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中“天子守国门”实际上是背后的原因的。众所周知,朱元璋时期,明朝的首都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为什么朱棣会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呢?并不是单单为了“天子守国门”。

朱棣是燕王,他是靠着“靖难”之名,打下了南京,取代了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虽然削藩做得很过分,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皇帝。他是正儿八经继承皇位,具有极大的合法性,因而很多大臣都是真心拥戴建文帝的。所以朱棣打下南京以后,诛杀了很多建文帝的大臣。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至于说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是朱棣再南京杀人过多,而北京是朱棣的大本营;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军事上考虑的。不过总体而言,当时的群臣对于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有意见的。因为南京作为首都已经很多年,都城建造非常完善,迁都北京劳民伤财。朱棣将近二十年的准备之后,终于在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这场火灾烧毁了新建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宫殿。这是朱棣迁都后第一个春天发生的,以当时人们的观念,这是非常不利的征兆,可想而知在当时必定造成极大的恐慌。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朱棣也是非常恐惧,他害怕自己迁都惹怒了上天。这个时候朱棣只好下诏让群臣直言,检讨朝廷的过失。结果让朱棣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大臣反对迁都北京,甚至有些人主张把首都迁回南京。这些官员的理由基本如下:(1)耗费过大;(2)赋税沉重;(3)买办之苦。

当时的首都南京原本就是明朝的经济中心,南方几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南直隶、湖广、安徽、福建等,供应朝廷的消费,而北方的山西、陕西、北直隶、山东等,供给北方的军镇。一旦迁都北京,南京仍然作为陪都,需要更多的供给才能满足京师的宫廷需求,而且还需要大运河完成。这样整个大明的负担就大大加重了,因而许多官员反对迁都北京。

不过朱棣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即使这些官员不满,朱棣也无动于衷。现在的“天子守国门”在那个时候百官的心中,不过是劳民伤财的举措而已。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很多人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作为明朝的伟大之处。实际上明朝真正的伟大应该在以下几个地方:

第一,明朝得国正。什么意思呢?中国历史上真正白手起家建立统一王朝的有两个人,一个人是刘邦,他建立了汉朝。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汉朝低层公务员,靠着自己一生的努力最终统一了天下。特别是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非常的具有帝王气象。汉朝在历史上有多重要就不用多说了。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说让现在的人感慨万千。

朱元璋建立明朝实际上比刘邦建立汉朝更伟大。因为宋朝被元朝消灭以后,汉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朱元璋建立明朝真正做到了再造神州。因为宋朝一直就是割据政权,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身边总是有各种政权崛起,比如辽国、金国、西夏、蒙古。倘若元朝持续的时间久一点,真的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毕竟刘邦的敌人是只是秦朝以及国内的势力。朱元璋的道路更加艰难,成就也更大,在开国君主的统治时期就实现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制。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第二,明朝制度的创建。朱元璋这个人虽然手段比较残忍,但是不得不佩服他。大明王朝的制度便是他一手建立起来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因为明朝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原王朝已经灭亡几十年了,很多制度的传承以及中断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能够自己建立明朝的制度是非常了不起的。清朝入关以后,很多制度都说完全继承明朝的。

另外一点,大明朝的制度设计初衷有些非常好的东西。比如官员数量小。大明朝当时全国官吏也就8000多人,老百姓的负担并不重。只可惜后来统治者没有保持好。

明朝时期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事是事实还是谎言?

第三,文官政府。很多说东林党人误国,但是文人政府的确是大势所趋。这应该是超出朱元璋的意料之外的。明朝朱棣以后,文官集团就越来越重要。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是有些本质的差别的。明朝很多时候大臣都能够有效的限制皇权,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党争严重的原因之一。明朝的皇帝出了北京城都难。清朝可以说大多数的时候,皇权都是有绝对优势的。康熙和乾隆下江南游玩,这应该是明朝皇帝难以想象的。

前面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并不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南宋的灭亡才是真正轰轰烈烈。大臣背成小皇帝跳海,随同自杀的据说有几万人,真正可谓是死的壮烈。崇祯帝实际是死得非常凄惨。他本人一直想要议和和南迁,只可惜做不到。自己带着一些人想杀出去,没办法再自杀的。可以说晚年的大明,崇祯帝真的是众叛亲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