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摘登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摘登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摘登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组成,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该药物于2002年获得上市许可,为国家医保乙类品种,临床应用15年来,累计超过3000万人次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应用经验。

为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充分了解和合理使用丹红注射液,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脑心同治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编写《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4月3日,该共识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正式发表。本文撷取其中重要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摘登

背 景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组成,丹参味苦性微寒,红花味辛性温,二药相辅,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受到《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糖尿病微循环障碍临床用药专家共识》及《中国缺血性中风中成药合理使用指导规范》等多个专家共识的推荐,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中药注射剂之一。

丹红注射液于2002年获得上市许可,为国家医保乙类品种,临床应用15年来,累计超过3000万人次应用。公开发表临床及基础研究学术论文4300 余篇(其中SCI 源期刊收录60 余篇),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应用经验。为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充分了解和合理使用丹红注射液,相关学会组织全国有相关经验的专家编写了本共识。

丹红注射液的药效学研究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凝血功能

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高切变黏度、低切变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聚集率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抑制多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水平,改善左室收缩期平均压力、舒张末期压力和射血分数,有效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

降低系统性炎症反应模型大鼠血清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白介素(IL)-1β、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降低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乳酸脱氢酶、丙二醛的活性,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

促血管新生

显著增加心肌梗死模型大鼠缺血心肌的微血管密度,增加糖尿病足模型小鼠下肢血流灌注和血管新生,对斑马鱼节间血管具有明显的再生功能,对血管损伤有修复保护作用。

另外,丹红注射液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逆转心室重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认知功能;保护周围神经的作用。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一项入组125例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常规治疗+丹红注射液组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且患者的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等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入组600例老年性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脑梗死患者,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10天后,心绞痛的总有效率95%,异常心电图的总有效率92.6%,显著高于对照组。

一项入组108例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79.6%,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CI 围术期处理

一项试验入组64例拟行PCI的老年患者,结果显示,加用丹红注射液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心力衰竭、再发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梗死

一项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1646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丹红注射液可以使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提高1.21~3.83倍,患者病情恶化及病死率下降33%,并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TIA

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将86 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分为两组,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TIA患者神经相关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参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降低后期复发率。

安全性

丹红注射液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集中监测方法开展了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研究,对来自6个省37家医院的30888例病例集中监测的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属偶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瘙痒、皮疹等皮肤反应;头晕、头痛等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反应;浅静脉炎等外周血管反应;胸痛、心悸等心血管系统反应;恶心、胃肠胀气等消化系统反应;寒战、高热等全身性反应,以及紫绀、眼眶水肿等其他不良反应。丹红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属于轻中度的不良反应分别占25.93%和66.67%,大部分属于B 类反应,停药后24h 内可自行恢复。

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建议

推荐以下情况应用丹红注射液

急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AMI;PCI围手术期处理。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脑梗死;TIA。以上适应证的中医证候均应属于瘀血闭阻证。

使用方法

给药途径:静脉滴注1次20~4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日1~2次,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

疗程:7天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决定用药时间。

联合用药

丹红注射液对细胞色素P450(CYP)7种亚型在体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对CYP2C8的抑制作用最强,因此联合使用与CYP相关的化学药物时需谨慎。在常用剂量下,丹红注射液对人肝细胞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仅表现出弱的抑制作用,不太可能引起与UGTs相关药物的相互作用。

丹红注射液临床常与抗血小板药、调脂药和脑血管病药物联用。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丹红注射液有助于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阿司匹林反应单位。丹红注射液与氯吡格雷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在口服氯吡格雷基础上静滴丹红注射液后可协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血小板抵抗、提高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丹红注射液与华法林联合应用时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加出血风险,应注意密切监测。丹红注射液与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可在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使用,但首选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

用药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对丹参或红花过敏者慎用,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

丹红注射液为中药复方制剂,不排除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可能,应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严格掌握用法用量,超剂量和长期连续用药时要监测患者的出血倾向,月经期妇女忌用,老年患者用药应加强临床监护;谨慎联合用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