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普通人如何修習內觀?

普通人如何修習內觀?

內觀通常被形容為靈光一閃的洞見,或是對真理的直視。

這種說法固然正確。但事實上,內觀者靠漸進的方法,按部就班的達到此種「直觀的洞察力」。這個方法就是修習內觀,也就是洞見的培養,即通常所說的內觀禪修。

內觀指的是一種特別的觀看:對自身實相的觀察。必須把自身的感受當做專注的對象,對其做有系統、冷靜的觀察。進而揭開身心的全部實相。

以感受作為觀照對象

為什麼選擇「感受」作為觀照的對象呢?因為透過「感受」可使我們直接體驗真理。

首先,萬事萬物(六塵)必須與我們的各個感官(六根)接觸,才能顯出它們的存在,所以六根可以說是我們經驗這個世界的六道門。而一旦根塵相對,各種感受就會立刻產生。

佛陀形容這個過程如下:

兩木摩擦即生熱,並迸出火花。同樣的,樂觸有樂受;苦觸有苦受;不苦不樂觸,有不苦不樂受。

也就是說,當身、心的六根與六塵接觸時,會迸出感受的火花。因此,「感受」是我們經驗世間所有身心現象的關鍵。為了培養實修的智慧,我們必須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經歷到什麼,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培養對「感受」的覺知。

選擇感受作為觀照對象,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身體上的感受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感受就像呼吸一樣,會反映出當下的心理狀況。任何一種心理狀況——如想法、概念、想象、情緒、記憶、希望、恐懼——浮上意識表層,感受就會跟著生起。因此,藉著觀察身體上的感受,我們也同時觀察了自己的內心。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感受不清楚,那麼我們對實相的觀察,就會不完整、不深入。就好像,想除去園中的雜草,就必須先了解它們的根深埋在哪兒,以及它們的維生運作;同樣的,如果我們想了解自己的習性,且處理得恰如其分,就必須深入觀察自己的感受,而難點在於,大部分的感受是難以覺察的。

修習內觀的練習法

身、心的每一次接觸,都會產生某種感受,每一種生化反應都會產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心缺乏足夠的專注力,只能覺察到較粗重的感受。當我們練習「觀入出息」後,心就會變得敏銳,也因此培養出知覺,就逐漸能清楚地體驗到全身所有感受的實相。

在練習對呼吸的覺知時,我們只觀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刻意控制或是調整呼吸。同樣的,在練習內觀時,我們只要去觀察身上的感受即可。

我們對全身有系統的移動注意力,先從頭到腳,然後從腳到頭,從一端移到另一端。但在整個過程中,不要刻意尋找或避免某種感受,而是如實的去觀察,去覺知全身所出現的感受,無論那感受是冷、熱、輕、重、癢、悸動、緊、脹、壓力、疼痛……內觀者不追求任何特殊的感受,只是當身體上的各種感受自然發生時,如實的去觀察它。

內觀者也不必去了解感受的起因。它們也許源自外在的環境、坐姿、體質或所吃的食物……原因無關緊要,也不是我們該關心的。真正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力覺知當下身體上的感受。

修習的過程和要訣

剛開始練習時,可能只在身體的某些部分有感受,而其他部分則無。

這是因為覺知尚未完全開展,所以只能體驗強烈的感受,而覺察不到較細微的部分。我們要輪流專注於身體的每一部分,觀察全身,而不讓注意力被強烈的感受所吸引。

剛開始練習時,大部分人通常都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歷到粗糙、強烈又不舒服的感受。同時,激動的情緒或早已遺忘的想法和往事又會生起,也隨之帶來心理或生理上的不舒服,甚至痛苦。

更有甚者,曾經阻撓我們進步的障礙:貪嗔痴慢疑,昏沉、不安等,此時又會重現,而且力量更為強大,令人無法維持對感受的覺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再觀察呼吸,好讓內心平靜下來,使心變得更為敏銳。

身為內觀者,我們要有耐心,不屈不撓,重新培養更深的專注力。其實,所有的困難都是我們的初步效果。正因為某些根深蒂固的習性反應被攪動了,才會浮現到意識層面。漸漸地,以從容不迫的持續努力,使心重回寧靜和專注。

激動的想法或情緒一旦消逝,我們就可以恢復對感受的覺知。藉著反覆持續的練習,強烈的感受變成較平穩、細微,最後化為一種瞬間生滅的振動。

注意,不論這些感受是苦是樂,是強是弱,皆與禪修不相干。

內觀者所要做的,只是客觀、如實的去觀察,不因任何感受而分心或黏住。我們的任務就是以不執著的心去觀察自己,就像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一般,把自己當研究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