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左宗棠和曾国藩彻底绝交的根本原因

左宗棠和曾国藩彻底绝交的根本原因

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郭嵩焘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让人转告郭嵩焘,放太平军入广东者是曾国藩。左宗棠在营中,每次吃饭,都要骂曾国藩,“公与解释旧嫌,以济公家之急,此盛德事也;附会左君以咎鄙人,则过矣。”

郭嵩焘写此信的背景是郭左不和。南京克复后,残余太平军纷纷逃回广东,时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兵单力弱,上奏要左宗棠回师保卫广东。这触怒了急于北上立功的左宗棠,二人矛盾激化。

这封信说了三个重要信息,一是左宗棠竟然将战后太平军逃回广东的责任归咎于曾国藩,这个罪名可不小;二是左宗棠每次吃饭时都要骂曾国藩;三是左宗棠对郭嵩焘说,曾国藩将郭左矛盾的责任归咎于郭氏。

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曾左矛盾在克复南京后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个中因由,唐浩明先生在一篇《曾左的友谊和破裂》中已说得很详细了,无须再述。

从1864年湘军攻克南京至1872年曾国藩去世,整整八年时间,曾左绝交断了来往。有趣的是,左宗棠每次吃饭都要骂一回曾国藩,这种“爱好”莫非是想保持曾左之间的精神联系?却不知,没有曾国藩,左公这碗饭还不知在哪儿吃呢。

面对曾经的朋友、幕僚和战友,如今的同僚对自己的攻击,曾国藩如何应对呢?

他在给郭嵩焘的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处理方法。一是告诉郭嵩焘,左宗棠极力攻击郭嵩焘的事,路人皆知,但如果说曾国藩也附会左宗棠归咎郭嵩焘,则是“私造典故”,没有的事。二是告诉郭氏,左宗棠痛骂曾国藩,他也有所耳闻。三是,如果左公那边天天骂他,难道要他也天天回骂左公?况且自己口才不行,不善争辩,肯定争不过左宗棠。四是提出了他的应对方略: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

曾国藩一口气说出“六不”,也足见他对此事态度的坚决。

不诟,就是不以为辱;不詈,不回骂;不见不闻,就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生不灭,则是佛教中的用语,意思是解脱。佛教教义认为真解脱者,不生不灭,即如来,是一种最高境界。

反正骂他不过,干脆就不当回事,“平日则心差闲而口差逸”,落得个清净安逸。

从这件事可以证明曾左矛盾并非有人所说的那样,是二人设计的苦肉计,是演给北京看的。以左宗棠之才,和运气、此时的地位,如何做出这种事来?

这只能说明,曾国藩在左宗棠心目中的重量,无论是科举,还是修养,或者军功爵位,或者地位影响,曾国藩总压他一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屈居第二。这口气弊呀,一辈子翻不了身。

后人喜欢为尊者讳,在我看来,曾左矛盾乃至彻底决裂,根子上就是私情,也不是左公自己所说“有争者国势兵略,非争权竟势比”。曾左之争根本无关国势兵略。这一点不容否认。至于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悲痛、送挽联、关照其后代等,都是演戏给世人看,也不排除有忏悔之情。

左公有才,但在青年时期并没有显现出来,甚至他都没有考上秀才,是通过捐纳成为监生,直接参加举人考试的。直到太平军进入湖南后,他的军事才能始得以发挥。至于人们所说左宗棠的文才,其实远不如李鸿章,至今为止,我们没有发现左公留下过一首有名的诗。在科举时代,诗文是判断一个人有无才华的基本标志。这一点,左公没有。

左宗棠的种种“表演”就是想求名。曾国藩九弟曾国荃在未从军之前,就在信中直呼左宗棠为“浮夸子”。

太平之乱基本平息后,不仅曾左决裂,而且郭(嵩焘)左、李(鸿章)左也都决裂了。

郭嵩焘用重金换来潘祖荫的那道著名的保折,不仅显示了郭嵩焘是在尽心尽力帮左宗棠渡过难关,而且为他赢得了天下大名。应该说,他对左宗棠是有恩的,左公不应该那样倾力攻击郭氏,直到将郭嵩焘革职才罢。因此,郭嵩焘到死都不肯原谅左宗棠。

以潘祖荫的地位,不大可能在樊燮案中起到关键作用,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曾国藩,若不是曾国藩的保折,左宗棠不大可能在这一案中轻松过关。

但是对潘祖荫,左宗棠发达以后每年都要送敬银一千两给他,甚至投其所好,将在西北获得的一件三代时期的青铜鼎送给好古玩的潘祖荫。以左宗棠的聪明,他何尝不知道潘祖荫的分量远不及曾国藩的十分之一?他独独对潘祖荫“知恩图报”,其实报的是那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是这句话,使得左宗棠名满天下。

左宗棠和曾国藩彻底绝交的根本原因

我不大赞成唐浩明先生分析的那样,认为“曾负左占十之三四,左负曾占十之六七”。曾国藩在江西碰上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招致左宗棠破口大骂,曾国藩何负左宗棠?左公在湖南努力筹饷不假,但又不是为了曾国藩,曾国藩也不是为他左宗棠打仗,二者都是为了国家,为了自己建功立业。

至于曾左绝交,唐先生认为是曾国藩负气,而且后来又不主动与之讲和,都将责任归咎曾国藩,认为这是曾有负于左,这也太“厚道”了吧?为什么必须是曾国藩先主动呢?平心而论,左宗棠的性格谁受得了呢?惹不起,总还躲得起吧。曾国藩何罪之有?实不该承担这“十之三四”的责任。

唐先生还认为导致曾左关系破裂的是“朝廷”,是“朝廷”故意挑起二人矛盾。这“朝廷”二字很模糊,是指皇帝?还是指中枢恭亲王等人?曾、左的二道奏章又不是密折,这种事还有什么机密可言吗?连翁同书的倒台,都让人知道是李鸿章替曾国藩捉的刀。以左宗棠的性格,根本无需朝廷故意挑起矛盾。假如如其所说,那么,郭左矛盾呢?李左矛盾呢?也能不能归咎朝廷?这种“阴谋论”可以休矣。

对生平于自己恩重于山的人物,最后反过来恩将仇报,这种人,偏偏还有那么多人替他背书,实在看不懂。

左宗棠是一个对自己的夫人都喜欢说大话哄骗的人,有两个例子可以明证。

一是左宗棠路过洞庭湖,梦中见有人来打劫。他给夫人写信时,就说自己在洞庭湖与水贼打斗,将贼人打得狼狈而逃,保护了大家。他的谎话被朋友揭穿后,不但没有愧色,反而挺认真地对朋友说:你不懂,史册上将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写得栩栩如生,你以为真的就是那么一回事,说不定只是司马迁、班固的笔底生花而已。天下事,都应当作如此看。

二是他在慈禧太后面前也敢于说大话,好在慈禧了解他的性格,一笑了之。

不仅如此,左宗棠还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陕甘任上,他与幕僚谈及自己的顾虑:“我既与曾国藩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扼我饷源,败我功也”。事实上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还选派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多赖此军,而且还高度评价了左宗棠平定新疆的功绩,称之为“天下第一”。

因为这句话,中了左宗棠的意,喜欢别人“出格恭维”的左宗棠这才上奏说了曾国藩许多好话。总之,左宗棠实实只能称是事功上的巨人。

“天下事,都应当作如此看。”左公本来还可以更伟大一些,但是依我看,左宗棠大半生都生活在“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句虚空的话语构筑的梦中。

-end-

选摘自《历史只露半边脸》刘绪义,九州出版社

左宗棠和曾国藩彻底绝交的根本原因

这是一部轻松解读历史的作品,所选文章均来自《南方都市报》历史评论专版。本书主要围绕着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文化史上一些熟悉的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纠正了历史的误读,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