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赵伟伦:百里姚江古渡古桥的故事

宁波的古人去杭州,去京城,都会沿着一条水路走,这条水路叫作浙东运河。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末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姚江,浙东运河注入东海的最后一段,流经绍兴市上虞区、宁波市余姚、江北区、鄞州区和宁波中心城区,一路迤逦,河势曲折。姚江是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宁波段的重要节点,流域总面积2940平方公里,约占宁波市陆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姚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境内一条集水利、农灌、渔业、航运和饮用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水系。姚江年蓄水量6820万立方米,又是宁波的一个天然大水库。

人类从七千年前的姚江畔河姆渡遗址,到城山渡,到鹳浦渡,大西坝,一直到桃花渡,三江口,乃至镇海口。是古人类从内陆走向海洋,逐步向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古人类“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见证。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江通海潮,江阔水急,古代架桥困难,数十处通衢要道,全赖舟渡沟通行旅。主要列入中国大运河的为“二段一点”,第一段为“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又称虞余运河,起于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赵家村曹娥江边,止于宁波市余姚市斗门村,长25公里。第二段为“浙东运河宁波段”,从余姚市丈亭镇三江口经慈城镇,向南抵宁波小西坝,长约23公里。“一点”,是宁波市区三江口的“庆安会馆”。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晚清和民国时期浙东运河上余姚县城姚江当年的繁华

百里姚江,目前能够从记忆和文献中找到的古渡口、古桥梁遗迹共有50余处。它们见证了当年浙东运河段的繁荣和当今古运河渡口新生的变迁。

桃花渡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一百年前,百里姚江只有三条桥:余姚上虞交界永世桥、余姚县城通济桥和宁波新江桥,且有一条是浮桥,南来北往全靠舟楫摆渡。打开宁波的府、县志,可以发现一长串与姚江休戚相关的地名:黄墓渡(今河姆渡)、城山渡(亦称句章渡)、洪陈渡、鹳浦渡(亦称半浦渡)、邵家渡、青林渡、李碶渡、永丰渡、桃花渡。它们可谓历史悠久,存在古老矣。那些名字,有些很熟悉,有些很陌生;有些似乎已不复存在,有些依然有小舟,往来于两岸,络绎不绝。

桃花渡始见于《宝庆四明志》是南宋十四渡之一。《宝庆四明志·叙郡》:东渡 即桃花渡,罗城东门外,往定海昌国路,宝庆三年守胡榘新造昌国渡船二只。《鄞县通志》(民国二十六年蔡芝卿等纂修·下同)云:桃花渡县治东1公里,二区钱行里。滨姚江、鄞江、甬江会口,为往镇海、定海要津。宋置,晁说之有诗。(今以江南之桃花渡为甬东司道头、江北新江桥堍头为桃花渡,其实南北皆称桃花渡也。)清同治元年(1862)新江桥浮桥建成后,渡废。遗址位于新江桥的西侧,今战船街上宁波影都附近,这个渡口曾是古宁波罗城东渡门外通往江北的舟渡。现今江北岸还有一条桃渡路,一个桃渡公园,皆以此渡口为命名理据。晚唐战乱,黄晟(字明远,鄞县人)为明州刺史,守明州二十年,深受百姓爱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唐乾宁五年(898)发动民众筑明州罗城,版筑夯土,砌以砖石,周长18里,使明州百姓得以安居。正如史料所载:“郡先无罗郭,民若野居,晟筑舍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黄晟筑罗城有六个城门,即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永丰门、和义门。东渡门即为桃花渡关,在城门外,设有壕沟。筑罗城,不仅在于抵御盗寇的侵扰,使明州百姓告别流寓野居之生活。而且在于抗击洪潮水患。这里不得不简述一下黄晟桃花渡斩蛟的这段传说;据说有一天,黄晟自江北巡查回来,刚从三江口渡边登岸,只听到一阵阵凄惨的哭声传来,黄晟抬头一看,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婆婆坐在岸边,老泪纵横,捶胸痛哭。围观的人也都频频叹息,无可奈何摇头。黄晟感到诧异,便近前问道:"老婆婆,何故如此伤心?"老婆婆抬头一看,见是一位年青威武的将军,便呜咽地诉说道:“此渡常有蛟龙显圣,要百姓年年用童子祭神,不然要降灾百姓。百姓不舍得自己的骨肉去祭神,便逃的逃,走的走了。因为没人去祭神,蛟龙就降了灾,我的丈夫和儿子出海都被蛟龙吞吃了,媳妇也悲痛而死;目下小孙子又被乡绅议定为祭神童子,故而啼哭不止。”而就在此片刻,只见一阵狂风卷自江心,刹时波涛汹涌,一颗巨大的蛟首冒出江面,张开血盆大口。黄晟大喝一声:“孽畜!看剑!”奋身跳入江中,与恶蛟在江中搏斗。最终黄晟剑斩蛟首,为百姓们除了大害。黄晟卒于公元909年四月,正值桃花汛,百姓取名桃花渡,纪念黄晟,并祈求他的保佑。王穉登的《客越志》提到有一次来宁波朋友家,欣赏宁波朋友收藏的古铜、玉器时,那位朋友指着楼下桃花渡说这里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之地。还说郑和船队当时还掉落了船矴在江中,后被人打捞上来,上面还刻着郑和的名号“三宝”。今人根据《客越志》的这段记载,推测桃花渡可能是郑和去东洋,沟通日本、高丽等地海上贸易的出发之所。因为桃花渡旁就是当时著名的明州船场,桃花渡一带极有可能成为郑和去东洋造船备料的基地。有些专家还考证说,当时郑和航行船队里有很多舵手和修理工是宁波人,因为宁波先祖们精湛的造船技艺和海上航行技术,在当时很有名气。这则传说为桃花渡增添了不少英雄豪气。

新江桥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自古以来,姚江两岸全靠渡船往来,鸦片战争之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侵略者纷至。其中率先进甬、在江北岸设立领事馆的英帝国的一名商人台弗逊,于1862年,擅自在姚江上建起一座由十八艘木船连排、上铺木板的浮桥。浮桥原在旧城墙盐仓门外关帝殿道头(即今天解放桥位置),次年迁移到江北岸桃花渡和宁波旧城墙东渡门之间。因为在此之前,整个宁波只有一座跨江大桥灵桥(当时也是浮桥)。为区别于灵桥,新建的浮桥就叫“新江桥”,灵桥顺理成章地被称为“老江桥”。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1930年的新江桥

1953年将新江桥的木质浮桥改建为8孔钢梁混凝土结构浮桥,载重能力提高到7.8吨,还可单向通行汽车,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由于是木船连排的浮桥,三江口又直通大海,所以每当潮水涨落,浮桥也随之起伏。涨潮时,浮桥升得高高的,两端会向上弓起来,这时候,行人上桥落桥,就像上山下山。行人还好,黄包车、手拉车之类就很困难了。于是一种特殊的行当应运而生—— 一些人专门等在桥头,见有黄包车之类过来,就上去推,将它推上桥去;桥上的车下来了,就用一条绳子从后面系住它去拉,帮它减速,否则黄包车就会像乘滑梯一样飞快地冲下桥去,说不定来个人仰车翻!就这样推一推,拉一拉,车上的乘客给他们几个小钱。记得从前《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就干过这活。反帝桥一个颇有时代气息的桥名,1969年8月13日动工,1970年9月30日通车,新建的“反帝桥”展示着迷人的雄姿:正桥栏杆上的语录牌,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栏杆上有火炬和工农兵图案,夜晚火炬灯组齐放光明,闪烁在江面之上。桥梁形制为三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163米,加上引桥全长304米,总宽19.5米,车行道宽13米,左右人行道各3米。中孔跨径37米,边孔跨径33米,桥面坡度2.53%,承载能力汽-20吨。“文革”结束后复名新江桥。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1990年新江桥

2006年9月12日晚9时,新江桥老桥因被上海同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鉴定为E级危桥而紧急封闭。同年10月30日,市政府在广泛听取专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后,作出了“修便桥、拆老桥、建新桥”的决定。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新江桥应急便桥

2006年12月25日凌晨,新江桥便桥最后一组桁架梁就位,宣告便桥主体工程完工。2007年1月31日下午交通晚高峰前,新江桥便桥正式通车。从浮桥,到三孔钢筋混凝土拱桥,再到全钢结构的便桥,约有145年历史的新江桥沿着这样的足迹不断变迁着。不同形式的桥,呈现着不同的历史色彩,蕴涵着不同的历史情感。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