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经过一道隔扇门,夏商时期的墙体残件便映入眼帘。这个出土于瑶溪街道龙岗山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遗址的木骨泥墙残件,诉说着龙湾古建筑文明的初阳。

“这是我市首次出土的夏商时期建筑构件,也是龙湾区最早的建筑构件。”龙湾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特展策展人王邦敏指着橱窗中木骨泥墙残件说。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位于龙湾博物馆的“乡愁记忆”展厅里,陈列着木窗、瓦当、挑斡、灰塑、梁等200多件古民居构件,这是从百万件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典型民居构件。

这次展览于龙湾而言,弥足珍贵。因为这些残存的构件见证了在无数次“推倒”中艰难爬起的传统历史,承载着龙湾地方传统建筑文脉。当老房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屋”归原处成为一种奢望,“乡愁记忆”,龙湾为这次特展命名,为历史遗存寻得安放之所。

穿越千年时光隧道,古民居构件以其特有的沧桑、厚重和张力,将历史、现在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龙湾在改革中寻求新的突破,探索出一个又一个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新机制,真正守住了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龙湾文化的“精、气、神”。

记得乡愁,也记得龙湾为古民居构件保护作出的不懈努力。

//

城市变迁,唤起乡愁记忆

//

展厅里,陈列着木窗、瓦当、挑斡、灰塑、梁等古民居构件。它们被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单元并拥有诗意的名字:临窗观景、四水归堂、艺匠生辉、宏图华构。

弯曲的柱子,体现不俗的民俗价值;构件上祈福的文字,表达老百姓渴望没有兵灾、风灾、虫灾的美好愿望……这次展览,通过展示龙湾传统民居上的承重、采光、通气、防潮、辟邪等构件,虽不见建筑全貌,但窥斑见豹,依然可以从中感受龙湾民居传统建筑中的精湛匠艺和博大精深。

龙湾民居,土木为骨,天性脆弱。历经唐、宋的天灾人祸,至明代盐利之兴,科甲蝉联,开始有民居规模成片的景象。清初,域内迁界,道邑全毁,赓继有时的建筑,寥若晨星。至晚清瓯地开埠,西风东渐,西式的建筑纷纷“登堂入室”,一批中西合璧的乡坤建筑在龙湾脱颖而出。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在一个个古老却依然留存着精气神的构建中回眸,龙湾数千年的人文历史款款而来——史前穴居、沧海桑田、人口迁徙、永嘉盐场、抗倭前哨、民风信仰、文教鼎兴……这些厚重的人文历史在海国厚土上交相辉映,投影于建筑。

那山那水那一抹乡情,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呼唤乡愁记忆,就是守住初心,凝聚人心,彰显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有参观者如此评价:展览贴近生活,脉络清晰,方寸之地展示历史大世界,是龙湾对外展示的窗口。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展厅中的木骨泥墙残件,是我市首次出土的夏商时期建筑构件,也是龙湾区最早的建筑构件。

龙湾计划扩大展览规模,在永昌堡进行定点展览并进行县(市、区)巡展。

//

争抢时间,百万构件得抢救

//

展厅里200余件构件,满满的历史光辉,背后是龙湾区文物工作者几年的辛勤汗水。

时光回溯到2015年,龙湾面临大面积的街道拆整。古建筑是否安好?老房屋有没有受损?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和担忧,龙湾区文物工作者投入了重新普查的工作中。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一家一户地寻访、登记、造册。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驼峰

“太快了,我们跟不上拆迁的速度,每天都在抢时间。”龙湾区文博馆馆长张益欣回忆说。

与挖掘机抢时间——在龙湾的古村里有许多灰塑、门台等精美的构件,是龙湾难得的历史遗存。拆迁之日临近,为了保护建筑构件不受损,工作人员必须抢在挖掘机到达前深入废墟抢救。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清 螭吻

与老百姓抢时间——有的村里有许多珍贵的门台和雀替,工作组欲在拆整前进行保护,却遭到当地村民的阻挠。“村民不理解,认为这些构件是私有财产,想以高价卖出。”张益欣说,龙湾区文物工作者上门多方调解的情况时常出现。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清戏曲人物纹木插镜

“抢”成为古民居构件保护中的主旋律,整个过程虽困难重重却充满惊喜,意外获宝也时有发生。螭吻,是中国龙文化的延伸,居于屋脊,用作镇宅辟火。寻访中,工作人员在状元某民居发现了一个螭吻(当地俗称龙头凤尾,也叫蹲鸡),当时头部完好,尾巴断裂在屋面上。为了还原它原本的样子,策展人王邦敏专门寻找一位技艺精湛的民间师傅用砖料修复了螭吻。这也是龙湾区唯一一个完整的民居上的砖料螭吻。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民国 挑斡

“今天我们以守土有责的担当,责无旁贷的履行职业操守,紧紧抓住大拆大整的有利时机,尽最大的可能活化文化遗产功能。几年来,我们切实践行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讲话精义,通过 ‘就地保护、迁移保护、拆取构件保护’三条路子走出了古建筑保护的‘龙湾模式’。”龙湾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表示。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民国 鲤鱼形灰塑雨漏

//

诗意栖居,打造文旅融合

//

在古建筑保护方面,龙湾区不遗余力。除了构件保护、利用外,龙湾还进行了古建筑整体迁移。2018年,8幢原先坐落在瑶溪街道黄石村、永中街道新联村等不同地方村民的住所被迁至钟秀园,那些清代、民国时期的民居得以保护。其中部分建筑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文物登录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接下来,龙湾计划将钟秀园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遗体验基地。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小学生们在螭吻前细细听讲,记录螭吻的作用。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寺前街建筑形制和装饰特点,龙湾区文物工作者研究了门、窗、梁、柱等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独特的形式美、装饰美,计划将抢救的部分构件运用于街区改造,让它们在时光中诗意栖居,焕发新生。

于方寸之地,感城市变迁——龙湾“古民居构件特展”呼唤乡愁的记忆

学生参观构建展,聆听讲解员讲述木骨泥墙的故事。

在涤荡着人文情怀的同时,这样的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旅游的发展。在龙湾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负责人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龙湾文旅融合文化先行,美景之外,还要讲好文化故事。这些项目对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让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地用有形的、活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