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1850年,道光皇帝行将就木。在病榻前,道光皇帝问四皇子和六皇子关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六皇子奕訢有理有据的论述着国家如何进行平反,而四皇子奕詝只是在那里痛哭流涕,默默不语。不久道光皇帝龙御归天,当大臣们打开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的密旨时,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道光皇帝居然指派了自己的四儿子奕詝成为这个帝国的接班人,加封自己的六儿子为恭亲王。就这样奕詝成为了咸丰皇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清文宗坐姿像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咸丰元年,广西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三年南京失陷;咸丰五年,黄河决口,尼泊尔入侵西藏,沙俄入侵外东北;咸丰六年,西林教案、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七年,广州失陷,叶名琛被俘;咸丰八年,五月沙俄入侵外东北,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八月与英国、法国、美国、俄国签订天津条约;咸丰十年,北京失陷,咸丰皇帝北狩,圆明园被焚毁,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咸丰十一年,咸丰病逝。

正是因为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中国被英法联军打的体无完肤,所以很多人都在幻想如果当初道光皇帝没有把位置给奕詝而是给了能力较强的奕訢。国家会不会更好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如果真的按照大家的这个想法,中国会怎么样呢?我想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帝王是按照权术统御下面,对待下面官吏的基本方针是完全不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亚罗号和西林教案两个原本根本不大的两件事却最终转化成了干戈相见。

恭亲王奕忻似乎表现出超强的能力,不过这些能力统统是在1860年以后,他代表皇帝签署了北京条约,镇压了太平天国,开始了洋务运动。大家注意到这个节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完的情况下,恭亲王才体现出这种贤能。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洋务运动代表唐胥铁路

由于咸丰皇帝的猜忌,恭亲王在早期的政治生涯没有太多的表现。不过我想连久居深宫的两宫太后都能看出来必须要开展洋务运动进行自强,那么这些这些在政治一线上打拼的官员就不可能不知道要这么做了。所以如果咸丰皇帝不去世,咸丰皇帝也会这么做,肃顺也会,只不过历史没有给这些伟人机会,而是把机会给了恭亲王奕忻。

1860年以前的恭亲王其实和咸丰皇帝的思想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单衔具折反对咸丰帝派耆英去天津参予议和;主张天津谈判不要一味示弱,英法联军如敢登岸,应令“兵勇合击 ”;建议密令粤绅罗惇衍激励乡兵攻广州,廉兆纶捣香港。五月初五日,奉旨与惠亲王、惇郡王及军机大臣等处理擅自回京的耆英。十三日,单衔具折,反对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与英法所议条约中关于开放长江口岸诸埠的条款;重申以战迫和之议。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耆英坐姿像

耆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与英国人签订南京条约的大臣,在当时是少有的与英国人打过交道的清王朝大臣。不派有经验的人去,派谁去能更合适呢?此外,如果能从谈判上找回来,何必一定要动刀动枪呢?事实证明,双方真的开打,从大沽到北京,中国军队似乎被打成了一边倒。所以恭亲王的建议在当时没有比咸丰皇帝高多少。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恭亲王

恭亲王奕忻狩猎像



历史会给人局限性,在当时的中国即便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线的高级军官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双方的技术差距,而是盲目自信的认为满族军队天下无敌。当蒙古骑兵在八里桥惨遭屠杀,圆明园的火光三天三夜,清王朝才真正的觉醒。所以无论是清文宗还是恭亲王,谁当这个皇帝,清王朝的败落都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