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窝头会”真存在!老北京还有水会、蜜供会,你听说过吗?

历史上北京会馆有三四百家之多,并有专著加以记述,会馆中有地方会馆、行业会馆和商业会馆等多种类型的会馆,但是没有窝头会馆,话剧中的窝头会馆是艺术创作,然而在老北京确有“窝头会”之类的“会”。除了窝头会以外,老北京还曾有水会、蜜供会等形形色色的会。

“窝头会”真存在!老北京还有水会、蜜供会,你听说过吗?
“窝头会”真存在!老北京还有水会、蜜供会,你听说过吗?

《窝头会馆》剧照

管生死的窝头会和带子会

窝头会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家林海音的公爹夏仁虎先生在《旧京琐记》中有所记述:“窝头会者始于清末,慈善团体之一也。京师贫民搏黍屑蒸而食之曰窝窝头。此会专为救济贫民,故以名焉。”旧京贫民甚多,窝头会救助工作任重道远,且经济能力有限,为此,窝头会“集资于众,不足则演义务戏以充之”。当年京城梨园界有个好传统,每年都要演几场“义务戏”,参加演出的演员无论是“大牌”,还是“龙套”,一律不取分文,并将演出票款捐出来,或用来救济梨园界同行中的贫困之人,或捐赠社会的公益团体。资助“窝头会”亦是他们的善举之一。

据夏仁虎称,窝头会“不仅账饥,亦筹御寒”,让被救济者有了吃的,还要有御寒冬衣。尤其在清廷垮台之初,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没了“皇粮”,有些人沦为赤贫,要救济的人增多,而且“故家失业,贫况可骇,有缀报纸为衣者,有夫妇共一裤者。每及冬令,冻馁途毙,无日无之,皆得于会上之报告。故侯拉车,犹为有力,可慨矣。”当然窝头会并非只是救济破落旗人,对于京城其他贫民也一视同仁。当年那些住在城根儿大杂院里的拾荒者、乞丐和手工业者等,都是窝头会的照顾对象。因此,在那个时代,窝头会口碑极佳,窝头会的主办者往往和开粥厂的善人一样受到公众尊重。

“窝头会”真存在!老北京还有水会、蜜供会,你听说过吗?

水会成员使用人力唧筒的场景

水会救火又救灾

在老北京的窝头会、带子会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水会”。水会又有救火会、平安公所等称呼,系民间自发组织的消防组织。

晚清时期,前门外大栅栏地区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区,商铺林立,民房密集。但因其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和纸糊门窗,故经常发生火灾。苦于当时尚无官办的消防机构,在一次遭受灭顶之灾的大火之后,大栅栏地区重建时,一些睿智的商贾富户便纷纷投资,自发组建起自己的消防组织——水会。水会由大户商家牵头,串联附近的中小商户共同协商成立,选出会首,制定防火公约,各商户按铺面大小分等级出资筹备经费,每月还须按等级交纳一定数目的会费。水会因是商会、同业公会组织资助,成员以商业店员中的膀大腰圆、身强力壮者为主。

在清代,水会是很露脸的,他们曾参与紫禁城内贞度门、天坛祈年殿的大火扑救,这两次大火分别发生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于扑救有力曾受到朝廷的嘉奖,水会会首们分别被赏了五品、六品、七品顶戴,救火者也得到不少赏银,而且封赏还载入了《光绪东华录》中。

蜜供、月饼也有“会”

老北京的人好“礼儿”,逢年过节总要吃一些时令食物,如春节的蜜供和中秋节的月饼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当年,购买蜜供和月饼对王公贵族和商贾大户而言是不足挂齿的事。但对于没有多少余钱和无隔夜粮的小家小户而言,则是一笔额外的开销,一下子掏不出来钱买,尤其像用于祭神敬祖的蜜供,一般人家要买是有些困难的。在老北京,蜜供不是一般糕点,正如史籍所云:“蜜供者,专以祀神,以油、面作夹,砌作浮图式(塔形),中空玲珑,高二三尺,五具为一堂,元旦神前必用之。”但为了讲个“礼儿”、讲个“面儿”,在春节时不买上一堂蜜供祀神是很丢人的事。因此在清末民初,有些人便组织“蜜供会”,平时每月拿出一些钱,积少成多,到年底时专款专用,到崇文门外东小市药王庙的蜜供局或前门外正明斋饽饽铺买上一堂蜜供回家祭祀,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身价。

老北京各类的“会”,都体现着中国人相互团结、相互帮助和慈善为本的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今天许许多多的“会”已成为往事和历史,但回忆起来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窝头会”真存在!老北京还有水会、蜜供会,你听说过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