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要吃秋,有爆肚。”

爆肚是老北京特色小吃,更是入秋不可少的美味。

对于这一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美食,究竟怎样吃才不露怯、才算地道?

让杭小新带着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爆肚食用大法。

爆肚到底爆了什么肚儿

DELICIOUS PASTA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不熟悉爆肚的人,对这种食物常常陷入认识误区。吃过好几家的爆肚之后,您可能会发现,怎么每次吃的爆肚好像都不太一样呢?是不是其中有假?

其实地道的老北京爆肚只是个统称,细分的话它包括羊爆肚和牛爆肚,而羊爆肚和牛爆肚还能再细分。

爆肚分类


牛爆肚有4种:牛百叶、牛百叶尖、牛肚仁、牛厚头(也叫葫芦头)

羊爆肚分9种:羊散丹、羊肚领、羊肚板、羊肚芯(也叫肚板芯)、羊蘑菇、羊蘑菇头、羊食信、羊葫芦、羊肚仁。

小科普

我们常吃到的“黑百叶”其实是羊肚,或者更准确的称法应该叫散丹,因为只有牛肚的才叫百叶。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是不是老食客,进店拿起菜单,就一目了然。游客找不见“爆肚”二字,就会在肚领肚仁散丹蘑菇头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最终常常只能选择看着眼熟的百叶了事;但如果气定神闲地点了肚板、食信、蘑菇或者葫芦,即便是菜单上最廉价的几种,老板也要客客气气刮目相看:这几种都是极劲道,极难嚼的。一般人难解此中滋味,必得的是特别好这口儿的行家,才敢这么点单。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四九城里的人,对饮食总是有些怪趣味的。清代《燕都小食品杂咏》里写爆肚,就有“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的词句,可见这嚼不烂、整口吞的吃食,早就是盘中稀罕之物;还有人喜欢自己动手,叫上一口铜锅现吃现爆。

最具动手精神的,恐怕要数作家汪曾祺。在儿子汪朗的回忆中,父亲特喜欢在家里做些平民化的杂食,其中就有爆肚。被叫做“老头儿”的汪曾祺买回生牛肚,吭哧吭哧洗上半天,把牛肚里外都撕去一层,只留下中间部分。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折腾两三个小时,最终满打满算只爆出一笊篱成品,还嚼不烂。“他倒是吃得挺来劲,用假牙一个劲儿磨蹭,一边还说:‘爆肚就是不能嚼得烂。’”对此汪顺颇有疑问:有这回事?

自然是有的。这么看来,汪老先生爆的大概是肚板儿,难怪只能用假牙对付;而特意选了肚板来爆,也确实不负美食家的名号。

吃爆肚有门道儿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别看简简单单地烫一烫、蘸点酱……要想真正吃出爆肚的美味,可是得讲究呢!

电影《老炮儿》里,六爷哥儿几个坐在馆子后厨的专座上商量对策,师傅转身端过一盘刚爆好的雪白肚仁儿,还不忘叮嘱:麻利儿的,三分钟不行了。

三分钟,是肚仁入口的黄金时段。火候与时间,素来是爆肚的要义,对后厨如此,对吃客亦是如此。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至于其他部位在汆烫时间上都有讲究,有这样一句话“散丹5、肚板7,葫芦、蘑菇整8秒!”但翻看各家老号掌门人的官方说辞,对于时间的掌握,几乎没人愿意给出准确的数字。所有的功夫都在掌勺者的眼里和手上,凭的是感觉、是经验。

好厨子最能把握其中的精妙。齐如山先生曾提及家中请客之事,他请了一位很好的厨师,但总觉得师傅做的汤爆肚火候欠了一点。厨师说:“在东院里吃正合适,若在本院吃,则当然微生。”原来,齐先生家厨房在最西院,客厅在最东院,两院之间还隔着两三院,大厨是将这从厨房至饭桌的距离,也算计进爆肚的火候当中了!

好的食客也懂分秒必争。一是爆肚上桌就要动筷子及时吃完,此时聊天胡侃可以暂停,先饱口腹之欲;二是点菜的时候不能一次点全,要吃到剩半盘了,再叫服务员加单。以上种种,都是为了避免爆肚冷了回生,谨防错过最新鲜脆爽的“齿感”。

一碗好蘸料,锦上添花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时间上的把控对爆肚口感的影响很是重要,但蘸料也同样不能“马虎”。

有人说“爆肚的蘸料,又一次体现了北京人对芝麻酱的热爱”。的确,芝麻酱是吃爆肚时必不可少的一样调味品。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爆肚的蘸料和火锅的蘸料很像,其实两者还是不同的。

爆肚的蘸料一般是由芝麻酱、香油、米醋、香菜、葱花、蒜汁等组成,千万不要在里面放上一些口味太重的调味品比如韭菜花之类的,不然很容易把爆肚本身的鲜香给掩盖掉,这样又怎能品尝到好吃的爆肚呢?

要吃秋,有爆肚!如何才能高调地吃一顿爆肚?

爆肚蘸小料的正确方式,是一次夹一块肚,抹着调料碗底,托起葱花香菜调料一并入口,这样浓郁的一筷子下去,齿颊间有配菜与酱料混合的香气,耳边有上下齿咀嚼爆肚咯吱咯吱的脆响,才称得上过瘾。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抹料法”,不免全然失了爆肚的真风味。

看完了小新的介绍,你是否也对爆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了呢。同时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近期也拥有丰富的美食品鉴活动,欢迎美食爱好者们来校品尝美食,交流切磋厨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