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關於脾虛溼困,相關的中醫治療與養生分析!

溼屬陰邪,有黏滯、重濁、向下的特性,容易阻礙脾胃胃腸,也容易停留肌肉皮膚之間,阻礙人體的氣血運行,導致發生各種症狀。

脾虛溼困,容易發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口淡乏味、大便黏滯、身體困重、關節屈伸不利、身體浮腫、舌苔厚膩的症狀。

關於脾虛溼困,相關的中醫治療與養生分析!

脾胃是溼邪化生的重要來源,當脾胃虛弱,溼邪困阻的時候,體內的水分和汙濁,不能正常的排洩,就會導致脾虛溼困的症狀。

氣候環境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影響,空氣太溼濁,溼邪容易侵犯人體,或者素體脾虛,又經常暴飲暴食,飲食生冷,貪吃生冷瓜果之類寒涼食品,更損傷脾胃胃腸,導致發生上面的脾虛溼困的現象。

關於脾虛溼困,相關的中醫治療與養生分析!

中醫治療重點在於溫陽健脾胃祛溼,脾胃陽氣猶如大自然的陽光,陽光充沛,陰霾溼濁自然消散;而脾胃健壯,能夠正常運化水溼,溼邪也就不容易在胃腸之間停留,所以溫陽健脾胃是重要的祛溼方法。

臨床有幾個中藥配方或中成藥比較好用,一個是附子理中丸,有溫中健脾、散寒祛溼的功效;還有健脾丸,有健脾補氣、和胃助消化的作用;參苓白朮丸能夠健脾補氣、利水祛溼止瀉;藿香正氣丸主要是理氣寬中,去溼止痛。

關於脾虛溼困,相關的中醫治療與養生分析!

除此之外,平常多運動,能促進機體代謝水溼的能力,要儘量飲食清淡,容易消化為主,少吃生冷寒涼,少吃肥膩,注意避免潮溼的環境,都是預防脾虛溼困的重要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