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覺得秦始皇、唐太宗、漢武帝誰更偉大?為什麼?

楊數說


秦始皇,唐太宗,漢武帝三人功績我們逐個來分析

一、秦始皇:戰國時期各國混戰,最後七國爭雄,各國連年爭霸,爭當霸主的地位。由於有商鞅變法的基礎,秦國國力得到提升,農,商,軍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嬴政繼承大業,照著先祖的意志,任用白起,王剪,張儀,李斯等人勵精圖治一統六國,完成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統一貨幣,文化,思想,為歷史開創了盛世的前兆。

二、唐太宗:跟隨唐高祖打下了半壁江山,結束了隋朝的統治,通過玄武門事變順利繼承大統,上任之後恢復生產,減免稅賦,任用賢人廣開言路,重視教育,文化,鞏固西防,遠交西域,被各藩國稱為“天可汗”,開創了貞觀盛世,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漢武帝:通過文景之治的恢復生產,提升了國力,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漢武帝繼位後,通過任用董仲舒統一文化,任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將領恢復軍事實力,收腹河西走廊,設西域都護府,主動出擊讓匈奴俯首稱臣,大汗朝可以全心發展恢復盛世!

個人認為秦始皇的功績更大,他結束了中國混亂的時期讓中國有了大一統!





艾特路豬


我覺得秦始皇才是千古一帝,他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著不可磨滅作用,他的功績簡而概括就是掃滅六國,統一海內;開創帝制,加強中央統治;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行同輪,統一文字,貨幣。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秦始皇對功績。首先,秦始皇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鞏固了中國的統一;廢除了自西周以來實施了幾百年的分封制,改而實行郡縣制,將地方的治理權收歸中央,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後世地方治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北擊匈奴築長城,開發南疆修靈渠,秦始皇派蒙恬等大將進攻匈奴,取得勝利後,修築了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的進攻,大大鞏固了中國的國防;秦始皇在今廣西境內修建了靈渠,促進了當地農業的開發,促進了邊疆的開發。

第三,秦始皇統一了貨幣,度量衡,統一了文字,將各國文字統一成小篆,統一貨幣,鑄造圓形方孔銅錢,統一貨幣,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經濟活動,讓整個國家的物資可以流動,促進了秦朝經濟的發展;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現貨幣鑄造進而掌握憑藉貨幣發行掌握地區勢力的情況。文字的統一意義最為深遠,將之前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放在統一的文化背景裡,加強了秦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延伸了秦始皇的統治。

秦始皇的所有這些措施對當時乃至後世的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我覺得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十分巨大。







小凱侃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來進行分析。這三位帝王,人們都會冠以“千古一帝”的稱號,不可否認,他們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都是巨大的,如果真要從中選取一位最偉大的帝王,那麼也就秦始皇當之無愧了。原因有二。

其一是格局遠大:春秋不義戰是那個時代的不幸,諸侯爭霸的戰火蔓延了整個華夏大地,而秦國的六代君主都勵精圖治,最終成為西戎霸主,可是歷代秦王都沒有因此懈怠,到了秦始皇這一代,戰國接近了末期,兩百年的戰爭也到了終結的前夜,秦國並沒有偏安一隅,僅僅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結束了兩百年的戰火,秦始皇派遣蒙恬修長城以此北拒匈奴,王翦鎮壓百越之地,帝國精銳盡數離開帝國,秦始皇下達了永不回朝,誓死捍衛邊關的命令。哪怕楚漢爭霸時期,邊關守卒都未帶兵勤王,阿房宮燃盡了秦國的最後一絲希望,百萬精銳皆含淚邊關。

其次是保障華夏的長治久安: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奠定了華夏幾千年的帝國框架,但凡後世朝代都有一定的繼承與沿用,使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華夏的逐漸融合,才成就了當代傳承最為久遠的華夏文明,可見,“千古一帝”的稱號非他莫屬,而唐太宗與漢武帝大多是在他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所以,秦始皇理應是最偉大的。


姓曹的阿蠻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看法都不盡相同。那就讓我們分析一下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每個人的功績,到底誰最偉大,誰最稱得上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中國封建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提到秦始皇,人們就會想到他統一六國、創建帝制、開拓疆土、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等偉大的歷史功績。每一條拿出來都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確很牛,就算放到現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大多數人都是很崇敬他的,但秦始皇除了數不清的歷史功績之外,也幹了一些令人詬病的事情,最著名的就是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了。因為這些,生活在秦朝的百姓很少有幸福感,普通百姓除了飽受勞逸之苦,還有可怕的懲罰。

但綜合來看的話,秦始皇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作為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的稱號是打了折扣的。但從他對後世的長遠影響看,卻是造福了後世千世萬世百姓的幸福和華夏民族的強大,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足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資格,他也的確很偉大!

李世民也是中國封建史上另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最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王朝。李世民開創了封建史上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在他的統治下,大唐很快癒合了隋末戰亂後的創傷,並率領官民共同努力過上了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一點要比秦始皇強得多。在他統治的時期,他手下的官員多數都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潛力,真心誠意為國為民做事,而他統治下的百姓則過著越來越有希望的日子,也就是所謂的大唐盛世。

但李世民並不完美,他最受候人詬病的是殺害親兄弟強行奪取皇位,但縱觀中國歷史,像李世民一樣靠殘害兄弟奪取皇位的又何止他一個呢?但這並不影響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做出的功績,所以李世民也算得上是一位偉大的君王。

漢武帝是緊接著秦朝之後出現的又一位大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行動就是打擊匈奴,開闊疆土,奠定了中華大地疆域的基礎,其次是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力量,最後是他帶領中華民族高昂的屹立於世界之巔。但他也和秦始皇一樣,大有作為的同時也傷害了和與他同時代的百姓。但有一點他比秦始皇強,他在晚年對自己的施政行為有了反思,從此將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向天下百姓表白了其內心悔意。

總的來看,漢武帝一生的作為也確實不小,文治武功都有值得讚譽的地方,也是他改變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弱勢姿態,並使中華民族第一次自信的站立起來,成為古代社會先進文明的表率。

由以上分析可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三位皇帝,他們所作出的功績都稱得上偉大。但相對來說秦始皇的功底是最大的,是他和他的子民,為後世開了先河,打下了強盛的基礎,其次就是唐太宗,他為後世王朝樹立了治世的榜樣。最後是漢武帝,是他讓華夏民族真正聞名於世界!





八荒觀史


秦始皇最偉大。他從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上統一了中國,使中國真正成為東方大國、強國,並定植了“統一”的思想基礎。

如果沒有秦始皇,也許中國還要長期處在諸侯並立、各自為陣的分裂割據之中。而這樣分裂割據的邦國,就如同五代十國、宋遼金一樣,是很容易被外敵各個擊破的。

所以,沒有秦始皇,雖然也可能會有劉始皇、李始皇,但中國的統一步伐可能還要延後不知多少年,也許漢武帝、唐太宗也只能成為諸侯之王。


WILLSON39


偉大!固然這幾位帝王都是偉大的,我認為沒有可比較的,都是帝國的締造者,單都存在一些小瑕疵。咱們一個一個品吧。

一、秦始皇

首先,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前221年滅齊,統一六國,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按戰國時期的地圖看,秦朝時期的疆域範圍幾乎比戰國七雄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他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封建帝國,使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僅此一項,他就功德無量。

其次,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他同時代的征服者,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再次,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1700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四是統一文字。為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保證。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得以源源傳承、發揚光大。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那樣被中斷,秦始皇功德很大。

五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六是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七是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八是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論意義,斷價值,是功績遠遠大於過失,他在歷史上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長城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成了強盛的象徵,多少國人為之自豪。還有秦始皇陵兵馬俑被稱為“第八奇蹟”,舉世震驚。

二、漢武帝

首先肯定是開疆拓土,任用衛青、霍去病遠逐匈奴於漠北, 使西北邊境國靖民安。又派張騫出使西域, 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聯繫, 使“絲綢之路”交通中西、造福後世。他還派司馬相如開通西南夷, 使那裡的不毛之地得到開發。這種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開發, 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來講, 意義深遠、功不可沒。漢武帝的這些舉措在當時起到了使邊境肅清、土地擴大、國家強盛、百姓樂業的作用。所以東漢班固讚譽說“征伐胡越, 於是為盛”。柳詒徵評說武帝是“有功於吾國最大者”。這些話確非過譽之詞。因為武帝北逐匈奴、南置南越, 除了軍事意義之外, 還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文明開發意義, 使當時先進的中華文化澤被四邊, 加強了民族間的聯繫、促進了民族融合。

其次是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思想的皇帝,漢武帝在位期間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興儒學教育。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的統治地位從此確立。它獨霸中國二千餘年。當時在那個年代是百家爭鳴的時期,人人都各有一套理論,人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主張自家反對別的家的觀念在封建時期的是引起對立與矛盾根源。

再次是第一個興辦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漢代太學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政府創辦的、正規的高等學府,自漢武設立,歷兩千餘年而不絕,是中國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統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是第一個用皇帝年號來紀元的皇帝,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五是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徵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甚至表白內心悔意。這就是《輪臺罪己詔》。這份詔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

三、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和詩人,是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歷史人物,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一是唐太宗早年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二是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獨斷專行、虛心納諫,並能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堪稱開明君主的典範。

三是唐太宗在國內厲行儉約、輕徭薄賦,重視農田水利,商業經濟得到發展,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四是唐太宗開疆拓土,在軍事上除對高句麗戰爭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中華軍事史上,唐貞觀時期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五是唐太宗胸懷大局,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六是唐太宗工書法、富文詞,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總的來說,各有各的豐功偉績,沒什麼好比較的,沒有這些偉大的歷史創造者,哪有今天祖國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歷史文化。


餘生盞茶侃史


都挺偉大,但如果說誰更突出的話,我認為秦始皇更偉大,因為他顛覆了原有歷史格局,開創了全新的國家版圖。



牛義順義牛


我來回答:

秦始皇

秦始皇親政後,發動了滅亡東方六國的統一戰爭,經過10多年的努力,第一次在華夏土地上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之後對內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改革,使得封建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確立起來,並且被後世沿襲了二千年之久。對外方面,使蒙恬北卻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修築萬里長城,將危害中華民族北方疆域許久的匈奴人擊退;又通過徵發罪犯等對嶺南及西南地區進行滲透征服,使得中央政府第一次真正的控制當地。

秦始皇確立了多個第一,那就是第一次實現了大一統,第一次確立了封建制度,第一次確立了中華民族核心領地。

秦始皇的缺點那就是對內管理過於嚴厲,對外擴張過於兇猛,導致國力傾衰、民力疲乏。過剛則斷,秦二世即亡與其政策不可謂不相關。


漢武帝

漢武帝是西漢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對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後世二千年儒家的特殊地位;對外一改西漢初年對匈奴的和平妥協政策,與匈奴進行東北亞爭霸戰爭,通過幾十年戎馬,北卻匈奴數千裡,胡人不敢南下牧馬,開通了與西域的交流,絲綢之路正式確立,南征嶺南及西南夷,強化了漢朝的版圖,征服朝鮮威脅了匈奴的側翼。

漢武帝繼承文景之治的雄厚國力,第一次確立了儒家的核心地位,第一次深入地打敗了匈奴,第一次確立了為何後世中華民族的主體叫做“漢族”。

漢武帝的缺點就是窮兵黷武,東征朝鮮、北伐匈奴、南下嶺南、西通西域。武帝較秦始皇強的一點是晚年輪臺罪己詔,開始恢復輕徭薄賦,使漢朝渡過危機。選霍光輔政,保證了政權的穩定過渡。


唐太宗

唐太宗隨父太原起兵,定關中、平隴地、鏖戰虎牢、攻佔洛陽,一生戰功顯赫,為大唐帝國的建立立下盛世功勳。玄武門之變後,對內輕徭薄賦開始了政治經濟的改革治理,貞觀之治的名聲到如今依然耳熟能詳;對外東敗高麗、北擊突厥、西通西域,使“天可汗”的名譽響徹亞洲。

唐太宗承繼隋末亂世,定天下使之安定,治天下使其平穩,貞觀之治歷來就是治理國家的範本;敗突厥確立了大唐軍威,通西域使得西方到如今都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太宗的缺點就是殘忍好殺、虛榮好名、玄武門兄弟相殘。不過總體唐太宗在歷史上基本就是一個完美帝王的範本。


總評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有其共性:

一則都是武功赫赫。秦始皇統一六國、卻匈奴、佔嶺南;漢武帝通西域、敗匈奴;唐太宗平天下、敗突厥。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對於周邊民族的征伐之迅猛及軍威之盛,很難有能與這三個時代相媲美的時代(直到明清時代才有輝煌與之相較)。

二則皆是文治彪炳。秦始皇確立了封建制度、統一了文字及中華民族後來的政治規範;漢武帝確立了儒家的地位、使得“漢族”深入人心;唐太宗貞觀之治一千多年來讚譽滿天下、後世帝王內政治理無不視其為標杆。

三則都是慧眼識人。秦始皇滅六國有王翦、卻匈奴有蒙恬、定製度用李斯,都是文武人傑;漢武帝用董仲舒尊儒術、用衛青霍去病敗匈奴、用張騫通西域,可謂用人得宜;唐太宗內有房謀杜斷、虛心納諫有魏徵、內外征伐有李靖,確實人盡其才。

受制於時代的逐步發展,三人又有其不同,或者說是在基礎上的改變:

漢武帝較之秦始皇有罪己之詔,少了絲窮兵黷武;唐太宗比於漢武帝更虛懷若谷,多了份文治浩蕩。秦始皇居於前,所以定封建之制,那是制度上的總框架;漢武帝處於中,所以提儒家地位,那是思像層面的確定;唐太宗在後,更加規範的使用及改進制度思想,才有了貞觀之治。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三人同有氣概,獨唐太宗有揮千軍萬馬戰場馳騁的經歷。


阿踏米


相比那兩位皇帝秦始皇更偉大,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皇帝。這就好比第一代白手比家比繼承家業總是要困難很多,雖然秦國滅亡建立了漢朝,但漢朝繼承了大多秦朝的文化。

在秦朝前中國文化,貨幣,制度,語言都非常混亂,不僅要統一土地更難的是統一文化。漢朝相比秦朝建立穩定就簡單多了,基礎都是現成的。

秦皇島主要成就:掃滅六國,統一海內,廢分封,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卻匈奴修建萬里長城。他的成就那一樣都是意義非凡的,花了10幾年滅了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如果沒有秦始皇可能中國沒有那麼大。

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我是絕對不認可的。現在史書上記載的秦朝資料大多是漢朝編寫的,漢朝會把對手寫多好?肯定是要抹黑一些的。大家知道秦皇是死在全國巡視的路上,他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在他登基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全國看看子民生活狀態。



愛玲森


要說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還真不少,但要說誰是千古一帝,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其實千古一帝這個說法,並不是一個官方正式的說法,它最初出自《藏書·世紀列傳總目》,是明代思想家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他說:“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另外千古一帝也是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明朝學者王志堅在《讀史商語·卷三》中說:“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所以,從這裡看,在明代以前人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似乎只有李世民和秦始皇。但後來,人們根據歷史功績,又有人將漢武帝和康熙稱為千古一帝。下面就分析一下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哈,康熙就直接排除了),到底誰最稱得上千古一帝?

秦始皇在中國封建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提到秦始皇,人們就會想到他統一六國、創建帝制、開疆拓土、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等偉大的歷史功績。我們如果一條一條分析,會發現秦始皇乾的這些事兒確實都很牛,確實不是一般人乾的。所以,人們對於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說法,多數都持支持的看法,但秦始皇除了數不清的歷史功績之外,也幹了一些令人詬病的事情,最著名的就是“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了。生活在秦朝的官民,應該很少有幸福感,當官的除了恐懼就是害怕;為民的除了飽受勞役之苦,就是可怕的懲罰。

綜合來看,秦始皇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作為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稱號是打了折扣的。但從他對後世的長遠影響看,秦始皇卻用他一世人民的疾苦換取了後世千世萬世百姓的幸福和華夏民族的強大。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足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資格,而他那個時代的人民更配得上千古子民的讚譽!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期出現的又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作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最牛王朝。李世民雖是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為滅隋的第一功臣,但這與他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開創了封建史上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在他統治下的大唐很快就癒合了隋末戰亂的創傷,並率領官民共同努力過上了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一點要比秦始皇強得多。李世民統治時期,他手下的官員多數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力,用最大才智為國為民做事;而他治下的百姓則過著越來越有希望的日子,並親身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興盛。

綜合來看,李世民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還是在外交方面,都是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但李世民並不完美,他最受後人詬病的是殺害親兄弟,強行奪取皇位。但縱觀中國歷史,像李世民一樣靠殘害兄弟強取皇位的又何止他一個呢?不過人們對千古一帝的要求標準高一些,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筆者以為,李世民採取政變方式登上皇位的做法,並不影響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功績,所以,李世民的千古一帝稱號也是名至實歸的!

漢武帝是緊接著秦朝之後出現的又一位大有作為的封建帝王,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他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行動就是打擊強大的匈奴,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疆域的基礎;其次是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力量;最後是他帶領中華民族高昂地屹立於世界。但是漢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樣,大有作為的同時也傷害了與他同時代的百姓,不過他比秦始皇略強一點的是,他在晚年對自己的施政行為有了反思,並在徵和四年(前89年)頒下了著名的《輪臺罪己詔》,在其中表明“是自己的連年征戰給百姓造成了痛苦,從此將不再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向天下百姓表白了其內心悔意。”這對比秦始皇至死也不改對百姓造成傷害的悔意,要強一些。

總的來看,漢武帝一生的作為確實不小,文治武功都有值得讚譽的地方,是他的堅持和努力,改變了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弱勢姿態,為後來的隋唐和明朝打了樣兒,也樹立了信心,並使中華民族第一次自信地站立起來,成為古代社會先進文明的表率。但漢武帝的這些作為也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所以他的千古一帝稱號也要稍微打一點折扣!

由以上分析可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三位都當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但相對來講,秦始皇功績最大,是他和他的子民為後世開了先河,打下了強盛的基礎;其次是唐太宗,他為後世王朝樹立了治世的榜樣;最後是漢武帝,他讓華夏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