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在那个年代,如果要问一个人最想吃的是什么,他的回答一定是窝头

经历了整整三年的大饥饿,人们的胃口,已经降低到了食草动物的水平。因为后来我听说,同一时期的印度人,宁肯挨饿也不吃玉米,说那是鸡饲料。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我们这里地处三江平原,当时是全国主要的产粮区,境况尚且如此糟糕,其他地区也就可想而知了。可惜那时没人调查所谓的“幸福指数”。除了阶级斗争,老百姓的苦难似乎被完全遗忘了。

白水煮茄不用油,糟糠肠胃欲何求。

窝头一个难果腹,依旧馋涎三尺流。

为了一个窝头儿,竟然垂涎三尺,现在的人谁会相信?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但这首诗是家父正儿八经收入他的诗集《梦外吟稿》里的,所以,肯定不是无病呻吟。

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来说,窝头应该是最粗劣的食物吧?而在那年月却是绝对的美味珍馐。

如果每顿都能吃上的话,其“幸福指数”肯定要比当代高得多!

当时我家常吃的是野菜团子,即把野菜剁碎,掺上玉米面做成球状,上锅蒸熟就是一天的干粮。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然而,叫我不明白的是,南院黄娘的家里却常有馒头可吃。 黄娘是我姨妈的干姐妹,我家刚来时,她一见我就特别喜欢。后来就老跟母亲念叨要收我当儿子。母亲似乎也愿意,所以就经常逗我说:“你去给黄娘当儿子吧?她家就老俩口,日子好过,天天吃白面馒头。”可我说啥也不干,一听那话就大哭起来。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黄娘人高马大,我瞅着有点儿害怕。更不明白,村里人吃糠咽菜还填不饱,她家为什么会有馒头吃。

后来武娘到家串门提起才知道,原来黄娘是村里唯一的女党员女干部,家里开着小食堂,专门招待上边下乡的人。 如今,怀旧的人都说那个年代的干部为政清廉,然而多吃多占的现象却十分普遍。

70年代的美食 ,儿时的记忆,一般人吃不起

如今的人可能以为多吃多占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那个年月,窝头是能救命活人的。

如果你多吃了一个,就可能会有另一个人饿死。你能说这是小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