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莫須有的“坑儒”事件中,到底是誰在抹黑秦始皇?其目的何在?

文史磚家


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華夏,並以法家為本、以雜家為用,統一文化和度量,失敗了的六國遺侯遺臣自然是不會甘心滅亡的,壯大了的、以“仁愛”自居的儒家也必然說三道四,因此焚些有違國統的書,坑些華而不實、顛覆國體之徒,純屬常理。豈能任其肆意妄為,再度復辟?秦始皇為國家的強大、文化的統一奠定了思想基礎,功在千秋。

黑秦純粹就是為了顯示自身合法、合理性的所作所為,其中“焚書坑儒”是由這兩種人作出的:

第一,以秦臣反秦而得天下的劉家漢朝:以臣反君之所為自然是違背儒家道統的,於是必然要找出秦的“殘暴”性和自己“反”的合理性。

第二,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得勢的儒生:如果秦始皇真的不容百家而“焚書”滅之,又經過了漢初的六代皇帝70年,董仲舒又何必還要“罷黜百家”?既然需要罷黜百家,就說明百家還存在,甚至可能還很活躍吧?至少黃老之道在漢武帝以前是佔統治地位,並因此而開創了輝煌的“文景之治”的。

他們的目的無非就是兩個:一是自證“秦暴我義”,所以我是正確的;二是既然我義,所以“唯我獨尊”,你們就不能再學著我以前那樣來反我了,否則你們就是不義之徒了。

但是無論如何,被嚴重抹黑的秦始皇嬴政以及隋文帝楊堅,在結束封建割據、實現國家統一,促進國家強大,促使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偉大功績,都是無法抹殺的。


WILLSON39


後世在提及秦始皇的暴政時,必然會拿“焚書坑儒”來說事,痛批他施行的文化專制政策,恨不得對他食肉寢皮。然而根據各種史料來分析,秦始皇“焚書”確有其事,但“坑儒”卻屬於莫須有的罪名,這點已為今天的學者所普遍認同。既然並不存在“坑儒”,那麼究竟是誰在“抹黑”秦始皇?他們的真實意圖何在?


其實,在漢朝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官方資料記載中,並沒有關於秦始皇坑殺儒生的記載,但這並不代表“坑儒”一說不存在,而且極有可能在民間早已流傳開來。官方史料中關於秦始皇“坑儒”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那場著名的鹽鐵會議上。



當時,主持會議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就鹽鐵專賣政策的利弊跟郡國賢良(儒生)們爭辯。由於儒生們強烈反對鹽鐵專賣政策,所以桑弘羊便大肆攻擊儒生們誇誇其談、表裡不一,就像那些雞鳴狗盜之徒一樣,自古以來就是禍害。正因如此,秦始皇才會焚燬儒家典籍,並且寧願將儒生們活埋也不任用(“故秦王燔去其術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見《鹽鐵論·卷五》)。


等到西漢末年文學家劉向在為《戰國策》作序時,也採納了秦始皇“坑儒”的說法,並且稱他“燔燒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藐三王”。由此可見,最晚從漢昭帝開始,社會上便已經出現秦始皇“坑儒”的說法,但由於此說純繫個人觀點,並無史料做支撐,所以不被史學家所認可。例如,東漢史學家班彪、班固父子在撰寫《漢書》時,便依舊採用秦始皇坑殺方士而非儒生的說法。



但是,秦始皇“坑儒”的說法,在後世的流傳卻越來越廣。在魏晉時期的偽《古文尚書》孔安國序中,“焚書坑儒”一詞正式出現(“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經過數百年後唐朝史學家們的認可性論證,終於被確定為無可辯駁的史實,直到今天依舊被歷史教科書採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秦始皇並沒有坑殺儒生,那麼“坑儒”一說又是怎麼來的?換句話說,到底是哪些人在“抹黑”秦始皇?其實,依據史料和常理來分析,“抹黑”秦始皇的無非有以下兩類人:


其一,秦始皇的焚書政策,不僅導致大量儒家經典被焚燬,使得流傳數百年的孔孟學說有被消滅的危險,而且還直接阻斷了儒生靠學說入仕做官的途徑,形同砸爛他們謀生的“飯碗”。正因如此,儒生們對秦始皇恨入骨髓,一直在尋找報復、“抹黑”他的機會。所以等到秦亡漢興後,民間便開始流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段子,便在情理之中。



對於儒生們痛恨秦始皇的原因,《史記》作者司馬遷曾拿侍奉過陳勝的儒生孔甲做例子,對此有過精闢、準確的論斷。司馬遷在書中評論道“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見《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


其二,漢朝取代秦朝後,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會有意識地“抹黑”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一位暴君形象。漢朝立國之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因此推崇“無為而治”思想的黃老學說便大行其道,然而道家學說無法論證漢朝取代秦朝的合法性,這個任務只能交由對秦始皇恨之入骨的儒家來完成。



因此,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關於秦始皇“坑儒”的傳聞便開始得到廣泛傳播,成為漢朝控訴秦朝暴政、論證自己合法性的有力證明,而這條流言能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必然是受到漢朝皇帝的默許或支持。雖然“坑儒”在秦朝各項暴政當中並非最重要的一項,但它卻能起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作用,影響力不容小覷。


雖然秦始皇坑殺的是方士而非儒生,但畢竟他通過“焚書”政策,毀滅了難以計數的典籍,造成了文化領域的大蕭條、大衰退,並嚴重扼殺了社會思想的進步,其行為要比簡單的殺人還要嚴重。其中,司馬遷便在《史記》中痛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書從此缺焉”(引文同上)。



正因如此,雖然在漢朝滅亡後,有部分學者試圖為秦始皇翻案,但無一例外均已失敗告終。原因無他,後世痛恨秦始皇暴政的思維如此之深,以至於人們寧願相信他確實幹過“坑儒”的事情。更何況,被秦始皇坑殺的方士當中,的確有些人原本就是儒生,說他“坑儒”,也並沒有完全冤枉他。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鹽鐵論》、《古文尚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史記》裡說秦始皇殺的是儒生,《漢書》裡說秦始皇殺的是方士。

不論是司馬遷的《史記》,還是班固的《漢書》,裡面都充滿了對秦始皇的仇恨,所以他們的話不可信。

我認為秦始皇既沒有焚書,也沒有坑儒,也沒有殺方士。所謂的“焚書坑儒”,完全都是漢朝人無中生有的抹黑。


常行居士


“焚書坑儒”始於公元前213年,終於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法家思想治理國家,李斯為其代表。公元前213年,李斯和儒家思想代表淳于越因推行郡縣制而發生矛盾,為清除不利言行,維護中央集權統治,李斯向秦始皇建議焚燒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典籍。此謂之為“焚書”。實際上燒掉的只是一些儒家和旁門左道的書,很多有利於統治的書並沒有燒,如農學、藥學等。“坑儒”,是指有兩個方士自稱能煉長生不老仙丹,從朝延騙得了大量金銀財寶後逃跑了,引起秦始皇不滿,後來將抓獲的兩個方士及有關係的460餘人全部坑殺。但由於當時儒學盛行,儒生群體龐大,後人以訛傳訛,當作坑殺儒生了。

其實在史書中,並沒有詳細記載燒了多少書,坑殺了多少儒生。那麼到底是誰把“焚書坑儒”的罪名推給秦始皇的?,至今還是一個迷。個人觀點,漢高祖的可能性稍大。原因有二:

一是對秦始皇的暴政不滿。秦國法典嚴勵,執法嚴格。漢高祖本人就是因為送勞工到驪山超時怕株連而起兵的。把“焚書坑儒”當作秦始皇暴政的一大佐證,可以引起人們對秦朝的仇視和對新政權的擁護。二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漢高祖推翻秦朝,建立西漢,但此前法家思想盛行,佔統治地位。漢高祖建立新政權後,須休養生息,為此他只能施以仁政。為儒家學者評反、正名,不僅得到了儒家學者的支持,同時也博得了禮賢下士、包容百家的美名。




魚頭聊史


焚書坑儒幾乎成了秦始皇的一個無法抹去的汙點。有人說,秦始皇有焚書的行為,卻沒有坑儒的行為。然而,焚書坑儒的影響並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焚書坑儒反映出來的思想統一的實質。坑儒事件並不算是莫須有,但抹黑秦始皇的事情是存在的。抹黑秦始皇的是誰呢?儒家!其目的是什麼呢?確立並穩固儒家思想的的正統思想和主流思想的地位,牢牢的掌握住社會的輿論控制權。說到底,用誇大焚書坑儒的事件來抹黑秦始皇,不過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的官僚與皇帝爭奪權力並控制社會的一種利益之爭。

為了全面瞭解是誰在以坑儒世界抹黑秦始皇,為了探知抹黑秦始皇的目的,需要詳細瞭解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焚書坑儒事件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呢?實際上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後世所說的那麼誇張。拋開殺戮對人的毀滅不談,焚書坑儒在當時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的。

空穴來風,並非無因。秦始皇有沒有焚書坑儒呢?一定有。這不是有他本人的性格決定的,這是由他的階級屬性和社會地位決定的。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大一統王朝建立後需要什麼?需要鞏固。怎麼鞏固?其中一個方面的措施是加強思想控制。

秦始皇要加強對社會的思想控制來維護國家的統一,於是一定就會出現焚書坑儒。換句話說,焚書坑儒實際上是秦始皇和李斯制定的一個國家政策。焚書坑儒實際上並不是針對儒家和儒生,而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的分裂力量。秦始皇以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但分裂的貴族力量並沒有完全消失。

從孔子創立儒家以來,儒生一直就是奴隸主貴族的一份子。從思想上來說,儒家提倡的是禮樂思想,從政治上來說,儒家提倡的是分封制。無論是禮樂思想還是分封制,都不符合國家一統的要求。因此,為了消滅分裂力量而鞏固統一,便有了焚書坑儒。

其次,是誰在誇大焚書坑儒的事件呢?是儒家。儒家誇大坑儒事件的表象是抹黑秦始皇,但其實質是貶低法家。實際上,法家比儒家更適應社會的治理,儒家思想卻不甘心失去正統思想的地位。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政策惹惱了儒家,但熱鬧儒家的並不是焚書,也不是坑儒,惹惱儒家的是焚書坑儒所代表的對儒家思想成為治國思想的否定。從孔子開始,儒家和儒生就熱衷於對權力的追求。無論是出於對權力的追求也好,還是出於對理想的追求也好,儒家和儒生都極希望掌握權力。

孔子為了掌握權力而周遊列國,後世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生為了掌握權力改造了儒家思想,其後的儒生為了掌握更高的權力而醞釀實踐了以誇大坑儒來抹黑秦始皇的行為。坑儒事件的誇大並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涉及多個朝代的一個一系列事件的集合。從為國斂財的桑弘羊到劉向,從《漢書》到《古文尚書》,他們在一步步的誇大焚書坑儒事件。

在治理國家方面,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有優勢。雖然從漢武帝開始儒家思想成為了治國思想,但儒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控制社會,皇帝治國時都是採取外儒內法的政策。甚至董仲舒的新儒學也是吸收了法家的一部分思想才被漢武帝認可的。儒家的地位是不穩固的,後世的儒生需要強化儒家的正統地位。誇大坑儒事件來抹黑秦始皇就是後世的儒生強化儒家地位的一種輿論行為。

最後,以坑儒事件來抹黑秦始皇,是歷朝歷代儒生的默契。不僅僅是因為秦始皇坑儒,更是因為成為官僚的儒生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所謂的坑儒事件,不過是臣權與皇權的鬥爭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朝不斷更迭。在王朝更迭的過程中,出現瞭如家一家獨大的局面。這種局面不僅出現在思想上,也出現在政治上。歷朝歷代以來,與其說皇帝在治理國家,不如說儒家的儒生在治理國家;與其說皇權控制著社會,不如說孔子控制著社會。

掌握了社會思想控制權和輿論控制權的儒家的儒生想要更多的權力,這不可避免的就會侵奪皇權。以什麼樣的辦法才能讓皇帝心甘情願的讓出一部分權利?樹立一個反面典型。儒生要告訴當世的皇帝的是:不能讓皇權太過龐大,你看焚書坑儒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二世而亡了吧。若想王朝長久存在,皇帝就必須分一部分權力給儒生和官僚。

歷朝歷代的儒生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權,歷朝歷代的儒生都希望皇帝垂拱而治。所以,歷朝歷代的儒生都默契的把坑儒事件誇大。實質上,不過就是臣權與皇權的鬥爭而已。然而,儒生和官僚並沒有限制住皇帝和皇權,皇權到了明清時期極度強化,清朝的皇帝甚至可以繞過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直接下命令。坑儒事件的誇大和對秦始皇的抹黑既是一種思想上的鬥爭,也是一種權力上的鬥爭。

總而言之,從漢武帝開始就掌握了社會輿論權力的儒家絕對不允許法家的死而復生,絕對不允許法家凌駕於儒家之上。對於儒家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次思想上的爭奪,更是一次權力上的爭奪。哪一個學派掌握了輿論控制權,哪一個學派就掌握了社會的控制權。思想學派存在的基礎不僅是其思想的先進,更需要獲得權力的支持。不管哪一家思想成為治國思想,思想統一都是必須的。國家統一需要思想統一。


歷史緯度


漢高祖劉邦是始作俑者。但凡更朝換代,前朝之過基本上✘10或✘100地留在史書裡。秦老爺子燒的是煉丹求仙之書,不然哪來後面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百家?"百家"裡主流的儒生當感恩戴德,頂禮膜拜之,又豈會惹社團老大不高興?老爺子坑的是賣他保健品的方士、術士和騙子!就這樣還是被人騙去了一船珠寶和男女成就了一個禍害中華數百年的民族。老爺子真的是死不瞑目啊!


Au30


第一,漢朝取代秦朝後,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要“抹黑”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一位暴君形象。控訴秦始皇‘’坑儒‘’肯定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

第二,漢朝立國之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推崇“黃老學說。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 為統一思想,肯定要拿尊崇法家的秦始皇做點文章。

第三,雖然秦的暴政很多,但坑儒”最容易引起有文化傳播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反感,最容易傳播。

雖然秦始皇坑殺的大多是方士而非儒生,但畢竟“焚書”,毀滅了難以計數的典籍,是文化浩劫,從某種意義上其行為比殺人還要嚴重,所以歷代史家要想為其翻案還是很難的。


江濤濤歷史


是那6些不受重用本國知識分子及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國權貴階層。目的就是要推翻秦政權,恢復自已以前的特權和利益。


隴上老妖


每個歷史上偉大人物都有一定的侷限性,要清醒的認識、人無完人。但是一定要肯定他在歷史長河中做出的傑出貢獻和他獨到的管理領導能力。


用戶3613024209821


是儒家在抹黑這段歷史,秦始皇坑殺大部分是方士,儒家自己跳出來要復辟,在當時就是造反,所以被殺是依法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