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顺利即位,史称后周世宗。

柴荣的成长环境,跟其他大部分的帝王都不太一样。

同郭威自小父母双亡不同,柴荣的老爹柴守礼一直在世,并且一直活到了北宋初年。柴荣早年被送到郭威家里收养,并非是因为郭威没有儿子,而是郭威的正妻柴氏一直生不出儿子。所以柴氏的哥哥柴守礼,才把柴荣送到郭威家里,为柴氏过继。柴荣在郭威家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他获得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教育环境。与此同时,郭威和柴皇后的言传身教,也给柴荣的成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之后的柴荣,受到了黄老之学的影响,同时在郭威的指导之下又具备良好的军事功底。

不过,柴荣最开始,却并没有选择从文或者行伍。

柴荣最早的营生,是贩卖茶叶。所以,早期的柴荣是一个商人。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作为商人的柴荣,具备精打细算和工于计较的天性,并且跟如今生意场上的老板们没有什么区别,柴荣是一个严格以结果导向一步步实现商业计划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柴荣争分夺秒,孜孜以求,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所以,史书对柴荣的记载接近完美,但是却指出了柴荣的一点性格上的小瑕疵——“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六》。这里的“察”,跟“人至察则无徒”的察是一个意思,就是人太精明了没有朋友。至于“用刑失于太峻”,则是柴荣做事操切心态的一种体现。

这是典型的商人特质。并且这种商人似的思维方式,对柴荣后来的皇帝生涯影响至深。

比如,对北汉自卫反击战。

北汉是刘知远后人在河东建立的割据政权,都城在太原,当时的皇帝叫做刘崇,刘崇就是刘知远的弟弟。前面说过,无论刘知远还是刘崇都是沙陀族,都是伪托汉帝刘姓。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容易,但是骨子里的东西很难改。沙陀族的基因中,天然就缺乏汉地儒家的一些基本的道德是非观念,更不用提纲常伦理之类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石敬瑭成了契丹人的儿皇帝,还卖了幽云十六州这事,你不能对他太过求全责备。包括刘知远,当时刘知远投靠契丹,被耶律德光一口一个儿子地喊,刘知远不也是默认了这件事情的存在,当然也没有征求自己老妈的同意。跟刘知远一样,刘崇投靠的也是契丹人,从刘崇开始,北汉也就彻底地成了契丹辽国的一个附庸国。

北汉占的这个位置太过关键,前文(第二章第二节)我们分析过,这块地方相当于围棋里面的“劫材”,或者说相当于象棋里面的“相眼”,北汉卡着你后周的相眼,你说你后周的这盘大棋还怎么下?

不仅卡着你的相眼,这个刘崇居然还有有志逐鹿中原。他手里的本钱不够,就朝他的干爸契丹人那里来借。于是,北汉居然趁着郭威去世,柴荣新皇登基的当口,主动挑起了同后周的战争。这场仗因为属于后周的反击,所以我们称为“对北汉自卫反击战”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柴荣当然不答应。

柴荣是一个商人,是一个有家国天下之心的商人。

商人思维中有一条非常重要,那就是冒险精神。

当时对北汉的自卫反击战没有打响之前,北汉围攻河东高平(山西高平),进而准备控制整个上党地区(长冶盆地)。高平告急,柴荣认为这事的战略价值极高,综合判断之下,才决定御驾亲征。为了一个高平,为了一个远在河东的北汉,刚刚登基没几天的皇帝就要赶赴前线,看起来是一件非常不合常理的事情。当时群臣纷纷表示为了区区一个刘崇不值得皇帝亲自上战场,而且谅刘崇这孙子也不敢来。再说刚刚后周才办完丧事,处理内部事务更加重要。(“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资治通鉴.后周纪二》)

宰相冯道更是不答应,极力阻止柴荣亲自挂帅。

简单说下冯道,冯道这个人是职业打工者,高级公务员,而且是很多个时代的高级公务员。他经历了五代中的四个朝代,共十个皇帝,长期担任朝廷的宰相一职。皇帝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冯道这张老脸还是没有改变,于是后人尊称冯道为“政坛不倒翁”。冯道这样的人,生逢五代大乱世,自有自己的官场求生术。所以,我们不能对其个人品德太过苛责。更加关键的是,这个人能够长期混迹国家机器的顶层,一定是有在执政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否则也很难混的下去。

看到冯道据理力争,

柴荣说,我这是效法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

冯道顶回来说,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李世民。

柴荣说,我的军队就像大山,对刘崇就是大山压鸡蛋。

冯道又顶回来说,我可不知道你是不是大山。

柴荣不爽。

(“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

摆老资格欺负新老板,柴荣后来,索性把冯道撤职了。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商人思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考虑成本,量入为出。

柴荣亲征,带着自己的所有豪华班底。最终柴荣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与契丹组成的联军,取得征讨北汉的决定性胜利。此后的柴荣,率领部队步步推进,直抵太原(晋阳)城下。

似乎,太原城指日可下,北汉崩溃在即。然而,到达太原城的柴荣,率部围攻太原二十多天,却发现后周的粮草补给已经成了一个问题。粮草补给的问题,其实在开战之前,柴荣就已经想到了,但是柴荣此次属于临时的被动反击,主要战略目的是为了解高平之围。于是,就把后勤补给基地放在了长冶盆地(见之前的地缘分析)的泽州(山西晋城)。前面就近,打了一场高平之战,军需补给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长驱直入太原盆地,泽州的军粮已经上不来了。更何况,太原这座城市十分坚固,一时半会,柴荣估计也拿不下来;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契丹军队正在增援的路上,最后战争发展到哪一步还非常不好说。

于是经过反复权衡,柴荣决定退兵。

退兵,是一项技术活,退的不好,容易成为溃退,乃至于溃败。正如当时柴荣手下大将药元福所说的:“进军易,退军难”(《资治通鉴.后周纪三》)柴荣首先布置了外线防备的人马,大将符彦卿(这个人也是个传奇人物,后文还会讲)率部阻击契丹部的援兵,并且后来取得大胜;当然,还要防备被困在太原城中的可能的北汉军队追击,也要阻击。于是就派药元福断后,药元福也是出色地完成了阻击任务;此外,临走之前,柴荣下令,烧毁了太原城下后周的数十万军粮(“刍粮数十万在城下,悉焚弃之”)

步步撤退,步步设防,最终成功退兵。战后,柴荣战略性地放弃了已经悉数到手的城池,全军撤出了北汉地界。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其实,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后世的赵光义,若干年后他也针对北汉发动过一场战争(后文详细讲)。战争初期,赵光义曾经顺利拿下了太原,灭掉了北汉。然而,胜利的喜悦让人陶醉,带着醉意的赵光义并没有仔细掂量自己投入的成本,就紧接着贸然发动了对幽州之战。结果,连续作战的宋军人困马乏,又陷入了幽州城下的绞肉机中无法取胜,最终兵败高粱河。而高粱河之败,也是有宋一代,幽云十六州始终无法收回的开端。

柴荣的审时度势,量入为出,显然道高一尺。

柴荣带兵杀入北汉境内,外科手术式的进攻之后,又旋即撤退。就对北汉自卫反击战的战略目的而言,已经达到了。后周一战扬威,狠狠地惩治了北汉这个北方小霸,而且还打脸契丹人,让契丹这个北方最大的敌人也不敢造次。在此后的很多年中,甚至到了北宋年间,北汉让这个小霸以及他身后的宗主国辽国,都不敢主动打中原王朝的主意。

考虑成本,量入为出的战争观,这一次并不是第一次。后来三征南唐中的第一次,柴荣也曾经因为南方的雨季来临,放弃大好的局面,暂时放弃围攻淮西的中心城市寿州(安徽淮南),决议班师回朝。一年之后,才又卷土重来。

柴荣一意孤行地讨伐北汉,同时打脸契丹,终于为后周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环境。所以,柴荣的冒险,才促成了后来对北汉自卫反击战的这场“立国之战”。

柴荣是商人,也是老板。

老板的特质,在必要的时候必须独断专行,甚至六亲不认。否则,作为老板你无法带领团队。应该这样讲,柴荣除了是那个对郭威、柴守礼孝顺的柴荣,除了是那个为工作尽心竭力的邺城留守,澶州刺史。后来的柴荣还必须是一个好的一把手,他必须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向前进。从这个角度考量,柴荣的人生最高标准是为江山社稷负责,而其他的约束和限制,在这个最高标准面前必须让路。甚至如果有必要,柴荣可以不为仁慈甚至道德这些儒家教条负责,但是必须为万民,为江山社稷负责。

比如在对北汉的战争结束以后,虽然在战略上取得绝对胜利,成功地消灭了北汉的有生力量,并且将战火一直烧到了北汉都城晋阳城下。而一旦决定撤退,则实行了三光政策,坚壁清野。从大兵压境,到从河东全身而退,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然而,在三个月的战事中,一些高级将领也陆续犯了很多错误,甚至于临阵脱逃。

战后复盘,很多人上了军事法庭。

以樊爱能,何徽为首的七十多元战将,被柴荣下令斩首。

宅心仁厚固然好,但只有宅心仁厚的老板却一定做不成事。

熟读儒家,黄老学说的柴荣,在行军打仗中已经十分顾忌到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比如,三征南唐战争的初期,柴荣发现扬州兵力空虚,就派人去攻扬州。临出发前,柴荣特意嘱咐自己的手下人,路过扬州,要保护好南唐李氏的祖陵,要做到秋毫无犯;不过,同样是对南唐的战争中,南唐国主李璟,派人送来了一百五十名士兵。这些士兵本来是后蜀士兵,在柴荣征讨后蜀的时候投降后周。结果后周伐南唐,这些人又临阵倒戈,投降了南唐。

柴荣二话没说,一百五十个人,悉数斩首。

当然,也是在伐南唐的战争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楚州屠城”事件。

古楚州,在今天的安徽凤阳一带。楚州是一座小城,然而攻打楚州,柴荣亲自上阵杀敌,却依然用了四十多天才拿下。要知道之前的太原围城,仅仅打了二十多天,柴荣就退兵了。拿下楚州城之后,发生了屠城事件,史载:“周兵怒甚,杀戮殆尽”(《新五代史.南唐世家第二》)具体人数不得而知,按照《旧五代史》史的记载,应该至少有一万多人(“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旧五代史.后周.世宗纪六》)。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周兵“怒甚”。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中国古代版川普——身为皇帝,用做老板的思维去治国,成一代圣君

我们认为,这次的屠城,应该是艰苦围城战的一个延续。后周军队包括柴荣本人,应该是在这次战役中吃了很大的苦头,乃至于心理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所以,随后发生的屠城事件,应该是得到了柴荣的默许。不过,我们话分两头。首先这样的屠城,在五代是比比皆是的,当时别说是屠城了,就算是吃人肉喝人血的,前文至少提到好几个,后文还会涉及不少。那么,屠城这件事情,实际上在五代时期是经常被得到默许的,哪怕是延伸到整个古代社会的框架内,默许屠城依然是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们远的不说,就说郭威南下进攻汴梁之战中,当时城破之前,郭威向部队的承诺就是可以放肆劫掠几天。

所以,五代那个时代发生屠城,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在柴荣麾下的后周军队中,确实是个小概率事件。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为了防止部队哗变的情况下,柴荣的默许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还是那句话,柴荣是为了国家社稷负责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一些次要的问题,可以暂时被牺牲。

即便是放在今天,当老板必要的时候就必须狠,只是如今不用杀人了而已。

作为老板而言,带着整个公司前进,他还需要有长远的战略思维。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