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富二代 要学厨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说道锅包肉,必须要提及被称为“滨江膳祖”的创始人郑兴文。

郑家祖籍辽宁建昌县人,正蓝旗,除了血统正,父亲郑明泉还是当年北京很有实力的茶商。郑兴文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尝遍各地美食,小小年纪已是京城著名的吃货。

从吃到做,是吃货的宿命,郑兴文长大后,就提出要学厨,当爹的自然不干,儿子也不干了,最终胳膊扭过了大腿,要干就好好干,郑兴文被老爸送到和珅家的恭王府学厨,起点那是相当的高。

第一次创业

以和珅的身家,恭王府伙食绝对不比皇上吃的含糊。

经过几年磨砺,郑兴文出徒后,开始创业。最初在东华门大街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小馆——“真味居”,因技艺超群,生意红火,京城名流接踵而至,但树大招风,不幸得罪了大太监“小德张”。百般赔礼道歉无效,“小德张”以严苛的城市管理为准绳,坚决打击了无照经营的小贩郑兴文,郑兴文被勒令停业,第一次创业失败。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1906年,锅包肉创始人郑兴文(右三)全家福。 这一年,真味居关张。

闯关东

“真味居”关张后,郑兴文赋闲在家,平日结交的官场人脉给郑兴文提供了一个信息,朝廷打算在哈尔滨设立“滨江关道衙门”,正缺厨师!郑兴文在1907年5月15日带着14名厨师来到哈尔滨,开始了他的官厨生涯。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郑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和“滨江祖膳”牌匾

随着中东铁路扩张,国内外贸易频繁,1907年9月,坐落在哈尔滨的“滨江关道衙门”正式建成。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是当时哈尔滨的最高行政机关,负责铁路交涉事宜和督征关税。

道台府和洋人接触频繁,接待自然少不了中西餐,1908年施肇基任道台时,要求一日三餐必须准备中、西两种饭菜,以备其选择。于是,郑兴文又到中东铁路公司旅馆学习了西餐,自此,郑兴文成了哈尔滨最早的中西餐厨师。

“锅包肉”的创世纪

郑兴文有一道“焦炒肉条”的拿手菜,但外国客人并不适应北方菜的咸浓口味,于是,郑兴文尝试把爆炒后的里脊片淋上糖醋汁,果然大受欢迎。这道菜原本起名“锅爆肉”,但外国人常常把“爆”这个读成“包”,于是慢慢就成了”锅包肉“。

“滨江膳祖”一举成名

1911年清政府拨款10万两白银在奉天(今沈阳)召开有12国代表出席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当年的道台施肇基,这时已升成了外交部长(外务部大臣),他钦点郑兴文做大会总厨。

郑兴文不负众望,设计了中、西菜式340个品种,其中中式菜200种、西式菜140种。20多天的会议轮流供应不重复,只有“锅包肉”每餐必备。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熘汁”锅包肉

但由于会议开餐时间不定,而刚做出的锅包肉不易久放,于是,郑兴文又对“锅包肉”进行了改良,把原来“烹汁”改为“熘汁”,不仅久放口感不变还更加鲜艳。“锅包肉”被与会者誉为“中国第一美食”!清政府高兴了,最终,在这样的国际大会上,奖了郑兴文“滨江膳祖”的匾牌。

有了这块官方认证的金字招牌,从此,“锅包肉”名满天下。

三派斗法,谁是名门正宗

哈尔滨的锅包肉用糖醋汁,沈阳用番茄汁,赤峰则是咸鲜口,各自都说自己正宗,各地粉丝都维护本派利益,把别地的口味比喻成十恶不赦。

锅包肉:东北菜中的异类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认真,好吃是硬道理,无论酸甜还是咸鲜,能被一方人广为接受,就说明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甚至用果酱果汁调味,亦或是用鸡鸭肉片,甚至杏鲍菇片代替里脊肉,只要好吃,有什么不行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