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朱高熾反對鄭和下西洋?而且還謀害他?

lovebenyao


朱高熾謀害鄭和?人家是皇帝啊,要害鄭和易如反掌,哪裡需要用謀害這個詞?但是雙方畢竟理念不同,朱高熾也的確下令停止下西洋活動,雙方有所爭執也是正常的。但是為什麼朱高熾要反對鄭和下西洋呢?

我們先說說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關於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說法很多,但是一般有以下三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尋找建文帝

不過這種說法並不是太靠譜,因為鄭和多次下西洋,不可能每次都是要去找建文帝,如果這樣的話,明成祖朱棣未免也太慫了,真的怕一個軟弱的人反撲怕成這樣嗎?而且這種說法沒有史料記載作為支撐。

第二種就是宣揚明朝國威

根據《太宗文皇帝實錄》記載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宣揚德化。明成祖連年征戰,比較好大喜功,這說法也比較符合他的性格。在這裡穿插一個小故事,太宗文皇帝就是明成祖,根據慣例,因為他不是王朝的創立者,因此他的廟號裡不能有“祖”,而應該叫做XX宗,比如說唐太宗。所以正常情況下,明成祖朱棣的廟號應該是明太宗。

第三種說法是軍事目的

比如想聯絡印度,共同對抗帖木爾帝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帖木爾已經去世,他的後繼者,同明朝關係比較好,因此這個也不太符合現實。

因此,我們認為,鄭和下西洋主要還是為了宣揚明朝國威。當然了,在宣揚國威的同時,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也產生了一些影響,這裡不作為重點來描述。

但是明仁宗朱高熾為什麼反對下西洋呢?這需要考慮明朝面臨的一些實際情況以及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問題。

第一,國家主要戰略方向轉變問題

首先明朝初期,國家海防這邊是沒有問題的,到明朝中後期才出現了倭寇。但是明朝長期受到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威脅,國家需要把戰略的重心轉移到北方,而且過去中國是一個農業,海權觀念並不強盛;

第二,鄭和下西洋,耗資巨費,並不划算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雖然也帶來了一些貿易往來,但是大多數都不是等價交換,而是更多的一種賞賜性的貿易。比如說。對方送過來一個小小的禮物,皇帝就要賞賜外國大量的金銀財寶。而且造船是一個比較費錢的工作,雖然在明仁宗時期,國力並不比永樂時期弱,但是畢竟不是一個划算的買賣,不划算的買賣怎麼會長久呢?


第三,明仁宗的性格問題


明仁宗朱高熾並不像他爹明成祖朱棣一樣有豐富的閱歷,故而沒有太多的遠見,而且當時社會比較穩定,他也沒有這個慾望對外擴張發展,因此明朝走向了守成。其次朱高熾這個人在性格上是一個比較溫和的皇帝,在他沒有登基的時候,每次明成祖出征都由他來監國。用古人的說法就是朝無廢事。等待他登基之後,還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廢除出了一些苛政,也不像明成祖一樣,對外大規模用兵,他注重的是天下休養生息。《明史》裡面就讚美他:

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成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媒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儘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皇帝,當面對一項又耗資巨大又沒有收益的工程的時候,他會怎麼做,自然就會取消它。

至於謀害鄭和?不存在的,頂多是前朝寵臣失寵了而已。


小人物眼界


鄭和下西洋作為當時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而載入史冊,但維持這項壯舉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高昂的。據史料記載,鄭和的船隊擁有各類船隻240餘艘,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是名副其實的無敵鉅艦。

當時沒有蒸汽發動機,這些龐然大物完全是靠人力驅動的,鄭和船隊中共有28000名船員,其中多數是槳手。這樣一支龐大的無敵艦隊,每次出行都需要耗費大量銀錢,“支費浩繁,庫藏為虛”,是導致明朝停止海上遠航的主要原因。永樂時期,鄭和已經先後六次率領船隊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和宣揚大明國威,通過前六次出行其目的已經基本達到,因此無需再付出高昂代價繼續這一“偉大壯舉”。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永樂帝朱棣在第五次遠征蒙古回朝途中病逝,嫡長子朱高熾登上皇位,改元洪熙,史稱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10個月就駕崩了,但由於朱棣忙於遠征蒙古,做為太子的朱高熾先後六次監國,實際在位時間長達8年零8個月。在監國期間,朱高熾深刻的感受到由於遷都北京,修築長城,六下西洋,以及無休止的大規模遠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得國家元氣大傷,國庫為之一空。朱高熾登基後頒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追回鄭和統率的遠洋船隊,召回在交趾(越南舊稱)採辦珍珠和在西域收購良馬的宦官,一句話概括來說,只要是花大價錢的事一律停止。這說明朱高熾並不是針對鄭和,而是為了休養生息,培本固元,讓鄭和率領下西洋的軍隊鎮守南京,使之成為首位南京首備太監。

朱高熾根本沒有謀害鄭和,否則就不會有宣德五年六月,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記錄。要知道明朝的君主集權雖不如後來的清朝,但已經是封建社會的集權巔峰,朱高熾如果要讓鄭和死,只需發佈一道指令即可。就連明武宗時期權勢熏天的權監劉瑾,也只需皇帝一道詔令便落得凌遲處死的下場,更何況實力遠不及劉瑾的鄭和。

綜上所述,朱高熾反對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休養生息,培本固元,避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一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上。但他並未謀害鄭和,否則縱使三寶太監有10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歷史茶坊


朱高熾謀害鄭和這話從何而來呀?

首先朱元璋稱帝之後,發佈了禁海令,片板不能出海。直到朱棣靖難之役成功登基之後才命三寶太監鄭和駕駛寶船,對外傳達明朝新帝登基宣威八方,令各大小城邦稱臣納貢以正朱棣皇位的正統與上邦天朝的皇恩浩蕩,讓其他撮爾小國對大明打消其不臣之心。

另外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朱棣得位不正,登基之初殺死文人無數但是仍然堵不住悠悠之口,而在這個時候鄭和下西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其中有幾點原因,首先是朱棣得位不正,是通過武力奪權,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已經向周邊朝貢國派遣使臣,宣告大明替代元朝,要求交換前朝頒佈的官印授誥,並與元朝解除臣屬關係,成為大明的藩國,但是朱棣他自知得位不正,為了讓天下臣民服氣,他必須做出超越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在南北兩面建立起以大明為核心的天下,還有一點就是因為篡位所以諸多文人對他打心眼裡看不起,他作為大明新的皇帝,非常希望得到眾人的承認,在這種情況之下文人們不擁護不承認的前提下,朱棣就把目光放在了眾多藩國身上了,如果能夠讓萬國來朝承認他這個皇帝,那麼既然這些藩國都承認我是明朝的皇帝,這些文人就更該承認我這個皇帝了,於是在這種想法的前提下,朱棣做出了一個影響了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決定,讓姚廣孝的徒弟,自己的心腹,謹慎的正四品內觀監,中華上下數千年航海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能稱為航海家的航海家,至今為止在太監的歷史裡,在史書中形象最正面最著名的三寶太監鄭和。


朱棣任命鄭和為大明水師總兵官,簡單一點就是整個艦隊的總司令。而鄭和其人根據史書記載,三寶太監鄭和並不姓鄭而是姓馬,叫馬和,色目人,出生地雲南,鄭和的幼年實際上並不好過,他生於洪武三年,出生在雲南昆明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本人也是虔誠的穆斯林。在他11歲的時候,洪武十三年,大將傅友德與沐英統兵30萬攻打雲南,次年攻克昆明,讓這個神秘的地區,在600年後再一次回到了漢陽王朝手中,由於戰亂,鄭和不幸做了明軍的俘虜。並且在他15歲時閹割成為太監隨著傅友德離開昆明北上,傅友德要接替剛剛去世的徐達擔任駐北平的統帥。此次傅友德一共帶了十幾個在雲南淨身的小太監供朱棣挑選,朱棣只留下了當時還叫馬和的小太監一個人,並且讓他師從黑衣宰相姚廣孝學習陰陽術數,天文地理,諸子百家,經史子集,操舵行船,而這些看似平淡的技能傳給鄭和之後才為他以後能七下西洋提供了技術與學識上的可能。


其在朱棣未起兵靖難之前就已經是朱棣的心腹,在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賜姓馬和為鄭和,並且升級其為正四品的“內觀監太監”。這次鄭和又被任命為艦隊總兵官,轉眼一年過去了到了永樂三年,在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共製造大型寶船數十加之大明水師各類型的馬船,淡水船,戰船並且將各船所需的各級水兵配置完畢,由於訓練有素加之船新兵壯一時之間士氣大漲,於是將艦隊出征的日期定為永樂三年6月15日,地點則在蘇州城外劉家河碼頭,只見當日江面上浩浩蕩蕩一共200多艘各類海船,另外配上水手與水軍一共28,000餘人,鄭和正式開始了大明王朝鄭和艦隊第1次的西洋宣威之旅。


鄭和的寶船長44丈約138米,寬18丈約56米,僅此一艘船就可乘坐數百人。因為是鄭和的旗艦,而鄭和又叫三寶,所以這艘船又被命名為寶船。據現在考古專家與學者估計,這艘船的排水量至少高達8000噸,而九十年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船隊,其最大的排水量的船才可憐的200噸。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水師的船隊足足領先其他國家幾百年,鄭和船隊一路向南,沿著大陸海岸線前行,出了大明國境之後,來到了爪哇,滿刺加,蘇門答臘,錫蘭山與柯枝等地,艦隊最後到了古裡也就是印度的卡里卡特。在出訪的各個國家中基本上每到一處鄭和都代表大明皇帝與當地最高官員或者國王交流,代表大明王朝對他們進行封賞,並讓手下的人與各地客商進行商品交易,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等非常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對方則以香料象牙,珍惜動物等物品作為交換,在從印度回程的時候船隊到達了印尼的三佛齊。


鄭和艦隊遇見了大海盜陳祖義,這名海盜在沿海打劫各國商船,鬧得雞犬不寧,沿海各國對他根本沒有任何辦法,被他搶得的財物不計其數,並且跟隨他的海盜人員越來越多中達,5000人之多,成為各國的心腹大患,這是他看見鄭和艦隊停泊在碼頭,自己親自帶領5000海盜,在半夜對鄭和艦隊發起攻擊,準備搶奪艦隊裡的財物,得手之後再依靠夜色逃之夭夭,誰知其計謀,早被鄭和算到,不但五千海盜消滅殆盡,還將陳祖義活捉在手關於船艙,徹底的為沿岸國家出了一口狠狠的惡氣,抓了這些國家抓了許多年而未抓到的大海盜頭子,讓沿途這些小國佩服不已,第1次真正的感受到大明水師的實力。陳祖義後來被押送回京師,朱棣叫來各國使節圍觀被鄭和抓住的海盜頭子陳祖義。並且當著各國使節的面將陳祖義斬首示眾,令得深受海盜困擾的沿岸各國,對大明水師刮目相看。鄭和一共下了7次西洋。耗費的金銀鉅萬,永樂皇帝朱棣死了之時鄭和正在第6次下西洋。等他回到國內已經是洪熙元年2月。然後所有的保存,都已經被封停在太倉劉家港。並且他也被任命為南京守備。

朱高熾並沒有想殺鄭和,只是覺得艦隊花費太高,屬於宣威的面子工程,所以才會有艦隊封存,但是朱高熾只坐在帝位上十個月就撒手人寰,然後朱瞻基繼位稱帝,進而啟用鄭和進行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次西洋之行,而這次鄭和第7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給大明的數十個屬國宣達新帝登基的消息。通俗一點就是互換官印。然後告訴各地藩王以前是怎麼回事的以後還是怎麼回事,大明雖然換了皇帝,但都是朱家的人,所以該進貢的該送美女的,自己懂的。就這樣,正好完成了他弟7次西洋之旅,然後在歸程的時候死在古裡。前面說過,古裡就是現在印度的卡里卡特,於是乎隨著當代最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海戰家鄭和的死去直接讓明朝再無遠航的行動計劃,同樣的,明朝朱棣依託鄭和艦隊而辛苦組成的以天朝為中心以印度,爪哇,越南,日本,韓國,孟加拉,錫蘭為輔的亞洲國際次序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殆盡。一句話,可惜了!

此外還有野史記載之所以下西洋,是因為想找建文帝。這個不得不說,腦洞稍微大了一點。如果說在正好的船隊裡有那麼幾十個有特殊任務的人,去尋找某一個人,這個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說他整個船隊為了尋找一個建文帝,派出200多艘軍艦,28,000餘人花費鉅萬,前後朱棣在位期間六下西洋,朱棣孫子登基又第七次西下,這個可能過了一點。此外關於為什麼朱棣要派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我在上面也已經說了。在此我就不多贅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