新的领域挑战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我们是否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不放弃一款自己觉得很好看的衣服?

会不会因为别人眼光,而不去争取一个想去争取的职位呢?

《钝感力》告诉我们,别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专注做好你自己,对周围的评价“钝”一点。一个坚持自我的,往往比一个左右摇摆的人,更能获得成功。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同事们都社交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感觉不是很合群,也不大喜欢凑热闹。可是在属于自己的大把时间里,他把自己的专业技能磨炼得很好,合作的时候,不给他人添麻烦,他的人缘不是靠喝酒喝出来的,都是靠平时合作累积起来的。渐渐大家也就习惯了他这种性格,反而觉得他是一个踏实、稳妥的人。也许这就是钝感力,与其逢迎世界,不如耕耘内心,心中有花,世界自然也不会荒芜了。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③钝感力释义三:适应能力

提倡钝感力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现在我们崇尚个性定制,什么都以个体的舒适为佳。而《钝感力》提倡的反而是一种普遍的适应能力

渡边淳一在学医的时候,因为夜间需要观察小白鼠需要两个小时醒一次,因此他锻炼出一种快速入睡、快速清醒的本领。所以他认为,人在环境面前,应当更多提高自身的“钝感力”,不是枕头就人,而是人应该去训练更好的睡眠习惯。容易拉肚子,可能除了吃的东西不干净,可能还由于平时的生存环境过于干净,降低了身体的免疫力。人应该更“钝”一点,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单纯去改变环境,达成人的舒适感。

对于社会环境,也是一样。一个公司职员,因为身边一位女士的香水味而心生芥蒂,要求更换座位。渡边淳一感叹“人们的好恶以及忍受范围各不相同,可谓千差万别。而公司正是这种好恶之情彼此涌动,互相碰撞的场所。” “钝感力”更强的人,才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迅速适应,并如鱼得水地工作生活,获得更好地发展。

所以,我们深挖一下,为什么渡边淳一如此欣赏赞叹“钝感力”,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对于周边环境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接纳现状,快速反应,并且非常专注,能很好地完成目标,这样的人,是不是看起来就非常踏实可靠,而且也更容易成功呢?

钝感力的内核:和谐圆融的思想

其实,当我们更深一层解剖钝感力的含义的时候,会发现,为什么我们读《钝感力》是如此地平和、从容,好像饮茶清谈一样舒缓。其实,《钝感力》提倡的就是一种修养自我,以达成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的思想。

《钝感力》:颠覆认知,钝感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面对芸芸众生的毛病,有些人耿耿于怀,有些人不太在乎有些人视若无睹。在这方面人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只有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才能开朗、大度地生活下去。”

它提倡的是一种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平和共处的态度。

不是非要区分对错,公平与否,不是非要一较长短,而是可以以一种钝化的、甚至的暧昧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钝感力》富有东方式的智慧,它不强调突出相反,是要钝一点,圆一点,收敛一点。人不是要战胜环境而是要适应环境。在一段关系中,不强调主客体,而是着眼于彼此之间的包容和退让,让关系得到缓和和改善。

在书的扉页上写着:

职场上的钝感力,可以使人在芸芸众生中出人头地,笑到最后。

似乎钝感力是一种决胜之力!可是我却觉得,钝感力不是战斗之力,而是一种托底之力。拥有钝感力的人,也许不是特别激进、富于激情,但一定是圆融贯通,充满柔韧之力。“钝感力”不是强劲的进攻武器,但绝对有水滴石穿的力量。

“钝”如何比“敏”更有力量?也许看完这本书,大家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