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軍的優秀領袖,傑出的軍事家。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兩人一同避難於吳中(今江蘇蘇州),並曾有一段時間生活在會稽一帶(今浙江紹興)。

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會稽一帶隱居生活時,留下了一段項羽起兵時鑄了十二面金鑼的傳說。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當年,項羽和項梁兩人在項裡村(今浙江紹興西南二十里)一帶隱居,得當地村民庇護。此後,他們暗中積聚力量,招兵買馬,很快就招集到了8000名江東弟子。他們在附近練兵,鑄了12面金鑼日夜操練。起兵前夜,項羽為報答項裡村人,在山上埋下了這12面金鑼。

在紹興出版的一套本地系列圖書中,對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有更詳細的記錄,書中寫道: “為了反秦,項羽與叔父項梁在項裡一帶召集舊貴族子弟8000餘人,用12面金銅鑼,鳴鑼教戰,習武練藝。這12面金銅鑼精工細作,別具一格,分別用80%的黃金和20%的黃銅合鑄,鑼大如輪,聲洪音清,背面鑄有12生肖圖。當項羽要告別項裡百姓時,他決定將12面金銅鑼留給項裡,於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項裡草灣山附近挖坑藏鑼,然後又在草灣山上鑿下了字符。如果誰能認得此字,便能找到那價值不菲的12面金銅鑼。”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在紹興越國文化博物館, 《康熙會稽縣誌》上亦有一段文字記載: “項梁、項籍殺會稽首殷通,舉兵於會稽。這裡所說的會稽就在紹興附近,而項籍就是項羽本人。兩千年前項羽和他叔叔項梁殺了會稽縣首領殷通,起義造反。”

村裡幾位老者說“項裡村”的村名也是根據項羽而起的,不僅如此,項裡村內還修建了一座項羽廟,當地百姓尊稱他為項羽菩薩。據說這一習俗已延續了幾百年。

為大功未成而身首異處的“西楚霸王”項羽修廟,這在全國各地也是屈指可數的。種種跡象表明,項裡村與項羽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

假如關於項羽造金鑼的傳說是真的話,那麼,這12面金鑼有多大的價值呢?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1973年以來在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戰車,相當一部分戰車車輪的直徑在1.4米左右,如果根據上述資料說“鑼大如輪”,那麼,項羽當年埋藏的12面金鑼,每一面金鑼的直徑也應該在1.4米左右,這麼大尺寸的鑼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較少見的。

銅鑼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與鑼的面積比例,決定鑼的音調的高低,低頻鑼發出的聲音沉悶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當年項羽鑄12面金鑼目的就是利用鑼聲操練軍隊。

但是,現代專家對於秦朝末年金鑼或銅鑼的製作水平產生了懷疑。

根據當時的工藝做到1.4米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個1.4米的鑼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僅靠當時的技術水平來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許多人以為銅鑼是鑄造出來的,其實銅鑼原始的加工工藝是用鐵錘敲出來的,現代化的生產普遍採用了空氣錘,並且,現在銅鑼的直徑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

專家認為以秦代末年的製作工藝,銅鑼的直徑最多也不過七、八十釐米而已。

實際上,關於項羽埋藏十二面金鑼這個傳說,最讓現代專家懷疑的不是製作工藝,而是鑼的含金量。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如果將紅銅和錫按一定配方熔鍊,就會得到響銅。聞名世界的曾候乙編鐘就是用響銅鑄造而成的。銅鑼之所以能敲響,也是因為它是用銅和錫的合金加工而成的。

“西楚霸王”項羽起兵鑄“金鑼”的傳說

古代銅鑼的配方是銅佔77.5%,錫佔22.5%,這個配方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銅,由於黃金的硬度很低,金鑼就會特別軟,這個鑼也就敲不響了,它也就失去了練兵傳遞信號的作用。

也許項羽當年給項裡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鑼,而是12面直徑不到1米的銅鑼。如果只是銅鑼的話,價值也許就沒那麼高了。

項裡村究竟有沒有當年項羽起兵是埋藏的十二面金鑼?只有未來的考古發現來證明了。

本文參考自:《神秘消失的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